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里:献身通信高山仰止
2020-04-20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著名通信技术专家、军事通信装备科研管理专家、中国卫星通信主要开拓者、卫星通信总体设计专家杨千里少将,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1日1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家国情怀指引报效国防前行之路
杨千里出生于1933年10月12日,祖籍江苏省汀阳县(今汀阳市)人。
高中时期的他对文学很感兴趣,参加过黄河大合唱,还在话剧《雷雨》中扮演过周朴园,后来受到物理老师的影响,开始有了科学救国的意识。1950年,杨千里参加了三个片区的高考,综合考虑后最终选择就读于南京大学的电机系。1950年夏,杨千里通过高考进入南京大学电机系。
入校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从小的良好教育让杨千里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51年,他毅然报名参军到了张家口,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校无线电工程系录取。
也正是这个转折,他与国防通信专业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毕业生只有门门功课都拿到5分,才有资格被授予上尉军衔,他就是那一届全校仅有的四个上尉毕业生中的一位。
“那几年在军委工校的学习生涯对自己各方面都是很好的历练,为后来走上工作岗位铺下了坚实的基石。”他不无感慨地说。
因为学生时期表现突出,被评为一等优秀学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杨千里毕业留校任教,被分到了无线教研室里的军用机教研组,一同共事的还有陈太一、樊昌信两位老师。
初试锋芒填补国防流星余迹通信空白
20世纪50年代末,流星余迹通信受到各国军方注意。它是利用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形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实现的远距离通信,生存能力强,抗毁性强,是当时国际公认的现代战争通信的重要手段。
1958年,杨千里随军委工校从张家口搬迁至西安(学院更名为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西军电)后,参加并承担了流星余迹通信研究项目。
他牵头建立中国第一条1000多千米流星余迹通信试验电路时,同项目组其他人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测试、统计、分析,掌握了流星余迹电离强度、对电磁波散射或镜面反射的机理,随季节及昼夜的变化规律。
他参与组织翻译的1957年和1958年美国《PIRE》杂志刊载的关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文集,在该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成为该项目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1962年,他主持研制的西安至北京1000多千米流星余迹通信试验获得成功,受到军队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
他拟制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技术论证报告、系统总体设计及分系统指标报告,为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后来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奠定了一定基础。
1963年,杨千里随西军电无线电系,搬遷至重庆通信兵通信工程学院。
1968年,他被扣上了“走白专道路”“反动学术权威”“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
面对如此境况,他却没有消沉,先后编写出版了《金属工艺学及无线电机大修》《单边带通信》《接力通信》《无线电接收噪声理论》《通信台站设计与建设》《晶体管发射机》等专业教材。
1969年,杨千里被平反,恢复党籍。同年底,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
栉风沐雨成为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工程开拓者
1971年5月,杨千里从“五七”干校调至北京中国通信工程研究院科技部,即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第19研究院,任工程师。
杨千里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探索开发中国模拟式、数字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即代号“706工程”的卫星通信中央站、地区站、远望号船站、舰载站和艇站等系统及卫星有效载荷的研究设计工作。
那一刻起,他执着地开始了梦寐以求的事业。
1975年3月3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代号“331工程”)》。
杨千里由此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工程的研制工作。
在组织指导全系统联调期间,他既参与系统操作、设备连接、问题及结果分析等工作,又组织第一批国产卫星地球站的设备安装与技术协调,及时解决了昆明站的常温参放噪声温度不均匀、乌鲁木齐站15米玻璃钢天线面板安装精度低及波导损耗大等问题。
1978年,杨千里作为中德“交响乐”卫星合作中方技术协调人,成功组织了中国北京、石家庄、南京等地卫星站的对接联试,并与联邦德国莱斯廷卫星站等召开了卫星国际电视会议。
接着,他又组织完成了与欧洲国家通过卫星进行的计量研究项目以及国外相应机构原子钟时频基准比对项目,该项目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工业重大革新一等奖。
1980年2月,以杨千里为团长的中国“交响乐”卫星试验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柏林出席国际“交响乐”卫星试验总结大会,他作了题为《“交响乐”卫星试验在中国》和《“交响乐”卫星试验中的信号起伏分析》的研究报告,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高度赞誉。
在建设卫星地面站的任务中,由于该工程规模大、技术新、涉及面广、组成复杂,最初考虑此任务由地方有关部门承担,但他们对我国自行发射通信卫星信心不足,不愿承担此项任务。
于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77年正式下达了“加速北京、昆明、新疆地面站建设”的通知,军队即承担此项建设任务。
杨千里授命出征,在有关部门指导协调下,在昆明军区、新疆军区及总参第一通信总站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筹建,于1982年建成3个地面站,1984年又在拉萨建了1个地面站。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后,杨千里组织已建成的北京、昆明、拉萨、乌鲁木齐4个卫星通信地球站迅速捕获到卫星信号,并组成军队卫星通信系统进行试用。
中央军委、国务院的领导都先后到北京地面站现场观看,并亲自用卫星信道试通电话。
随后,杨千里又指导组织各大军区、军兵种及部分海边防守备部队,陆续建成不同类型的卫星地面通信站,并组织总参通信部工厂自行成功地制造了一个移动卫星地面站,使卫星通信逐步成为军队重要通信手段。
80年代末,军委决定建立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杨千里受命主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立项、综合论证、型号研制和总体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订与协调,相继担任应用系统总师和工程副总师。
担任应用系统总师期间,他力主采用使卫星通信易于实现“动中通”;采用系统设置密钥自动分发措施,实现一字一密、一话一密,确保了通信的安全保密;采用改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及信道分配软硬件平台可靠性等办法。该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担任工程副总师期间,他对整个工程,尤其是运载火箭与应用系统精心指导,注重解决星地一体化抗干扰实用系统及其实用方案中的各种问题。
他还组织各类地球站反复进行集中、分散及全网大联试,成功地使业务测控系统首次在地球站全面开通,为新一代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他又投入到中国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的续建工程之中,经过10年不懈努力,参与指导建成大、中、小型地球站800多个,为基本建成中国同步卫星通信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披肝沥胆加速通信装备现代化建设
1978年,杨千里作为组织领导者,提出了国防通信自动电话网、保密电话自动电话网、数据自动交换网和机动通信系统,即“三网一系统”通信装备体制的构想。
在模拟技术体制的网络环境试制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高速调制解调开设数字网、建设分组数据交换网、以节点组网替代传统逐级组网,并与战术无线电台网相结合等主张,逐步形成了“三网一系统”的通信装备发展体制规划,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条令》。
作为总参通信部领导,他勇于创新、多谋善断,先后组织了全军通信科研、装备发展规划、计划的制订与决策,全军通信装备研发、试验、鉴定、采购管理、系统建设等。
此期间,杨千里作为“国防通信网优化”的科研领导和主研人,组织科研部门和研究单位对国防通信网和机动通信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业务量分布情况分析以及网络优化等系统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国防通信网络系统的纵横发展。他组织领导了全军通信兵教育训练、学术理论研究、通信兵作戰条令条例制定、全军通信部长战役集训、全军战役通信演习、通信兵训练检查考核等,为推动全军通信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学术研究等工作,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
他还深入部队一线,调查研究,真抓实干,作风扎实,赢得部队一致好评。
老骥伏枥让人生的每一刻都绽放光彩
1991年7月,杨千里退出领导岗位,改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先后担任军事通信卫星工程副总师。
他主持的“国防通信网建设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牵头承担的“国防通信网建设研究”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他主持的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他多次参加国家及部委通信网建设发展的论证,提出了诸多重大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200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授予他“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他年事已高仍甘当人梯,数十年来为国家和军队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卫星通信专业人才。并受聘于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做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着国际学术团体和国家研究院、所的专家和顾问。
他曾在组织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程序时,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引入大会的主题,高效地促进了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与成果交流。
杨千里在任职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员兼任中国分部执行主席和联合国亚太区经社理事会空间技术应用组卫星通信推动协调员期间,为促进亚洲国家间的卫星通信发展和技术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的杨千里精神仍是那么饱满,心态仍是那么豁达,工作起来仍是那么忘我。初识他的人,谁能想到眼前的他却是一个多年前胃部被切除了80%的癌症患者。
了解他的人,无不佩服这位卫星通信科学技术领域的长者,尽心竭力为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探月工程”“火星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言献策。
他说,人活着就要多做点事情,他要让他的人生每一刻都绽放光彩。
“认真做事,做得更好”,这是访谈中杨千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一辈子,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文章源自公众号“华山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