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热体质论治皮下脂肪瘤
2020-04-20陈艺缘张茂云
陈艺缘 张茂云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湿热体质的形成原因、症状、疾病倾向以及皮下脂肪瘤的病因、症状、疾病发展规律,探讨湿热体质与皮下脂肪瘤之间的相关性。提出湿热证、郁证这一共同表现形式,以及“祛湿除热,行气化瘀”这一治则,认为此为异病同治的中医治疗特色,指出湿热体质之人好发皮下脂肪瘤这一疾病。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皮下脂肪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延缓疾病发展进程,甚至治愈,丰富中医特色诊治及治疗。
[关键词] 体质;湿热体质;湿热证;皮下脂肪瘤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3(a)-0043-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nd subcutaneous lipoma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symptoms, disease tendency of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s well as the etiology, symptoms and disease development law of subcutaneous lipom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mon manifestation of damp heat syndrome and depression syndrome, as well as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removing dampness and heat, promoting qi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tion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treated together, and points out that people with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re prone to subcutaneous lipoma.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bcutaneous lipoma,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ir physique,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even cure, and enrich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nstitution; Damp-heat constitution; Damp heat syndrome; Subcutaneous lipoma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好发于成人[1],临床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本病好发于全身各处,且大小不一,故手术切除有一定局限性,且手术治疗后又极易复发[2],效果不佳。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本病与湿热体质有密切的相关性,故探讨湿热体质与皮下脂肪瘤的关系。
1 湿热体质
1.1 何为体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其对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影响因素、体质的差异现象、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与治疗有着全面的认识。但《内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一词。最典型的体质分类代表篇目《灵枢·通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关于体质差异的论述比较完备,已有对不同人的体态、性格、处事特点、脏腑机能的描述,同时将人体与发病倾向、疾病治疗相结合。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将体质分为6种: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脾弱质[3]。现代体质的分类以王琦[4]的9种体质影响最为广泛,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特禀质。而湿热体质是最为常见的体质之一。
1.2 湿热体质的定义及表现特征
定义: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5]。
表现特征:湿热体质的症状为口苦、口黏、面垢油腻、痤疮粉刺、倦怠、大便黏腻、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或垢腻等。众多文献都提到过“湿热”一词,比如清代周学海[6]在《读医随笔》中提到:“素禀湿热”;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酒客”一词,酒本为蕴湿蕴热之品,为湿热所伤者谓之酒客,是为湿热体质之人;陈修园[7]在《金匮要略浅注·卷七·惊悸吐鈕下血胸满瘀血病症》中说:“凡湿热盛者。皆可做酒客观也。”
分析湿热体质的表现特征:湿热为有形之病理产物,湿热郁蒸,日久夹瘀。湿热郁而化火,湿热下注,则生殖系统受伤,上蒸于颜面易生粉刺痤疮,入营则灼伤津液肉脂,致疮、痈、疖。湿热困脾,则水谷精微转化气血不利,日久气血双亏。
1.3 湿热体质的发病倾向及依据
湿热体质是一种湿热内蕴的失衡状态[8],故而对某些湿热性疾病或湿热证候有一定的易患性和倾向性。湿热体质的发病倾向有众多文献记载,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即常食膏梁厚味,以至湿热内蕴,从而易患疔疮之病;再如《诸病源候论》曰:“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而发。”即湿热体质者易患疮、痈、疖、痔等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四之气,溽暑湿热相博,……民病黄疸而为腑肿。”可见湿热并重也会导致黄疸病的出现;后世医家如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云:“夫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而气涩也。”即湿热日久则耗气伤津,可合并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
1.4 湿热体质的成因
1.4.1 内因 一方面是先天禀赋、父母遗传以及家庭习性的影响因素。《灵枢·天年》云:“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为父母精血;又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提示具备了形成人的基本物质之后,使气血营卫充沛,神志筑成,五脏俱全,才成为人。所以先天决定了身体禀赋的状态。王珪[9]在《泰定养生主论·痰证叙引》中说:“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来也。”这就说明遗传因素对体质的影响。同时,父母的生活习性对于子女也有着深远影响,从儿时的喂养方式,到青少年时期的习惯,都会延续父母的饮食结构、生活规律。
另一方面,是作息不规律、久坐不运动、饮食无常等后天因素。叶天士[3]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详细描述了湿热体质的成因:“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活习性越来越随意化,生活习惯都可以“自定义”。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好逸少动,湿气内生,日久成痰;工作压力大,经常性熬夜,不能调整好心态,情志失常,导致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更易酿湿成热。除此之外,滥用补品也是致病因素之一。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好养生却不得法门,所服滋补之品大多为厚腻之品,更易滋生湿热。
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先天禀赋的状态、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体质上的偏颇。
1.4.2 外因 湿热体质的外因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居住地环境。清代吴塘[10]《温病条辨》说:“湿温者长夏初起,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清代王孟英[11]《温热经纬》说,“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
2 皮下脂肪瘤
2.1 皮下脂肪瘤的定义及表现特征
定义:皮下脂肪瘤在西医学中,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样物,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组织构成。在中医学中属于“痰核”[12]范畴,也可归结为肉瘤、结节等。《中医外科学》[13]教材称本病为“肉瘤”。
表现特征:皮下脂肪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孤立型脂肪瘤,位于皮里肉外,逐渐生长,皮色不变,质地柔软,不红不痛,一般无疼痛及不適感,可发于全身各处[14]。《外科正宗》描述脂肪瘤的特点为“肉瘤者,软若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宽不紧”。
2.2 皮下脂肪瘤的成因
2.2.1 中医角度 中医认为皮下脂肪瘤的病因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恣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或情志不遂,肝气乘脾,脾失健运酿生痰浊,痰瘀互结,蕴结于皮下[15]。其标在痰饮,本在脾胃[16]。《金匮要略》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这就说明,皮下脂肪瘤的病机在于“痰”。《灵枢·百病始生》言:“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灵枢·刺节真邪篇》又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根据这两条原文可见,痰饮日久,困脾生热,久病入络,耗气伤阴,气阴两伤,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日久,痰热瘀交织互结为肿为瘤。吴谦[17]在《医宗金鉴》论述结核病因时也指出:“结核即同果核形,皮里膜外结凝成,或由风火气郁致,或因怒火湿痰生。”简言之,湿火生,瘤发之。
2.2.2 西医角度 现代医学认为皮下脂肪瘤的成因主要分为3点:饮食因素、压力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上,现代医学认为,过度饮酒、经常进食过多的肥腻之品,高胆固醇食物,导致新生脂肪细胞组织过多,使体内过多的脂肪细胞异聚、变硬;压力因素上,现代医学认为,过度的压力可能会造成正常的脂肪组织和淤血交织在一起,长时间可以形成结缔组织包裹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瘤;不良生活习惯上,现代医学认为,经常熬夜、不运动等会使人体对脂肪的分解能力下降,原有的脂肪组织和新生的脂肪不能正常排列,形成异常的脂肪组织,即脂肪瘤。
除上述3种成因外,皮下脂肪瘤还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黄煌[18]在总结叶天士体质辨证时指出:“虚劳门范案,父母弱症早丧,其禀质也不克充旺,此从遗传角度帮助辨析。”
3 湿热体质与皮下脂肪瘤的关系
3.1 从病因病机角度分析
多数医家认为皮下脂肪瘤的中医病因病机多是“气结、痰凝、血瘀”[19-20],比如温氏将其分型为痰湿阻络型、肝气乘脾型、痰湿夹瘀型、气虚痰湿型。在治疗上也多以“健脾利湿、行气化痰”[21]为治疗准绳,但甚少见有“祛湿除热,行气化瘀”之论。实际临床应用中发现,皮下脂肪瘤见于湿热证的表现并非少数,结合上文,认为从治疗湿热证角度治疗皮下脂肪瘤属于异病同治的中医治疗特色,值得进一步探讨。
3.1.1 湿热证 前文提到,皮下脂肪瘤的成因是由于湿火生则为肿为瘤,湿火生则有湿热证的症状出现。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王琦教授[4]认为,体质的特征是在功能和形态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生理范畴,本身并不构成疾病。而证是某一特定情况下身体的病理特征,属于病理范畴,是暂时性的,疾病痊愈后就会消失。中医学认识到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并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22]。基于此我们认为由于湿热体质的偏颇,而易于出现湿热证,湿热证的出现则易导致皮下脂肪瘤这一疾病的发生。
3.1.2 郁证 在机理上来看,皮下脂肪瘤与湿热体质都属于广义上的郁。郁者,为病结不散也。郁证分为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食郁、湿郁、热郁。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生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癥痞[23]。王冰曰:“膏粱之人内多滞热,外湿内侵,中热相感放在阳旺之体,湿病多归于阳明,阳明为燥土,湿邪易从热化而发湿热。”根据以上所述,皮下脂肪瘤本为皮里膜外硬结,聚湿聚热挟瘀而成;湿热体质湿浊汇集,郁于周身,日久化热,演化为诸多湿热症状。
3.2 从治疗思路角度分析
王琦[22]认为,体质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可变性,因而体质是可調的。纠正湿热体质之人的湿热症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合理搭配其饮食结构,调整作息,加强锻炼等,从根本上改善湿热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口服中药,比如口服二妙丸在干预湿热体质上就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4]。
皮下脂肪瘤在临床上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有着很高的复发率。除此之外,有的脂肪瘤并不适合手术治疗,且脂肪瘤并不是大小不变的,还会继续缓慢发展。因此,在治疗上不仅要消除瘤体[25],还要控制其发展,从根源上杜绝其发病。根据前文提到的皮下脂肪瘤的成因,在治疗之前,可以考虑先改善患者体内环境,破坏脂肪瘤的生长温床,再行治疗。
4 小结
湿热体质与多发性脂肪瘤都可归结于“痰”。湿热体质之痰演变为痰热,日久阻滞则为瘀;皮下脂肪瘤之痰与热、瘀胶着成瘤,故而认为湿热体质者倾向于罹患皮下脂肪瘤这一疾病。在治疗上,以湿热体质为切入点,先改善皮下脂肪瘤患者体质,阻断其发展,而后再行其他治疗手段。本文通过探讨湿热体质与皮下脂肪瘤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皮下脂肪瘤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5-256.
[2] 吴国忠,姜杰,刘华安.腹腔多发性脂肪瘤7例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2):144-146.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
[4]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6-299.
[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6] 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
[7]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1.
[8] 钟叙春.湿热体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3004-3006.
[9] 王珪.泰定养生主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
[10]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辽海出版社,2016:10.
[11] 王士雄.温热经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7.
[12] 赵春栋,温荣达,李永康,等.祛瘤汤治疗多发性脂肪瘤36例体会[J].甘肃中医,2001,14(2):32.
[13] 谭新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67.
[14]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
[15] 许小伟,贾旭东.从痰饮论治皮下脂肪瘤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6):579.
[16] 梁梅华.范荣奎老师治疗皮下脂肪瘤验案一则[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9):41.
[17]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
[18] 黄煌.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J].江苏中医杂志,1980,12(3):4-6.
[19] 周红,邹清芳.从行气活血化瘀论治皮下脂肪瘤的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12,30(4):38-39.
[20] 李中川,杨文军.钱秋海以破血法治疗皮下脂肪瘤经验撷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4):483-485.
[21] 温荣达.祛瘤汤辨证分型治疗多发性脂肪瘤[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12):70-71.
[2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F)[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23] 崔亚丽.仙方活命饮治多发性脂肪瘤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04(4).
[24] 程静茹.二妙丸干预湿热体质的临床试验及其血浆代谢组学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25] 戴丽文.针灸围刺加按摩治疗脂肪瘤3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4):276.
(收稿日期:2019-10-25 本文编辑:刘永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