你为什么会断线
2020-04-20姜丹
姜丹
先说说“唯技术论”。关于断线的原因,技术派大多会说是钓鱼时操作不当、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没错,技术水平高、应对得当肯定会减少断线的概率,但是,技术再好也不能完全杜绝断线事故的发生。每一条鱼上钩后的挣扎方式、逃窜方向和发力特点都各不相同,所谓的技术高于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钩的鱼是否配合、它产生的力量是否可控。如果它不听摆布,且力量大到不可控的程度,任你技术再过硬也白搭。
我钓过两个小池塘,其中一个池塘里的鲤鱼是塘主花了几年时间从小养大的,个别的个体可达4斤多。按说这个体形的鲤鱼不会有太大的力量,按照我以往的经验,用2号子线都算给它面子了。可是,我钓这个池塘时,2号子线啪啪断,最终用到了3号子线,心里依然没底。这个塘子里面的鲤鱼中钩之后会立即外窜,连续撕扯鱼线,假如子线侥幸挺过这轮冲击,别高兴太早,后续动作更猛烈,它们会在水面连续跳跃、摆头,一下接着一下,像毛驴子一样。两轮冲击后,能幸存下来的线组已经凤毛麟角了。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术动作都是徒劳的。
技术在遛鱼过程中固然重要,但任何高超的技巧都不能弥补线组拉力的不足
我这样说,并非否定技术在遛鱼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任何高超的技巧都不能弥补线组拉力强度的不足。
然而,很多钓友过于强调技术,高估它的作用,进而追求更细的线组,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切线。作为旁观者,我对切线跑鱼特别心疼。眼下野钓资源太少了,好不容易盼来一条可以奋力相搏的大鱼,却轻飘飘地逃跑了,真的可惜。
线组用得细一些,鱼口肯定会多一些,这是事实。但是,光有鱼口不是目的,让鱼上岸才是最终目的。如今,大师们的视频做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好看,很多钓友通过观看视频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但是也有些钓友过于迷信视频中大师的个别观点和做法,比如执着于使用细钓组。
我以前看过一个堪称经典的视频,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师在野钓中用1号子线成功钓起一尾十多斤重的大鲤鱼。我把该视频分享给我的朋友,结果反响不一。大多数人认为这大师太厉害了,那可是1号子线啊,能钓起这么大的鲤鱼。其实我分享这条视频的初衷除了想表达对那位大师精湛的遛鱼技巧的叹服之外,还想表达对他能偶遇如此温顺的一条鲤鱼的羡慕之情,技巧过人配合上温顺的鲤鱼,这种组合的概率很低,可偏偏被大师碰上了,于是造就了一段经典。
这条视频无疑会对一些钓友造成误导,让他们认为只要技术可以,用1号子线钓10斤重的鲤鱼也无妨。如果这样理解,那可真是错得离谱了。我也曾用1号子线钓到过7斤重的白鲢,但是那只能作為我吹牛的本钱,若真的奔着这么大的白鲢去钓,我绝对不敢用这么细的鱼线。虽然那条鱼被我钓获了,但是我并不承认这得益于我的技术过硬,只能说我非常幸运,那条鱼非常配合,虽然在遛鱼的过程中我比较狼狈,甚至在鱼线的负荷达到极限的边缘时,我都准备好听“啪”的断线声了,可它却恰巧回头了。假如它每次都再前冲一寸,它的命运就会改写。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每条鱼挣扎的力量都不一样。视频里的那位大师遇到的也是个别的好脾气的鲤鱼,这只是小概率事件。我不敢用1号子线继续钓那么大的白鲢,那位大师也不敢用1号子线继续钓那么大的鲤鱼。否则,失败的次数必定远多于成功的次数。
再说说“装备论”,装备的确很重要,但对于钓鱼界盛行的“软竿钓老虎”的说法,即用软竿子可以钓很大的鱼,我不敢苟同。
我承认,软竿子确实因弹性的缘故在遛鱼的过程中能把线组的负荷极限突破一点,但仅仅是一点而已。
竿子的硬度要和钓线相匹配,但并非越硬越好
软竿子最大的缺点是腰力不足,腰力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控鱼能力差。当然,如果上钩之鱼在可控的范围内,软竿子肯定很有优势,但是假如那条鱼的力量稍稍大一些,就会形成“拔河”,一旦“拔河”,你还痴信软竿子能护线?它根本护不住,只能提前“拔河”,进而断线。我用软竿钓大鱼曾不止一次拉断过轮胎线和大力马线,因此我深有感触。我的经验是,想钓大鱼,竿子的腰力要绝对给力。
我们不妨再做一种假设,假如你用的竿子有一定的硬度——有一定的硬度的竿子腰力充沛,控鱼能力增加,那么“拔河”的尴尬就很可能避免,大鱼上岸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我说竿子有“一定的硬度”,而不是有“绝对的硬度”,这是有原因的。10H以上硬度的竿子配细线钓大鱼可以吗?也不可以。竿子的硬度要和钓线相匹配,中钩的那条鱼所产生的力量也要在这种组合的负荷范围内才可以。
那么问题来了:没人知道下次上钩的是条什么鱼,这条鱼的体形和挣扎力有多大,我们该如何搭配竿子和钓线呢?这就要靠分析和推理了,钓者要根据已知的条件做出选择。今年,我的这一选择做得就不好。我在一个玩了多年的水库垂钓,因为对大鱼的渴望过于强烈,导致我长年使用4H、7.2米的鱼竿,搭配的是“4+3”的线组。这个线组偏大了,既没遇到大鱼,小鱼也耽误了。但我并不后悔,5斤以下的鱼本就不是我的目标鱼。
野钓,我并不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样用软竿子。我承认,软竿子意外遭遇大鱼时会有作用,但作用有限,不可夸大。举个夸张的例子,在鲨鱼面前,20H的竿子会被虐得连渣都不剩,谁能说20H的竿子是软竿子?关键的是,线组的极限拉力、竿子以及鱼的力量要相匹配。
现在,野钓时4H的竿子(7.2米以下)使用率最高,这不是某人规定的,也不是某大师教导的,而是因为4H的竿子具有广谱适应性。这种硬度的竿子腰力不俗,遇见大鱼不打怵,钓小鱼时,只要提竿的力量把握好,照样可以用细线;若钓小鱼时遇到大鱼,适中的腰力恰恰就是优势,只要竿子弓起来了,想断线似乎不容易;但是如果遇见特别大的,无疑还得断线。
最后,我来说说最让钓友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断线——莫名其妙的断线。早在十年前就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螃蟹闹钩,可为什么看到标相后一提竿子手上却轻飘飘,钓组出水后发现,丢了一根子线,一天当中多次出现这种情况,真是邪门了,到底是咋回事?
我当时的回答是:子线的质量差或者线径小,提竿的力量大,于是没有任何手感,子线就断掉了,像空竿一样。你每断一次子线,就说明中了一条鱼,没中鱼不断线。
不要迷信技术,进而一味地追求细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切线
提问者完全不认同我的回答,双方各执己见,最后也没争出个所以然。
这类事情我经历得比较多。毕竟钓得久了,很多事情都会经历。有一次我去渔具店绑钩,特意嘱咐老板给我用优质的1号子线,我要钓鲫鱼,老板满口答应。可钓鱼的时候我发现,上鱼率明显不理想。出于偶然,我用手搓了一下子线,感觉有些粗。回家后用千分尺一测,线径都快到1.5号了。这些钩子算白绑了。
我又去了那家渔具店,先告诉老板鱼线涨号的事,然后故作聪明地告诉他这次用0.8号子线绑——我估计0.8号子线涨号后,线径和标准的1号线线径差不多。
到了水边,我挂上鱼饵抛出第一竿就去忙别的事情,结果意外黑标了。我连滚带爬赶回钓位,仓促提竿,手上却轻飘飘的。这种黑标咋能不中鱼呢?难道我提竿提晚了?带着疑惑,我提出钓组一看,居然少了一根子线。我重新绑上一副新子线,结果第二次黑标提竿依然没有任何手感就莫名其妙地断线。我用手捏了捏剩下的那根子线,子线竟然是标准号数。
类似的情况我经历过多次,不仅断过子线,还断过主线,这些断线无一例外都是杂牌货。
我甚至断过3号子线——用的是“面条竿”,提竿后只觉得手上瞬间略沉,线就断了。这段经历就发生在鲤鱼像毛驴子一样有冲劲的那个池塘。断的子线还是国内钓鱼圈里相当有威望的人物经营的牌子,它绝不是杂牌子,但是质量不敢恭维。
这类鱼线的缺陷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你在用手测拉力的时候感觉不出它有毛病,挂钩时想拉断它也要费一点力气,可是一旦中鱼,尤其刺鱼力量大时,它就会鬼使神差地断掉。
我解释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论是做拉力测试还是挂钩,首先,鱼线所受外力是逐渐增加的;第二,鱼线所受的外力是单方向的,这跟中鱼的一瞬间,子线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区别极大。此外,出现标相后,刺鱼的瞬间力量越大,速度就越快,这个瞬间的爆发力对子线的伤害是致命的。我以8号铁丝(也叫8号线)为例,8号铁丝打结后,拉力可达400千克,但是挽一个虚扣后,工地上老一代的架子工人两只胳膊瞬间发力就能咯噔一下将其拉断。瞬间发力的破坏力本就很大,中鱼后又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在一条子线上,所以做拉力测试或挂钩时觉得很结实的鱼线,在中鱼的时候就会脆弱不堪。
刺鱼不宜暴力,现在的鱼钩都足够锋利,无须非用过大的力量才能刺牢鱼嘴,手法温柔一些,鱼的应激反应就不那么强烈,可降低断线跑鱼的风险
说到这里,我就要说一说技巧的重要性了。上文说过,遛鱼的技巧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值一提,这并不是说技巧一无是处,只是它的作用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大罢了。
我们都看过钓大鱼的视频。视频中,钓鱼人双手抱着竿子,竿子瞬间弓起的同时响起尖锐的切水声,那场面真叫人热血沸腾,我也喜欢这么做。但我并不推荐别人也这么做,因为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易断线。倘若线组的拉力小,提竿的一瞬间就会断线,即使没断线也会第一时间把咬钩的鱼激怒,鱼的应激反应是非常快的,如此刺激之下,它们扭头就跑,随之而来的就是断线。有些鱼本来能被拿上岸,一经暴力刺鱼就悬了。因此,我不提倡暴力刺鱼的方式。
我们使用的鱼钩都足够锋利,无须非用过大的力量才能刺牢鱼嘴,手法温柔一些,鱼的应激反应就不那么强烈了。遛鱼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候,你对鱼施加的力量越小,鱼也就越温顺。它只要不发力,线组很可能就能承受得住,然后你再耐心地、安静地消耗它的体力,就有可能把这条鱼拿上来。当然,这个过程很耗费时间,时间越长,变数也就越大,哪怕在此过程中过来一位看热闹的钓友,或者某人说一句话,你一不留神把鱼遛到水面,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技巧手法的好坏对遛鱼和钓大鱼确实有用,但没有强悍的线组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