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剖析——以河北高校为例
2020-04-20秦赞张敬亚
秦赞 张敬亚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模式也有所转变。互联网时代让教育理念得以变革,只有老师的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才能收获更加圆满的教学成果。本文以河北高校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明确当前形势下应该采取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策略
“互联网+”的影响,使新媒体被广泛运用至多个领域,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拥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获取了多种渠道,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始积极融入新媒体元素[1]。河北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开始积极重视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主张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教学效果,巩固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成绩奠定优良的基础。这一举措的落实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多元,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他们铺设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道路[2]。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创建优良的教育平台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媒介现已成了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手段,有诸多的互联网媒介和平台供学生运用,比如較为常见的校园网、微博和微信等,使大学生们拥有更灵活的交流工具。这种相对新奇的手段,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促使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及时被打造出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确保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可以学习,由此拓展新的思政教育阵地。“互联网+”可以让学生获取多元化的信息,教育人员能够实现与学生的在线交流,通过合理的互动与交流,创设良好的沟通情境,保证被动教育及时转变为主动教育,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3]。
(二)积极提供多种可能性
“互联网+”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时代的影响下,教育人员与接受教育的人员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说教,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得以强化,提高主观能动性。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思想适当解放,相应的视野和认知得以开阔,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活跃。互联网让多元化的信息涌入人们的日常选择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获取了更多的可能。对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声情并茂的互动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其接受,获取更优良的教学成果。
(三)教学评价系统获得升级
“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教学评价体系的升级。一方面,教学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受教育者对教学者进行网络评价,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都获得了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借助现代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更好地搭建起师生相互评价的数据平台。这一数据平台搭建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提供便捷的平台,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互动情况和作业提交等情况的评价提供便捷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智能手机终端的数据平台,查看和获取评价信息。
二、“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和多种媒体平台的合理运用,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同时让相关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互联网+”让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顺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一些问题,特别对于思政教学实践而言,互联网中多元化信息的传播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在文化不断碰撞的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受到了影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情绪状态等,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4]。“互联网+”时代在带来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因此,高校老师在应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培养。
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被弱化。传统的思政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都由教师决定和把控,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接受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明显。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可以保障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增多,阵地不断扩大,网络教学平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增强,导致高校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被弱化。一些青少年的思想不太成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对很多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意味着受到不好的观念影响的风险增加,相应的思政教育的可控性降低。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实践教育的成果优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应该充分彰显出辅助作用,只有积极地为教育工作服务,才能保证为实践教育提供可靠的帮助,在新时期加大教育实践力度。新时期,要结合互联网平台开展全面教育,适当消除互联网和媒体平台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干预,清楚认识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河北高校中,教师群体认识到“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扮演好重要的角色,从不同方面落实行动。
(一)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课堂氛围
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价值显而易见,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适当运用此类教学手段,巩固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属于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是一种新兴的举措,可以丰富相对复杂和抽象的知识,使学生获取更具体的知识体系,由此活跃思维,大大激发学习欲望[5]。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格外关注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适当运用多媒体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多样的功能,保证更好地展示学科知识,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多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显得相对枯燥,如果老师们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通过适当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让传统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些极具意义的教育影片,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稳步提高,保证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
(二)稳步落实思政教育中的情景教育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应该彰显出基本的主体价值。河北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根本目标,适当活跃课堂氛围,由此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更加优良。对比其他学科,思政教育的内容偏向理论,如果单纯依靠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依照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展开分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取更加真实的体验,依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借助提问的手段,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实践,更好地学习。一些情境的创设能够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让他们掌握分析实际问题的技巧。学生还可进行适当的自我教育,规避一些不良的行为。
(三)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落实网络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合理構建相应的教育平台,促使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得以优化,保证教学实践过程更合理。在运用互联网技术之后,设计内容趋向丰富,可适当利用便捷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由此密切师生互动,完成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估[6]。在网络教育中,教育渠道更加丰富,促使多种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信息传递的渠道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就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影响较大,在逐步完善教育平台功能的时候,使学生们获取学习机会,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实践中,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其他学生和老师们提问,通过平台上老师们的在线答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界限,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四)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应用互联网平台和手段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事物。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熟练掌握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互联网平台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真正的“授人以渔”的工作还要高校思政教师落实,凸显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要转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而轻思想传授的习惯,合理使用互联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正确对待各种网络思想和观念,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随波逐流。
(五)加快建立常态化的互联网应对机制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师不能慌了手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稳而不乱,顺势而为,积极建立一套常态化的思政教育网络应对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高校思政教师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在继承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探索规律,将思政教育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好。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学会主动出击、顺势而为,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和活动情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及时掌握网络热议话题和事件,找准教学切入点,努力建立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的高效思政教育网络应对机制。
四、结语
高校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稳步地前进,由此更好地落实实际行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优化。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人品人格、道德修养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积极融入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以此优化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努力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42):102-103.
[2]周志浩.“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8):143-144.
[3]王莹莹.“互联网+思政课”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导刊(下旬),2019(09):92-93.
[4]王珮璇.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转变思政教育思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实现劳动精神嵌入思政课教育为例[J].中国培训,2019(09):84-86.
[5]唐伟元.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21-22.
[6]蔡风涛,黄丽梅,王慧峰.基于“互联网+”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139-141.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探究——以河北高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DJ2019B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