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讨
2020-04-20姚燕丹
姚燕丹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将美术课程与生活实际相连。”创新能力、审美态度、思维方式等都是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以上几方面的素养能力依赖于教师将美术课堂与生活衔接,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习惯,为美术创造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创设和课堂实践活动来搭建起生活与美术的桥梁,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美术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101-02
一、引言
小学美术课程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辅助学科推力之一,以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为依托,以学生联想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现状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作品鉴赏实践能力、美学追求能力等。从2015年开始,小学美术教学在关注“学科”的基础上,提出了需关注“学生”,即强调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美术学习生涯的基础性阶段,也是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与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亮点在于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所学都可以用于课外实践之中,因而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此,从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学生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解读、思维方式等核心素養无不需要依赖于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因而生活化也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想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益,就需要结合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和诉求,利用小学美术课程的课堂实践和课外拓展等,进一步发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爱好,找到美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的关联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探究生活与美术衔接的纽带,试图利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来拓展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和美术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做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二、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美术创造素材
生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支撑学生这些想法的素材则是生活。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绘画时十分轻松,不需要太多构思则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而有的学生绘画难度则比较大,构思许久仍不能完成一幅作品,或者每次作品样式基本相同,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素材而出现了思维定式,无法跳出原先的绘画框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素材匮乏的难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软绵绵的云”绘画教学中,教师本以为云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肯定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作品,但回收作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的作品都呈现相同的模式:蓝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云,这些云被学生用一个个椭圆形来代替。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生活中的云,未见到过云在不同状态下的形状。为此教师向学生们提出建议,提议学生们留心观察每天早上的云彩、中午的云彩和傍晚的云彩,并且用相机记录下来。同时教师也为学生寻找了许多拍摄云朵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参考。在接下来的一节美术课中,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并且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些云彩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变化等。在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学生们的思维逐渐被打开,作品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的将天空设计成了橙色,向教师展示傍晚时分的云彩;有的将云彩画成小狗的模样;还有的学生将云彩绘成粉色;等等。可见在观察了生活中的云朵之后,学生们心中的云朵形象也出现了变化,在画纸上展现出的云朵形象更加立体化、多样化,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观察生活是积累美术素材的前提,而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才导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生活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素材,而这点也确实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引。
三、创设教学情境,感受生活美术之美
美术教学生活化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造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贴近生活的氛围中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在这种环境中创作的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上文所述的用心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素材,帮助学生打开了创新思维,而本段落所述的创设情境则是为学生提供创作氛围,无形中可培养学生美术的审美态度和创造能力。教师在创设具体情境的时候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媒介都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为目的;②情境设计需从生活中的资源着手,多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③情境内容需和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让学生可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例如,在“静物一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进程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生先将家中自己最喜欢的静物带到学校,彼此交流这些静物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对自己的影响等,了解到静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事物。随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了几个小主题,如摄影类、学习类、游戏类等,让学生按照这些主题对手中的静物作出归类,完成“静物找朋友”的游戏。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们依靠小组交流讨论逐渐认识到静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原来静物也是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的,具有了分类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求学生将不同的静物作出分类,而后给学生们提供相机,让学生们思考如何摆放静物,才能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完美,更能凸显主体特色,并借用照片构图原理类比绘画构图,最后得出写生的基本要点,完成本节课静物写生的教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贴合了教学走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感受静物、了解静物到绘画静物,由浅入深地引入教学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因而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更应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课堂问答、小组合作、课堂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师解答,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运用实践活动,创造生活化的作品
在许多美术作品欣赏、绘画的环节中,教师采用情景创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传递的内容,体会美术绘画技巧。但是在手工类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却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以学习做纸模型的教学活动为例,该课程属于典型的手工类课程项目,仅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和理论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奥义。只有当学生自己尝试了,才能懂得纸模型创作技巧,经过反复实践训练熟能生巧。
例如,在“纸魔方”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爱心早餐”,这些“早餐”内容都是由一个个纸板创作而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许多学生开始思考原来生活中常见的纸板可以变化出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这唤起了学生废物再利用的意识。在简短的课前导入之后,教师便开始了最基本的“纸筒”教学。与平时教学不同,本次教学中,教师先是为学生展示一个已经做好的纸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该纸筒的创作方法,而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猜想独立制作纸筒。在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让纸筒立起来?双面胶的位置粘在哪里比较合适?纸筒是不是要卷很多层?……伴随着这些问题,学生们的作品有些是成功的,而有些则是失败的。此时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纸筒创作视频,详细地向学生展示纸筒创作的过程,也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创作找出问题所在,从而修改自己的作品。
在该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纸筒创作的细节,而是由学生来摸索,学生在探索道路中遇到了阻碍之后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对知識点的记忆才更加深刻。除此以外,美术课程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中完成,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在班级中举办了“爱心早餐”大赛,要求每名参赛的学生利用身边的废纸、废瓶盖等废弃物创造出一份独具特色的爱心早餐。在下节课中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由全班所有人票选出最有特色的作品。
可见,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来源,美术课程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多留出实践创造的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屡屡碰壁而放弃尝试。此时教师则需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战胜困难。
五、结语
美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围绕核心素养的新课标指引下,小学美术课堂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特色,注重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适当“放手”,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并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某个层面的核心素养,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桐楀.引书入画自天然——读已故画家洪毅然先生的写意花卉[J].国画家,2012(3):28-30.
[2]祝 炜.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实施[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4(11):71-72.
[3]骆嘉伟.“玩”出精彩——浅谈小学美术自主探究式学习[J].中华少年,2015(27):153.
[4]钱初熹,徐耘春.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72-80.
[5] 张圣怡.联系生活,感知审美存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分析[J]. 教育界,2016(22):19-20.
[6]张 磊.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的若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67.
[7] 李富业.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学周刊·B版,2014(11):225.
[8] 袁俊景.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美术教学实效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