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学内容得有“意”
2020-04-20张立华
张立华
【摘要】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教学一篇课文时,确定恰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统编版教材突出语文要素,实现了训练目标的序列、梯度与螺旋上升,语文要素逐单元、学段布点,不断提高要求。文章从领会编排意图、强化文体意识、体现习题意义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课例谈了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词】教学内容;编排意图;文体意识;习题意义
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教学一篇课文时,确定恰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在使用过去的版本教材时,老师们往往觉得确定教学内容比较困难,甚至不同教师出现不同教学内容的情况。这是因为之前的版本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偏向人文性,致命的缺陷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没有考虑语文学科知识,课文难以照顾本单元所应该学习的知识、所要训练的能力,语文教学没有梯度。统编版教材突出语文要素,实现了训练目标的序列、梯度与螺旋上升,语文要素逐单元、学段布点,对教学不断提高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确立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三点建议。
一、要领会编排意图
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一篇课文为什么被编者选中,它以什么方式进入教材,和教材中哪些要素组合,组合的关系如何?这些就具体体现为编者的意图。所以,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是有效使用教科书、实施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1.读懂导语,找准方向
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在单元文本的教学中,导语明确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核心,是单元文本都要围绕着落实的,但不是学习文本的唯一目标。当然,除常规性学习目标,其他因文本特性或学生实际提炼的学习目标,不能过多,一项足以,不能喧宾夺主,湮没了单元重点训练要素。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导语有两条要求: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二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根据导语的要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先概括出全文西门豹做的三件事,即询问民情、惩处罪人、兴修水利。在这三件事情中,惩处罪人是详写部分,还可以进一步概括出故事情节,即救下姑娘、惩治首恶、震慑帮凶、教育百姓。学生根据这样的情节提示来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而这样的复述要求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还可以学习什么呢?比如还可以抓住西门豹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惩治巫婆和官绅过程中展现的智慧。这样的教学内容对核心要素的学习不仅没有冲突,而且能加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特殊单元,特殊指向
统编版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册教材中,除了普通单元外,还有一些特殊单元。这些特殊单元有习作单元、学习策略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等。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状况。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即《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
这两篇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一样,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起草之前选材构思的能力,写出中心明确、材料恰当而具体的文章。《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描写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河流、铁轨、柏油路的生长,最后写到人的成长,观察细腻,中心突出。《盼》是一篇记叙文,叙述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两篇文章从不同文体、不同题材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现在重点谈谈《盼》一课教学。《盼》实际上写的是一件童年趣事。但是,将它放在习作单元里,就不能当作一般的记叙文去教学。为什么呢?因为一篇课文以什么方式进入教材,和教材中哪些要素组合,组合的关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哪里,其中既有主观规定的因素,也受到整个教材的体系影响。所以,必须明确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课上的时间要集中用来学习写作的方法,即“直接指向表达”。学习字词、语言积累、朗读课文等只是常规性教学内容,但重點是写作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根据课后习题一,开展学习活动,知道围绕“盼”,写了四件事情:有雨衣,盼变天;下雨了,盼外出;出不去,盼雨停;看雨景,盼再下。文中仅有一个盼字,但是全文无处没有盼的意思。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掌握描写方法,指向习作,这是编排的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老师仍然按照教学叙事文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一件事一件事地学习,品词析句。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了编者的意图,教学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笔者用以下三个步骤来教学描写心理活动的片断。
(1)学习例句,了解写法。出示四个类型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描写方法:内心独白、动作反应、语言透露、借景抒情,并且能体会出这样写的好处。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句话看出小姑娘在想什么,担心没有云,下不了雨,甚至对天气预报心生怨言。小姑娘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她盼下雨的生动表现。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这个“仰起头”一反常态,大多数人下雨时是低着头的,雨点打在脸上是疼的啊。所以,反常的动作将下雨时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读“我”和妈妈对话的内容时,孩子们探究一个问题:小姑娘很想出去,穿上新的雨衣,可是并没有直接提出请求,那么小姑娘是怎样表达愿望的呢?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体会省略号包含的心理活动,小姑娘为什么强调“还差半小时”啊?这是巧妙地提示妈妈,时间还早,在听讲座前,可以出去玩会儿。三个字概括:巧提示。下面的对话中,小姑娘还用了找借口、说谎话的方法表达想出去的愿望。小姑娘所说的话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智慧、机灵的小姑娘。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这句话,作者为什么强调雨衣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这样写反衬出小姑娘内心的焦急,她不希望它们如此安安静静,而是希望可以穿上新雨衣。
(2)圈画句子,体会写法。文中多处使用了内心独白、动作反应、语言透露、借景抒情的心理描写方法,让学生先自学,圈画句子,并选择有关句子写批注,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组交流,分享学习所得。这样的自我发现、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四种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刻,为写作运用做好知识的准备。
(3)拓展练习,巩固写法。文章多次使用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而且恰到好处,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这种写法,也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很有必要进行拓展。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两首古诗《清明》《枫桥夜泊》,问学生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最好师生能够形成共识: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核心,“景”是载体,“景”是为“情”服务的,它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类客观在体,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而将感情和景物融为一体,那么表达的情感就更有感染力了。
二、要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淡薄,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本,一律都是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兴趣全无。统编版教材的文体比较丰富,大家要十分重视,不同文体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写作目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要求文章内容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说明文的主要特点在于“说”,这个“说”是指如实地解说,让人明白事物的形貌特征,懂得事物的性质和抽象的事理,给人知识,教人以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说明文有30 多篇,内容涉及面广,有动植物的生长特性、神奇的自然现象以及自然景观、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等。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作者运用说明方法的匠心所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学习写说明性文章,语文要素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概括中了解说明内容
在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学生对太阳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常可见,陌生是因为太阳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并不一定很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是基本的学习内容。课文从传说开始,分别从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依次介绍太阳与动植物生长、能源形成、自然气候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关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诚密切。”这个承上启下句,将两个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2.探究中体会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特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 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说得既通俗又具体,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 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 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和品味。如文中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学生不仅可以联系夏天中午走在阳光下的感受谈谈,还可以说说对钢铁的了解,并谈谈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另外要用好课后习题第二题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尤其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应多次运用。太阳对于我们其实很陌生,那么拿什么来作比较呢?用地球作比较突出太阳之大,用步行和坐飞机作比较,突出离太阳之远。用钢铁作比较,突出太阳温度之高。显然,作比较,一定要拿大家熟悉的事物和說明对象作比较,让读者有更形象、准确的认识。
3.品读中感知说明语言
在说明文教学中, 学生除了要了解说明内容、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还要关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比如“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中的“差不多”,“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中的“约”,这些词语可以省略吗?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 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4.迁移中走近说明对象
课文4—8自然段主要讲太阳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密切关系。向学生提问:除了文中介绍的,还有哪些事物和太阳关系密切?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在了解太阳、亲近太阳的过程中,增加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让他们从小在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梦想。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文活动中, 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三、要体现习题意义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一种重要途径。面对部编教材,教师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准确解读课后练习,聚焦并落实语文素养。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三篇小说的习题任务明确,均指向语文要素。《桥》塑造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课后习题共有四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习题一关注的是语言特点,课文短句多,为什么短句能营造出急促,紧张的气氛?如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停顿很干脆,体现了老汉处理危机的果断。
习题二关注的是人物形象,除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要体会,还要结合情节来理解。小说情节中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值得留意和体味。如老汉发现小伙子没有遵守规则时,“冲上前,揪出,吼道,凶得像个豹子”,看出老汉什么?当你知道两人是父子关系时,再读这句话,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特别是小伙子的“瞪了老汉一眼”,这个动作表现了什么?
习题三关注的是环境描写。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环境,生动地表现出环境恶劣,情况危急。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在洪水和桥的变化中,老汉对小伙子的两次吼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时的吼体现规则前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此时的吼包含父亲对儿子的真爱。
习题四关注的是结尾,课文前面留下悬念,最后解释谜底,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深刻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课后习题体现了编者意图,落实了导语要求。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着重教学习题一、二,第二课时着重教学习题三、四。这样,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比较明确,同时将语文要素落到了实处。
王荣生教授讲过,语文教学核心就是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对语文教学来说,要解决好教学内容的问题,要去研究语文知识的梯度问题,要研究文本的编排意图,强化问题意识,用好课后习题,然后再琢磨教学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自觉,那就是努力以恰当、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语文课姓“语”,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3] 叶建松.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J] .小学语文教学,2007(3).
[4] 阮美好.說明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指导 [J] .小学语文教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