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声音现场中的动态视觉
2020-04-20郭磊
摘 要:当代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模式早已脱离了原本传统而单一的视觉霸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由视听、展演、机械交互融合的多维度、多元媒体感知时代,传统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已不复应用。现在的媒体是开放式媒体、复合媒体,并非个别单一的媒体后期拼合而成的多媒体,实时动态视觉元素在声音现场作为一个主要呼应,也已是当下国际开放媒体艺术形式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音画关系是当代声音现场艺术成立的基础,而对声音与画面关系的处理是开拓声音现场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动态视觉;声音现场;音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5-00-04
在当代声音现场中的动态视觉是为声音而服务视觉形式,它并不是自成系统且孤立存在的,更像一个艺术的组成元素,为展演现场的主题、情节塑造提供铺垫、延展特定的情绪。展演的视觉形式不能以复杂的图形和强烈变化的视觉画面与音乐争夺观众,而应使用不引人注意却强有力的方式来支持音乐表达。优秀的现场视觉效果能使得原本传递性单一的音乐进行多感官输出,并且最大限度地运用视觉感官来调动现场氛围,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沉浸到音乐的情境中,这便需要学会恰到好处地处理视觉与听觉两大语言的关系。
保罗克利在谈及绘画和音乐的关系时,便已在思考视觉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共同表述问题。我们可以把人们的视觉表述行为描绘为一种利用视觉图形语言的图形建构。音乐现场的视觉语言是指视觉图形与音乐节奏共行且实践的总体,而视觉建构则是指针对具体的音乐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后的实践行为。对于当代音乐现场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公式表达: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感官建构=音乐现场。语言成了视觉与听觉的连觉的核心,二者都不能离开表述方式而独立存在。厘清视觉与听觉语言的共同特征是理解此公式的关键所在。首先,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是诸多感官建构可以明确的对象。[1]以视觉语言为例,它是人对美的感知并总结的相关法则;任何一个参与视觉活动的建构元素都不能单独创造视觉语言,或者改变视觉语言,因为视觉语言只凭借视觉建构元素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存在。听觉语言在音乐关系中亦然。其次,在音乐现场使用动态视觉语言配合是在前者基础上与音乐联动的方式。动态的视觉语言不仅能够从诸多音乐元素中抽出来研究的对象,还能增加观者对对象的理解。最后,音乐语言为抽象,但加入了视觉元素后的音乐现场却可以人为地控制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转换。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感知可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放大与联觉,抽象世界的意向元素容易被感受与观察,当代的声音现场为观者直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复合媒体场域,音乐现场中的视听语言及感官建构会根据视觉中的画面动态元素是否处于音乐中。声音现场的动态视觉主要有4种情况:音画共时、音画分时、音画错位、音画平行。
1 音画共时
在声音现场中,音画共时是指音外动态视觉效果所表现的情绪是针对画面中正在演绎的情节,音乐与画面同处于一个表现层面。动态视觉画面的视觉来自现场的音乐节奏,即可以在舞台现场看到演员、器乐声、画面节奏相吻合。这也是当代大部分声音现场艺术中普遍使用的动态视觉效果。这类形式具有真实性,给人的感觉自然,与音乐节奏匹配达到音画共时效果,便于进一步深化音乐中的主题思想。音画共时的方式更能让观者关注现场音乐或表演中发生的事件,并用画面视觉元素进行渲染,把该部分情节推向高潮,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沈伟2018年创作的当代主义舞剧《声意行》中所用到的沉浸式舞剧背景画面中的动态视觉元素与人物的配乐、舞蹈相匹配,同时人物在舞蹈中参与了图形绘画作为背景动态图形,现场生成的另一个部分作为呼应,形成了剧场中的展演交互式音画新形式,此类创作手法突出了作品的高雅、细腻、丰满,作品整体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展现了在东西方文化精致的音画交融中形成的新数字媒体展演交互艺术形式。
而音乐现场中的音画共时的类型又包括表层共时和深层共时。
第一,表层共时是指动态视觉画面中演绎的内容与音乐现场处于同一种运动节奏之中,可以说它与音乐所表现的是同一种情绪、情调。表层共时指动态视觉元素与音乐和人物的表演动作节奏同步,不仅在于加强了动作的节奏感,更加强了临场感。
第二,深层共时是采用动态视觉画面对音乐现场中观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进行解读表现,对原本难以解读的音乐心理传递进行更为直观的视觉描述及刻画。例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童话交响乐《彼得与狼》里,不同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隊员彼得和猎人等。但鉴于音乐的意向性、模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视觉效果直观。在当代的音乐现场中,《彼得与狼》的改版儿童音乐剧背景中加入与乐器相吻合及特定的几何图形元素进行深层同步,小鸟是红色的三角形、鸭子是黄色的多边形、猫是紫色的椭圆形、枪声是黑色的短线……这些动态图形元素跟随音乐、情境律动,更为清晰地传递音乐中的物像与情绪,帮助观者在听音乐时区分这几种不同的声音元素。
2 音画分时
在声音现场中,音画分时指的是动态视觉画面先行于音乐或动态画面与音乐不在同一时空,但会与之建立一定的联系的画面形式。观者在现场看不到音乐的源头,或声音现场为静止状态。动态视觉元素的存在仿佛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但同时其又表现出在与即将到来的音乐或已逝去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时空连续性。这类声音外的画面具有相对强烈的主观创作色彩。最为通俗的案例便是,话剧表演中主题歌和主题音乐以音画共时的形式出现;场景音乐以音画分时为多,音画共时形式辅之;插曲和背景音乐两者兼有。创作者往往通过其为现场即将到来的音乐或展演进行画面铺垫、渲染,赋予故事线更为深刻的内涵。音画分时具有引人入胜的现场效果。
3 音画错位
与音画同步相反,音画错位指音乐中所传递出的情绪与动态视觉画面所演绎的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动态视觉画面中所呈现的感受与音乐情绪、现场表演状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通过音画错位,画面所揭示的现实空间视觉效果与音乐所传递的人物心理空间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音乐现场充满了喜庆的情绪,但视觉中图形动态元素运动缓慢、色彩更替为冷调性,用于表现当事人并未接受欢乐氛围且想逃离现场事实的内在真实心理感受,视觉与听觉形成了尖锐对比,利用音画错位这种通感式蒙太奇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4 音画平行
音画平行是指音乐中表达的情绪与视觉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呈平行发展的关系,这类方式多出现在音乐剧的音乐现场关系中。动态画面与音乐同时分别对主旋律、人物个性、场景氛围进行表述,视觉语言与音乐语言相得益彰。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近年来被重新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与狼共舞》,这部全新升级的舞台剧,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剧情描述了一位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到西部前线驻守,并与当地的印第安苏族战士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此次作品呈现时,设计者加入了数字化的现场多媒体视觉体验,引起了现场观者在感知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上的强烈共鸣,舞剧中的音乐为主题音乐,同时作为辅助,舞台的背景与之形成辅助补充型的动态视觉演绎,展现了历史、文化、和平、种族的多元化的美国西部传奇。
5 具体运用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小剧场“跳舞的巴赫”这一主题钢琴演出中,我们尝试了针对《加洛普进行曲》进行音乐现场的动态视觉设计。曲名中的“加洛普”是Galop的音译,名称来源于马的奔跑,后引申为 “迅速”“急驰”“飞奔”。此曲风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早期是由德国传入法国的“霍普塞”快速轮舞,19世纪20年代中期流行至法国宫廷。舞蹈排列呈圆形方阵,步法以四分之二为节奏组,欢快多变并带有连续的跳跃性。根据对整段曲目结构(有两个中段,曲段最前面有引声,后面有简洁的尾声)的具体分析,对曲风视觉设计锁定了以点状元素为主体,色彩与排列变化为分段、变奏辅助搭配的整体呈现。在音乐现场中的音画关系处理上,主要运用了第一类音画共时的手段。
在音曲的色彩关系中,设计利用两对同类色与两对补色的处理,把视觉节奏统一在大面积的蓝绿色调下,配合清新欢快的节奏感,在对引声的视觉处理中,连续的重音搭配有序的斜角排列律动,分层次起伏,模拟了初春暖阳下,男女队列在节奏的烘托下欢快而整齐的舞蹈;在曲中段的两个中段处理时,利用点状元素的中心集中变换与乱序变换方式,既对乐曲的节奏变化进行了合理化处理,又针对现实中舞蹈阵列中队列变换的形式进行了拟态,其中,在对变奏进行处理时,在搭配变换序列的同时,又进行了相应的色彩调整,由原有的蓝绿色调变换为橙黄色调,预示曲风氛围进入了节奏高潮,视觉中多层次及集中式的动态方式配合音乐中多层次的音符节奏进行连续叠加变换;而在对尾声部分的视觉处理上,采用了与引声部分相似的方式来呼应,达成了听觉与视觉的共情效果。(如图1所示)
6 结语
当代音乐现场中加入视觉动态图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还与人类生理机能和心理学相关,当我们的感知系统寻找信息来源时,如果接触源为视听感知通道双向来源,那么图形形象及其节奏关系通过视觉感官会大大辅助人类的听觉感官,刺激前额皮层调动抽象思维神经回路。关注视觉与听觉二者的异同性,有效处理并把握两者的关系,是使视听元素在感官传递中保持诗意、完整的叙事性的关键因素。单体的艺术形式往往会具有单体的特定缺陷,缺乏对细节的表达和思考。使用丰富的音画手段和表现技巧,作为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艺术家对视听关系的理解对音画叙事性的传递有很大的影响。
以动态视觉为辅助的音乐现场,早已慢慢走向了以视听结合为核心的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叙事体中音画结合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能调动观者多感官结构进行感知,形成强大的复调的叙事手段,把握视听总体特征,并有效折射、抽离出艺术元素,以实现对其的理解与把握。当代音乐现场中,一场场以数字化信息痕迹可视化为辅助的多媒体互动展演,以动态图形化的视听语言为辅助表现方式,建构感官信息痕迹存在的形状,或结合音乐节奏,或结合舞者肢体表演,使观者在面对音乐抽象信息时,利用辅助的动态视觉筛选听觉感知信息,从而从多元化渠道达到与艺术的共情。
参考文献:
[1] 周苏,等. 数字艺术设计基础(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23.
作者簡介:郭磊(1978—),男,浙江杭州人,研究生,硕士,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动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