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之水

2020-04-20黄杨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洋环境视听语言人与自然

黄杨

摘    要:BBC自然纪录片《蓝色星球2》运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播出技术,配合电影级的配乐制作和一个个立意深远的故事,让观众得到沉浸式地观看体验,突破了2001年前作的高水平制作。本文从视听语言方面,通过分析第二季,探索其成功之道。

关键词 :视听语言;拍摄技术;海洋环境;人与自然

一、概述

2020年年初,整个世界就陷入了混沌。澳洲山火蔓延数月,数亿动物死亡,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打击,城市居民遭受30万只蝙蝠侵扰成群。数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非洲蝗灾席卷全球,数千亿只蝗虫席卷亚洲,所到之处庄稼寸草不生,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遭受重创。新冠疫情爆发升级,整个中国封城遏制病毒传播,之后世界其他各国病情扩散,韩国意大利等国家感染严重,美股两次熔断,原油价格暴跌,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停摆。

这一轮又一轮的天灾人祸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认识地球,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于是笔者重新回看在2017年下半年BBC出品的優质自然类纪录片《蓝色星球2》,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道。2001年,第一部《蓝色星球》是历年来首套全面探索海洋世界的自然纪录片,让观众能够亲眼目睹从未在镜头前出现过的生态。时隔16年后, BBC花费四年时间的高水平制作再次让观众体验到海洋的浩瀚和自然的伟大,其在豆瓣获得9.8分的高分。

二、正文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作为和故事片对应的两种电影创作基本模式之一,其实装入了太多的内容。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蓝色星球2》共有7集,全部采用4K超高清摄像机拍摄,并首次将摄影机固定在鲸鲨和虎鲸背后。过去项目组在拍摄《蓝色星球》时,需要乘坐直升机,用的是16毫米胶片。现在,他们能在任何获得许可的地方设置超高清无人机,拍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凭借这些技术,摄制组可以用十几年前望尘莫及的新方法拍摄这些海洋动物的行为,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它们。

其执行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内提到,摄制组在4年里共经历125次探险,访问39个国家,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水下拍摄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经历无数狂风大浪,增加了许多细节和洞察性事件,为的就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观看这片神秘海洋。

如今电视、网络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消遣的媒介,其投放的纪录片往往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因此动物题材的自然纪录片通常会采用拟人化叙事的手法。这些拟人化手法会在影片剧情向前推进或转折的地方出现,时不时地模拟海洋动物们的心理活动。

该纪录片每一集约60分钟,在叙事结构上并不是枯燥地讲述科学知识,而是有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拼贴剪辑的剧情。每集里面讲述几个故事,故事之间较为独立,叙事风格通俗易懂。通过故事蕴藏的道理使观众感叹生命的伟大,同时享受堪比特效的绚烂画面。

例如第一集,在澳洲大堡礁,猪齿鱼觅食的故事,颠覆了我们对于鱼类智力的认知。为了拍它,据说摄制组花费了两年时间,一路跟拍猪齿鱼,从寻找小蛤蜊,到咬着蛤蜊游到碗状珊瑚,再甩到珊瑚摔碎蛤蜊打开的过程。最后这些只剪辑成三分钟。

这个故事运用许多侧跟镜头,从多个角度(仰拍/俯拍/平视),从多个景别(远全中近特)介绍了这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纪录猪齿鱼觅食过程,很有代入感和真实感。猪齿鱼快速甩头把蛤蜊砸向珊瑚的过程用了升格和特写镜头,让我们可以一点点看到蛤蜊壳破裂的过程。还有包括蛤蜊滑出来猪齿鱼又用嘴把它叼起来的过程,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猪齿鱼为了吃到这块肉的不易。

这一集还有鱼吃鸟的故事。讲述塞舌尔平静的海面,突然一条珍鲹跃出捕食乌燕鸥的故事。珍鲹作为一种食肉鱼可以预测幼年燕鸥的飞翔轨迹和速度,从而跃出海面捕食幼鸟。先是给了几个成功捕食鸟的镜头介绍该鱼的凶狠,然后给了捕猎失败的镜头展示险象环生。

这个故事构建的巧妙之处在于最后一个镜头。一只游在海面上,飞翔能力还未完全掌握的幼鸟,在千钧一发之际振翅高飞逃脱鱼口。

珍鲹跃起水面、幼鸟脱离鱼口的镜头都运用了升格,慢镜头的使用增强了惊险刺激的感觉。最后镜头用远景镜头,幼鸟慢慢振翅高飞、珍鲹捕猎失败在空中缓慢坠落,一上一下以海天分界线为界,十分美妙。

据说鱼吃鸟的故事花了数周时间,终于在万千镜头中拍摄到最后这个镜头。在剪辑上把本来残酷的物种之间捕猎的故事,构建成一个幼鸟为生存的励志故事,其在情节、情感上的铺垫,都有一定的逻辑,立意更深。

这样一个个立意深远的故事不仅能够让观众在赞叹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开始反思人类给地球环境带来的破坏。冰川融化导致北极海象和北极熊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升格镜头描绘两个海象妈妈互相激烈争斗,只为争抢小小的一块浮冰地盘,近景镜头拍摄没有食物瘦弱的北极熊。这些都让观众反思人类对自然界的法则的破坏,这也是自然类纪录片的职责所在。

由此可见《蓝色星球2》的成功,离不开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构建这些故事的优质内容,离不开以下几点:

三、镜头方面:

较少运用固定镜头,基本上都是多个机位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后期剪辑在一起的。在表现环境的恢弘壮阔的时候,运用了许多俯拍镜头,远景拍摄。当拍摄本身体积较小的海洋生物时,运用了超近的特写镜头。运用了许多跟镜头:前跟后跟侧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表现动物动作迅速,往往不用正常速度,而是用升格的方式以慢镜头或超慢镜头表现。在表达缓慢变化或者一般情况难以观察到的生物缓慢活动的时候,运用了降格的手法来节省片子叙事时间。

四、声音方面:

在自然类的纪录片中,由于经常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实现完整的素材拍摄和事件过程记录,所以影片后期运用的解说词和旁白便成为补充画面不足和填补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片中每个生物的行为画面配合着解说词,让观众能够充分了解每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神奇的科学知识。解说人大卫·爱登堡,这位91岁的老爷爷,是和《动物世界》里赵忠祥老师一样的存在,声音伴随了几代人对大自然和未知的探索。他从业60多年,担任制作的自然纪录片不计其数。他的解说像是诗歌能够让观众听得深入。

该片的背景音乐的制作也十分精良,交响乐管弦乐的使用可以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大海的恢宏壮阔,生命的伟大。该片音乐制作人汉斯提到,该片的音乐制作过程和电影音乐制作很类似,为观众加强观看体验,让观众真的能与海洋深处的世界产生联系。例如有一段黑暗中蝠鲼快速游动捕食时,浮游生物发出绚烂光亮的片段,交响乐的bgm配合多只蝠鲼快速游动引发光束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十分美丽和应景。

五、技术运用:

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蓝色星球2》能够呈现优质的观看体验。拍摄硬件、播出技术都得到了较大进步。

例如团队使用的超高清水下探测照相机,能够更低角度地观察、拍摄珊瑚礁内的情况,似乎珊瑚就在我们高耸的上方,给我们展示了水下的微型世界,给人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水下照相机上的感光传感器比多年前拍摄第一部时所用的小型传感器大很多,以获得更高清的画面,提供更多的图像细节,能更好地反映真实环境下的視觉效果。

此外,为了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摄影师使用了无泡式循环呼吸器,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记录生物活动,且更加真实。

腾讯视频买下《蓝色星球2》独家版权,这类在当时颠覆性的拍摄技术和腾讯视频提供的最佳播出技术,使观众能从一部纪录片中得到最优质的视听享受,体验大海的浩瀚与自然的伟大。

六、时间投入和敬业精神:

为了拍猪齿鱼,据说摄制组花费了两年时间,最后剪辑成三分钟。为了拍鱼吃鸟的故事,花了好几周时间才捕捉到这个镜头。为了拍下海豚冲浪这些镜头,摄影师在狂风大浪中拍摄海豚。摄影师需要潜水拍摄凶猛的鲨鱼鳄鱼虎鲸等生物,本以为是水下机器人操作,没想到许多镜头都是摄影师亲自去拍的。

摄制组成员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因为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没有可能会发生意外。他们也曾有过潜8到9个小时水但是什么也没拍到的经历。这部纪录片凝结了摄制组的耐心、勇气以及对科学的执着。

“在拍摄这个系列节目时,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们始终冲锋在科学前沿。我们不是单纯地报道这些科学故事,而是在探索。目前至少有15篇科学论文都是以我们拍摄的画面作为研究基础的。”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说。

正因为如此,《蓝色星球2》也被网友们评价为“每一帧画面都是绝美大片的呈现”、“每一帧都可以截屏下来当成桌面背景”。

参考文献:

[1]祖薇,《蓝色星球2》的幕后:记录“与海的第二次握手”,课外阅读,2018年02期;

[2]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

[3]喻溟,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大片逻辑——BBC纪录片《蓝色星球》全案研究,中国电视(纪录),2013年03期;

[4]刘辛味,《蓝色星球2》用了什么高科技?,北京科技报,2018.01.01

猜你喜欢

海洋环境视听语言人与自然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室内加速试验研究方法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