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网下》的人物原型解读

2020-04-20尹晓琳郭齐齐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尹晓琳 郭齐齐

摘    要: 《保护网下》的主要人物塑造,都有着神话人物影子的。作者海因里希·伯尔通过对神话人物的置换变形,使文本人物更具文化与历史内涵,从而揭露西德的社会现实。本文对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原型分析,挖掘人物神话来源,剖视其置换变形过程,因之探析文本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保护网下》;神话原型批评;人物形象

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发展到顶峰。神话原型批评是不同学科相互影响、交叉融合的结果,象征哲学、分析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对神话原型批评产生重要的影响。加拿大学者弗莱是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批评的剖析》这一理论巨著,该著作以跨国家、跨文化的广阔视野详细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方法。在该著作中弗莱提出,找到例如民间故事、神话等如何影响文学方式的形成的过程就是寻求原型的过程。弗莱将神话原型批评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从而使神话原型批评逐渐走上完整、严谨的道路。伯尔的《保护网下》塑造的人物有着自身原型,下面将重点分析《保护网下》的人物原型的表现,探究人物原型的来源及置换变形的过程,进而体会海因里希·伯尔的创作意图。

弗莱曾表示:“在文学所有形象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即那些出力最多以沟通作者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人。”①(18)人物作为叙事文学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对文本的张力的展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到文本自身的魅力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立体丰满,而且蕴含着文化历史的渊源。海因里希·伯尔的《保护网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恰恰具备这个特点。海因里希·伯尔在《保护网下》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扎比内、胡贝特、赫尔迦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克琳希德原型、亚当原型、圣母原型的影响,通过对三个人物原型的追根溯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尔作品想要展现的创作意图。

一、扎比内与克琳希德

克琳希德是德国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尊贵的公主,是勃艮第王国的国王龚太的妹妹,嫁给了曾经斩杀过巨龙、沐浴过龙血、能通晓鸟语的勇士西格弗里德。拥有金刚不坏之身的西格弗里德因为一片菩提叶仍有致命之处,在勃艮第王国大臣哈根的奸计下不幸身亡。失去丈夫的克琳希德公主立志报仇,她嫁给了匈奴国国王,并在多年之后用计谋在庆典上杀死了仇人。克琳希德为了爱情敢于反抗世俗权威,以自己的力量报了仇,这种勇于反抗、不屈服的态度从伯尔的《保护网下》中的扎比内身上也可以看到。扎比内作为报业大亨之女,其身份是非常尊贵的。但看似柔弱顺从的扎比内却为了爱情做出了不顺从的事。

扎比内作为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用实际行动对权威进行了最有力的宣战,这与德国中世纪英雄史诗的反抗者克琳希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二者对权威的态度皆是蔑视与反抗,二者对自由的态度都是积极与渴求,不向世俗低头,不向命运认输,她们二人用叛逆的精神谱写了一首女性的赞歌。从这样的相似点不难看出克琳希德是扎比内的人物原型,克琳希德身上反映出的坚强不屈的品质正是扎比内身上的闪光点。

(一)权威的反抗者

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克琳希德是尊贵的公主,作为她的丈夫西弗同样享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世俗与权威的迫害使西弗丧失了生命,克琳希德成为寡妇。于是克琳希德成为权威的反抗者,开始了反抗之路。扎比内是德国报业巨头之女,丈夫是服装公司的老板,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地位较高,但是丈夫的虚伪狡诈及社会权威机构警察体系安排的所谓的“安全保护机制”让扎比内产生了反抗情绪,于是她通过与“保护网”中的警察胡贝特相恋、私奔的实际行动对抗世俗社会中的权威。扎比内本是被其丈夫在报纸上包装成贤妻良母的女人,但是当她与已有家室的胡贝特发生不伦之恋时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仍然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这不得不说扎比内有着克琳希德式的权威反抗者精神,这种反抗精神的意义是对于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的追求。

(二)爱情的奋斗者

无论是克琳希德还是扎比内,都以爱情为出发点,为爱奋斗。她们都为爱情做出了反抗的事情。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在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感性生物,爱情特有的浪漫恰恰是女性最容易着迷的。克琳希德的丈夫勇猛无比,其男性魅力自然不用言语。克琳希德因为所爱之人惨遭杀害,而开启复仇之路,她用自身的勇敢与智慧冲破了爱情的枷锁。扎比内的丈夫虽然虚伪、愚蠢,但是她碰到了稳重、真挚的胡贝特,而她与胡贝特的爱情是不为当时社会道德体系所容忍的,这是他们的恋情的一个阻碍。但是扎比内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勇敢为爱奋斗。她勇敢地选择了与胡贝特私奔这条道路。不得不说扎比内的这一选择是勇敢而智慧的,离开不仅会获得爱情,还将远离“保护网”,活得自由而有灵魂。扎比内是像克琳希德一样有着智慧和勇敢的人,她为爱情做了大胆而明智的人生选择,她们都是爱情的奋斗者。

通过上述论述,克琳希德与扎比内作为权威的反抗者是对行尸走肉般活着的世人的当头一棒。警醒着世人要勇于与不合理的国家意志对抗,从而拥有自己的灵魂与思想。作为爱情奋斗者,扎比内与克琳希德都有着勇敢与智慧之光,他们对爱情的追逐提醒世人要勇于追求作为人生存的价值和尊严。共同的追求和美好的品质的契合表明扎比内是克琳希德的置换变形。扎比内与克琳希德产生联系并不是偶然,克琳希德之所以能成为扎比内的原型,是因为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德国民众大多信仰天主教,因此宗教中特有的神话等对德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德国产生了大量像《尼伯龙根之歌》那样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等,丰富的神话传说为伯尔进行以神话为原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胡贝特与亚当

亚当作为上帝之子,是完美的化身。他与妻子生活在乐园里,是乐园的守护者。但是与妻子偷食禁忌之果墮落而遭到上帝的放逐,而在流亡过程中他一直坚持赎罪。《保护网下》中的胡贝特本有着幸福的家庭,作为保护网中的警察守护着扎比内,却与其发生禁忌之恋而堕落,最终作为流亡者给予扎比内幸福而赎罪。由此可见,胡贝特是亚当的原型置换。

(一)堕落的守护者

堕落的亚当本是守护者,却因偷食禁果而堕落。亚当作为乐园的守护者,他的生活是平和而幸福的,但是他却打破了这种祥和,监守自盗偷食禁果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亚当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不平凡,他堕落又不甘堕落,他撕破保护网又在其破裂后努力修复着。胡贝特与亚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亚当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警察,从广义上讲他是整个社会的守护者,从狭义上看他是“保护网”中的扎比内的守护者。但是他偷食与扎比内的禁忌之恋的禁忌之果,这是他的堕落。作为堕落的守护者,胡贝特这个角色昭示着西德社会的不合理国家体制对于人的压迫,从而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堕落的守护者是伯尔为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对人性的侵蚀而塑造出来的。

(二)赎罪的流亡者

流亡者因为堕落而遭到放逐或自我放逐,但是这种放逐的惩罚方式是流亡者自我救赎的过程。亚当被上帝放逐虽一生未再回乐园但是却一直坚持赎罪。《保护网下》的胡贝特最终选择与扎比内私奔成为流亡者,胡贝特进行自我放逐。这种自我放逐对于放弃家庭的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但是对于善良受压迫的扎比内来说却是一场赎罪之旅。胡贝特通过给予扎比内爱与关心,弥补丈夫与不合理的社会体系对于扎比内的伤害,不得不说这是胡贝特另外一种方式的赎罪。赎罪的流亡者是伯尔对于当时不合理的西德社会的国家制度的一种控诉,也是对不公平的国家机器的反抗。

堕落的守护者与赎罪的流亡者是表明胡贝特是亚当的原型置换最有力的证据。作为守护者因为偷食禁果而堕落,因此成为流亡者进行贖罪之旅。守护、堕落、流亡、赎罪是海因里希·伯尔对不公平的社会政治制度做出的反抗之姿。伯尔之所以以亚当作为胡贝特的原型,是因为伯尔想从神话中汲取力量。神话作为古老的文学形式,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伯尔从神话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治疗当时刚经历过二战的西德社会的颓废与病态。伯尔从神话中进行原型置换,更容易打破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揭示当时西德的社会现实,使西德民众从神话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反思战争对人的摧残及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家体制对于人性的畸形挤压,进而呼吁人们进行反抗,重塑美好家园。

三、赫尔迦与圣母玛利亚

玛利亚因为感受了圣灵,怀上了圣子,作为与圣子有过最亲密接触的圣母,她用自己的仁慈与爱抚养了世人的上帝。圣母玛利亚是耶稣之母,是光明的化身,宽恕与仁爱是她的美好的品质,而《保护网下》中的赫尔迦恰恰也具有如此美好的品质。面对丈夫的背叛,她首先是担忧丈夫及其情人的处境,对于丈夫选择与情人逃跑她选择放手。这些美好品质彰显着赫尔迦是像圣母一样伟大的女性,进而证明圣母玛利亚就是赫尔迦的原型。

(一)善良的宽恕者

圣母用自身的光明照亮了人世,用自身的善良宽恕世人。她曾被世俗所误解,但她回馈的是仁慈的宽恕,她是世人供奉的上帝之母,她是宽恕与仁爱之神。赫尔迦恰恰是这样一位善良的宽恕者:当她得知丈夫的偷情,她的第一反应是担心丈夫与情人的处境,她甚至可怜丈夫的情人。她担心世俗的伦理道德对于丈夫和丈夫情人的批判。赫尔迦宽恕了丈夫,也宽恕了丈夫的情人。她虽然痛苦但是将被背叛的伤痛自己消化。赫尔迦拥有善良、宽恕的美好品格,是伯尔对人性之美的一种追求,是她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期盼。

(二)宽厚的仁爱者

圣母对于世人来说是一位宽厚的仁爱者。她对待世人以仁以爱,世人对她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血肉,世人爱上帝,而她爱世人,她永远以宽厚的仁爱者形象存在。赫尔迦同样有着宽厚、仁爱这样的美好品质。她面对丈夫与情人的不伦之恋,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她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成全丈夫与情人私奔。对于本应该由丈夫担负的责任,她选择自己扛起。由此看出,赫尔迦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原型置换,是海因里希·伯尔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赞美。

善良、宽恕、宽厚、仁爱是圣母玛利亚身上的优秀品质,而《保护网下》的赫尔迦则完美地继承了圣母的品质。毫无疑问,赫尔迦就是圣母的置换变形,是有着圣母光辉的伟大女性。伯尔通过塑造赫尔迦这一角色赞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宣扬了人性之美。伯尔之所以塑造以圣母为原型的赫尔迦形象就是因为伯尔深受天主教影响。伯尔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庭,伯尔的父亲及祖父都深受天主教的影响,因此对于伯尔来说他的教育是与宗教相伴的。伯尔的童年回忆总是和天主教相联系。伯尔的文学创作素材几乎都有宗教因素,但是伯尔对关于宗教的因素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带有批判性的。伯尔反对世俗化的教会,批判教会和政治、金钱发生联系,伯尔这种与宗教相生相伴的人生经历毫无疑问会让伯尔的文学创作产生神话的影子。

四、结语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对于分析二十世纪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家通过非科学的神话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从神话中汲取营养以达到挽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目的。通过对《保护网下》中的人物神话原型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且体会到了伯尔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更把握了作家的思想追求。

《保护网下》作为伯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国家的不合理体制。伯尔一直宣扬的都是人道主义美学,他肯定人的自由,主张追求人的价值、尊严。《保护网下》的扎比内这一形象是伯尔对于当时西德社会不合理体制的一种反抗。扎比内作为克琳希德式的反抗者形象,是西德社会的异类存在,也是当时高压统治下的进步象征。扎比内与胡贝特则是自由的践行者,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赫尔迦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化身,表现着伯尔理想中的人性之美。总而言之,伯尔借克琳希德原型、亚当原型、圣母原型等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精彩的人物形象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人性之美,追求自由之光。

注释:

①[加]诺思洛普·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加]诺思洛普·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

[2]海因里希·伯尔.保护网下[M].倪诚恩,赵登容,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3]海因里希·伯尔.伯尔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黄凤祝等编译.伯尔文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