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2020-04-20周刚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途径微时代

周刚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问题。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深入分析“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显著变化和特征,指出“微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应具备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际就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就业指导    新途径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普及速度超过人们的想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因此,改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课题[1]。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为学校“民生工程”之首,总体形成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校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发规处、科技处、保卫处(人武部)、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下,我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

1.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始终注重加强与发挥就业与招生、教学的协同作用,形成“招生—培養—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着力提高毕业生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就业。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5%,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增强,社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学校招生工作,在学校区位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连年来的招生提档线、录取平均分与新生报到率逐渐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学校文史类与理工类提档线分别超过省控线49分、42分,招生人数达5200人,新生报到率连续三年超出98%,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形成招生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六安市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积极探索并主动适应多元社会需求的“多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度,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深度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转型,不断拓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生长点,先后停招11个、撤销4个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优先发展地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型新专业,2014年—2017年我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统计学、休闲体育、园林、药物制剂、环境科学与工程、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动物医学十个本科专业。

2.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就业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并付诸实施,注重发挥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自2015年以来,学校多措并举,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成绩,“专业特区”在学校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性,提高课程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专业特区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探索能力都取得较大提高;通过设立“特区实验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特区专业围绕校企合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通过自建及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年来,学校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特区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同时特区专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40余个。更重要的是,学校结合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职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教育体系,使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大于32%,专业特区、重点建设专业达到35%—40%。

3.构建产教融合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模块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推进“2+2”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项目化推进跨学科、跨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对接行业产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立项方式推进各类选修模块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构建学分银行,打通不同专业、不同模块课程的学分互认。为此,学校制定并出台《皖西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顶层设计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六大举措推进,确保“双创”实效。2016级、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8个创新创业学分,构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三个层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学校不仅优化课程模块建设,而且注重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选派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师资培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本的师资队伍保障。学校始终站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高点上,通过实施校地联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开展协同育人。在校内成立皖西学院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近三年来学生成功申请25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学校与六安市政府合作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专业化服务。目前有15个学生项目入驻孵化和成果转化,已经获得83万元种子基金融资。

4.探索管理新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2017年探索分级分类竞赛管理新模式。实行教务处(创业学院)主办、二级学院承办、竞赛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完善统一主办、分散承办、专人负责、全校参与的A、B类竞赛管理新模式。提升竞赛组织的规范化、流程化、责任化和激励化,学科和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显著。2017年共获得323项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奖励。此外学校出台了《皖西学院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我校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划为思想成长类、文体活动类、社会实践类、专业实践类四大类,计160个实践学时,对应10个学分,并在2017级及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本科生中全面推广。该办法在依托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认定管理平台PU系统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记录、认证与管理,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更加便捷、学分统计更加透明、公正,保障学生随时可以查阅素质拓展学分选修情况。该办法的实施帮助我校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为毕业生就业应聘提供参考依据,获得社会认可。

二、微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显著变化

青年大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掌握这种网络生活方式的主体,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行为等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显著变化的一种突出表现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购物、娱乐等一切生活方式都离不开网络,成为时尚的网络E族。他们越来越享受和尊崇网络带给他们的一切,其中毫不例外的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和就业价值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的同时,网上应聘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只注重直接感官感受和刺激,而忽視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针对性。“微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和发散,易于接受不同群体的思维冲击,看问题、想问题更加开放化、多元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鲜明特色,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新的问题[2]。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1.就业指导方式要紧贴学生需求。

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呈现出一种单向式的被动结构的就业指导模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需求。传统就业指导的内容是经验式的、滞后的和标准化的,不仅在内容上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服务上也不能做到专业化和个性化,从而引不起大学生的关注,起不到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微时代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占领网络高地,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3]。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急需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具有新媒体素养的专职的就业指导师极度缺乏。一些普通老师经过简单培训就成为就业指导人员,甚至有些老师没有接受过培训,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需求[4]。

3.加强移动客户端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就业指导方式。

在微时代加强移动客户端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也是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平台建设,积极开辟“一群(QQ群)、二站(就业信息网站、一体化网站)、三平台(手机短信平台、微博客户端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四系统(毕业生就业派遣系统、就业工作内部办公系统、就业动态监测系统、全国就业管理系统)”等十个信息化服务载体,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提供大量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下一步将在校园无线WIFI普及的基础上,强化以微博、微信平台、手机就业应用软件等信息化载体的建设,并注重移动互联的互动技术的应用,让就业指导中的各类信息做到及时送达和反馈。以青年学生热衷的信息发布方式和载体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关注就业信息,并参与就业指导部门的互动,主动成为就业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5]。

4.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教师新媒体素养。

就业指导教师的媒体素养是做好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鼓励和支持就业指导老师熟悉新媒体语言和工作方式,积极使用微博和微信,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就业指导教师在移动互联时代自觉引领移动互联的就业指导职能。同时善于挖掘培养一批喜爱尝试新鲜事物、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设计和策划活动的学生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舆论氛围的营造中,带动广大毕业生实现网上、网下的求职互动,鼓励大学生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就业创业指导APP、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微信客户端建设等。针对我校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中心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师生资源,组建研发团队,积极构建我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荐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并将以此举措进一步弥补当前我校在移动互联网就业指导工作在某些方面的应用缺失现状[6]。

除此以外,还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工作的关键在于专业化建设,包括专门工作队伍、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及专业课程开设。为此,学校一直把就业工作的指导及指导理念的更新、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就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当作就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学校领导带头抓、学院领导主要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具体抓的联动、互动、常态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邢鏴.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王雪婷.高校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0-132.

[3]耿丽雪,贾中海.“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8):102-104.

[4]姜浩,张玉杰.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与创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535-537.

[5]耿丽雪,贾中海.“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255-258.

[6]薛泉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9):74-77.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wxxy2018019)和通信原理智慧课堂(项目号wxxy2019 019)。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途径微时代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林下种植三叶青 增收致富新途径
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环节渗透廉洁教育的实现途径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绿化沙漠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