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激发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2020-04-20费金兰
费金兰
【摘要】兴趣指喜好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时,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31-02
一、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们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景,使他们有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探索就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艺术性呢?
1.创情景以荡趣。人们常讲:“情随心动”“趣从内生”这个新“心动”与“内生”,在教学过程中,来源有三:一是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求教学情绪;二是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寻求教学情趣:三是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内心充满着愉悦,使他们体验到上课的愉快,体验到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从而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
2.激求知以获趣。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于认识新的事物,求得新的知识。这就是说,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相联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用惊奇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区域”,通过具体事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他们之间的一定联系,要善于接受未知的东西同新材料、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求知、求新的能力,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难,引导探究,激发求知欲,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以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3.质疑问以寻趣。“学贵有疑”。这个疑,不是无端而发,而是经过大脑紧张思考、分析,不得解决提出的,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此,可通过质疑问题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开启智力门扉。
二、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改变兴趣的方向。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并发展兴趣。如,语文教学中集“重点与难点”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项目,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精神抖擞准备上课的学生一听是作文课,便长吁短叹。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老师只是机械地重复那一套作文公式“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等,效果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语文教师,这时应化解颓势,激发锐气,让学生提起精神,“抛掉包袱,轻装上阵”。记得有一次,学生要写一篇题为《一次愉快的活动》的作文,我的做法是:首先不告诉学生要作文,而是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叫‘穿针引线,每两人一组,每组参赛一分钟,看哪组穿过的次数最多。”然后,我拿起一根一两中指长短的线,两枚长针,规定两人必须同时穿针,而且,穿进针眼以后,要把两枚针悬滑到线中间并靠在一起,然后完全退出,才算一次,才能进行下一次比赛。学生听完后,跃跃欲试。等他们上台之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容易,两人拿着同一根短线,不是你扯过去,就是我拉过来,一个人穿过去,另一个人还在忙呼;有的忙中出乱,把针弄丢了,又得重新开始,也有的紧张之中,针尖划破了皮也顾不上……台上做的紧张,台下看得更紧张,于是,加油、鼓掌、催促、埋怨的声音声声入耳,气氛十分热烈,情绪非常高涨。比赛之后,进行评论,总结得失,有的高興,有的沮丧,有的懊悔,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接下来,我便跟着学生进行如下对话:今天玩得开心吗,现在我们一起要把这次活动记下来,看谁写得好。学生听了以后,个个神采飞扬,伏案疾书。这样这节作文课的效果,大家也可想象了。
三、保护学生有益兴趣,从而发展兴趣
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有益兴趣,教师就有责任加以扶持、保护。如:有的学生爱读课外书,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容量,但过多、过杂地看,会影响课堂学习,有些书还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对学生的这种爱好,教师不应消极禁止,要积极加以保护,引导可以推荐一些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强的书给学生看,并教育他们要适时适量,让他们懂得如何在课外书中“取其精华”,学生从选词造句、写作技巧、整体结构、思想内涵等角度去分析、思考。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兴趣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教学上教师只要能用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生动有趣的知识武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变呆板为生动、化枯燥成情趣”,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种种乐趣,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会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