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2020-04-20曾晶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凝结了我国历代民间音乐的精华,更应与时代相结合,掌握艺术的发展规律。本文试通过对陕北民歌现状的分析,探究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陕北;民歌;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45-02
【本文著录格式】曾晶.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J].北方音乐,2020,02(04):45-46.
纵观历史长河,陕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近代长征与抗日的革命要地;放眼中华大地,陕北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汇聚之地;而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着色剂,是各族人民在劳作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民歌不仅能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辉,更体现出各民族、各地区的民生民情、历史文化等区域特点,陕北民歌中便蕴藏着黄土地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
在20世纪50年代,声乐界就有不同的观点与讨论,到底是坚持扎根本土发展民间唱法,还是完全照搬西方唱法,直至近20年,经过不断交流,声乐理论的学习也逐步有了统一的认识。有的声音就认为民族唱法是在博采众长,并继承、发展了中国民间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技巧,再借鉴西方良好的发声方法,使之逐渐发展为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正因为我国的声乐发展历史丰富多彩,而又经过时代的变化与历史的碰撞,使一些优秀文化遭遇“撞击”,从而使歌曲题材狭窄、表演形式单一、与传播媒体的互动较弱等,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推动中国特色民族声乐,尤其对于颇具特点的陕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要将口口相传的地方民歌融入传统,还要将新时代、新风貌注入到现代音乐的发展之中;既不能照本宣科,也要吸收精华,既要贴近群众,扩大文化创作,也要丰富表演形式和扩宽传播渠道,只有这样有条理地发展,新时代民族声乐才能顺利传承和快速发展。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已经成为发展进程的主题,其便利性和技术性可以取代很多事物,但传统力量的地位也仍然牢不可撼。例如以往主要分布在陕北绥德一带的劳动号子,在区域多民族文化贸易交流中,这里汇聚了大批劳动工人,劳动号子便是伴随着集体生产劳动的呼号声而孕育出的曲种。而到如今,即使需要工人生产的劳力工作也很少再需要劳动号子的吆喝,但这一时代的声音却一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不断地糅合创新并焕发出新的生机。谈到这些时代的声音,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陕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代表性曲目,因此,也被称为“信天游圣地”。这里土地贫瘠、天气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困难的气候条件无法长出好庄稼,但生出了好民歌,生活的困苦造就了信天游悲凉、哀伤的情感色彩,它的曲调悠长高亢、激昂有力易于抒发情感,因独特的艺术性也流传至今并广为流传;还有小调,也是流传于城市中的“里巷之曲”。陕北相连四省,故其不同地区吸收的外来文化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具风格性的是在陕北的东北区域形成了高亢明亮的音乐风格,还吸收了大量外来音乐的曲调,例如秧歌、道情等,形成了婉转细腻、叙事性强的音乐风格。无论何种传统地方民歌,它们都表达出中华民族的心声,其极具民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山歌、小调或是号子等都是以民族音乐为基底,通过多种表現方式反映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以及音乐形态,极具地方风格,并且也在支持着专业音乐的创作,也在推动着我国传统音乐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当今的陕北民歌应该歌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表达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纵然今天我们很少歌唱于山野田间,陕北高原的这块土地上已经极少有擀毡的老汉、放羊的妹妹、赶牲灵的脚夫……有的只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人和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进入到新时代,许多的“新”歌曲也应运而生,词曲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于传统的理解,既有思想上的高度,又具有审美价值,歌曲既有艺术性也包括其文学性,编曲写词的形式也从多个角度考虑。例如歌曲《大地芬芳》就颇具陕北特色,其中由西北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其中一段信天游的引子,一下子奠定了歌曲的基调,“延河边的塔影难舍难忘,黄土地的父老总在心上”,呈现出画面感,体现出“不忘初心”的思想内涵。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充分借鉴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作品既有新的变化,表达出情绪的强烈度和持续度,还体现了陕北的乡土风情,并承继了西北音乐的高亢有力;歌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就是另外一种体现形式,此曲是电影《人生》的插曲,不仅具有声音的艺术感,还糅合了影视作品的多种元素,这首歌曲体现了陕北民歌悠远辽阔的艺术意境,呈现了陕北歌曲独特的艺术意境,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体现得淋漓尽致,与传统陕北民歌歌颂爱情不同的是,这里以当代不同的思想与风格体现对传统观念桎梏的反抗;《女孩担水》就以改编陕北民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新的音乐元素用现代交响乐,搭配传统唱法,赋予陕北民歌新的节奏,表现了陕北民歌悠远辽阔的艺术意境,呈现了陕北民歌的原生态风格;还有歌曲《兰花花》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在传统的民族素材上加入了新的改编方法,以纯朴生动的语言,热情地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其中,颇具特点的信天游也是此曲成为新时代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信天游贴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又结合现代的流行元素博采众长地继承并发展,《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陕北民歌的时代演变,使其在专业教学当中也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演出形式也不断变化,从口口相传的“自娱自乐”,逐步在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中通过独唱、对唱、小组唱、合唱等表演形式,丰富地展现了陕北歌曲演出的多种形式,对于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舞台实践风格的的认识和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培养了专业理论、人文内涵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还促进了声乐教学的能动性和可持续性。陕北民歌的教学中,也不是口头相传,人人都能唱一样的歌曲,每种类型与曲调与教学方式和内容都因人而异,例如独具特色的经典在独唱形式中更为出彩,既有女生对唱也有男女的对唱,表现出对唱的活泼和欢快形式,小组唱和合唱不仅有个人特色也涵盖了群体的特色。在演出形式中,舞台的表演占了绝大部分,以往的田野乡间放声歌唱也逐渐变成有秩序并专业的演出方式;舞台上的服饰也更为出彩,不仅有现代服饰的元素还结合了传统服饰的独有特色,将歌曲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演绎得更为精彩。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中国梦”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讴歌“中国梦”已经成为了凝聚各方智慧的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新时代的活力在音符上律动。对于陕北民歌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对原生民歌的保护与坚守,更在于对新民歌的独创性与推动力;在以陕北民歌新时代的演变为契机的时机中,既可以引入到民族声乐的创作教学以及演唱之中,使我们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地使其具有观赏性、时尚性、科学性,成为一种综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并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展现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曾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