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2020-04-20吴磊马孝义
吴磊 马孝义
摘 要: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通过对部分工科院校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建议各工科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制定有助于专业建设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措施,构建“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生;培养质量;毕业生;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64-03
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是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所有高校发展的基本生命线[1-2]。2018年10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这要求高校必须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思考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3]。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4]。工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是工程类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也是工科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5]。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自发地引入了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将学生的需求落实在课程上,重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6],但如何在引入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毕业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化,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的意义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据此进行持续改进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7]。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的前提下,通过问卷调查、定期座谈等方式对应、往届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满意度、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安排、实践教学、教师水平、校院资源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调研与汇总分析,可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可靠的指导性反馈信息。第二,通过座谈、电话、网络、电子邮件、函评、咨询会等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領导、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毕业生的能力表现评价、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论证及教学咨询等活动,形成由事业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工程管理单位等参加的社会评价体系。第三,利用学生实习、招聘会、走访调研就业市场等渠道,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聘用要求以及工作后的综合素质需求,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第四,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教学效果和办学水平,使其培养的人才质量能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达到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工程类本科生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
根据近年来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工科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1.在培养目标方面,工程类毕业生在综合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课程体系方面,实践环节学分少、实践机会少、设计性实验缺乏,课程衔接不紧密、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课程设置有重复现象、课程安排均太靠后,课程不能体现专业特点、主干课程学分偏少,生态和环境类课程偏少。
3.在毕业要求方面,工程类毕业生在人文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终身学习、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以及适应多元化发展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对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与工程法规认识不足,缺乏能够正确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在课程质量方面,大多数院校存在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质量标准中没有明确表明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实践环节考核简单、学生缺乏现场施工方面的实践知识,毕业论文比重较大、毕业设计过程缺少校外指导教师,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偏少等问题。上述问题与我国高等教育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匹配,也与新时代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不完全适应。
三、工程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策略
基于以上部分高校在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深层次原因,在主管领导、任课教师、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党委教学工作部、学生、企业行业专家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本科生培养质量创新提升模式(图1),确保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社会评价结果能有效用于工科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目标
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可考虑适当增加新的具有信息化时代发展特征的选修课数量,以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强调研究型与工程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的发展目标需要培养,使其成为工作团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者;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合作共事。
(二)毕业要求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8];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提高毕业生在生产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具有人文素质与团队合作要求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培养与支持力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注重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基础知识构建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数学模型的能力;鼓励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设双语课程,积极组织本科生以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海外研习、暑期学校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