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为复工战“疫”贡献航天力量
2020-04-20高启滨殷允长肖杨
高启滨 殷允长 肖杨
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某试验队集结完毕、整装待发。“出发!”一声令下,怀着必胜的信念,车队跨越数千千米,奔向远方广袤的导弹试验场。
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给三院各项科研生产和经营发展任务带来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三院人秉持“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化身成为各条战线的战士,他们敢为人先、拼搏奉献,他们严防死守、同心互助,他们支援一线、支持医护,他们用实际行动勇扛航天人的使命担当……
强化政治引领,激发担当作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时间就是生命。三院党委高度关注疫情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党组重要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以战时的状态迎接挑战,在大战中跋彳亍初心使命。
越是风急浪骤,越需中流砥柱。两级党委中心组灵活运用航天云信等工具,建立云课堂,进行在线学习研讨,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集团公司党组关于疫情防控系列要求和文件精神。三院及时成立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专题党委会、领导小组会、专题办公会等开展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和周密复工措施,落实防控责任,做好联防联控。同时,利用65个公众号10万粉丝形成的新媒体矩阵同步发声,营造全院战“疫”浓厚氛围。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清醒认识防控工作的难点,强化底线思维,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防治工作措施做得更扎实一些,不断增强战略谋划超前性,提高工作安排预见性,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疫情之下,党委书记史新兴反复叮嘱,在这场事关职工生命安全和企业健康发展的战役中,三院人必须全力以赴。
“必须敢于监督,发现隐患苗头必须及时处理,特殊时期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三院纪委明确疫情防控“看责任落实、看履职担当、看制度执行、看个人自律、看廉洁从业”监督重点,统筹全院纪检机构精准监督、从严执纪问责,确保抓实抓细,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复工复产有条不紊,持续巩固全院疫情防控良好局面。
两手抓,两手硬
按照“两个维度、多个层面、全面覆盖、一个不落”指导思想,三院党委一手抓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一手抓工作策划和重点任务推进,确保重点任务后墙不倒、市场订单不丢,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
2月初,三院院属单位陆续复工复产,承担的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也已恢复工作,三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人员少到场、设备不停机。
三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中心接到复工通知后,立即着手开展复工准备工作。基于中心人员多、试验场地多、设备仪器多的特点,制订了多条的科研生产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复工后试验中心先后承担了综合应力试验、高低温试验、振动试验、静力试验、冲击试验、加速度试验等10余项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科研生产进度。
31所按照人员“最小化”原则,充分利用智能制造装备,使整个车间的设备系统综合利用率达到70%,生产效率提升30%,人员需求缩减50%以上,有力确保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装备任务步入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多型航空航天发动机零部件的正常批产交付,极大提高了复工率。
33所四室是光纤陀螺研产一体的研究室,一直处于生产高压状态,2月10日开始,四室生产组测试岗位的青年就开启轮流倒班制,开足马力,争分夺秒追赶产品的交付进度。放假期间,生产组装配岗通过视频在线讨论,提前制订复工方案,抽调本岗青年提前将设施设备安装到位。同时,采用早晚班弹性工作制模式,既保证安全又确保战斗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党旗飘在一线,党员冲向一线
越是重要关头,越能映照初心。只有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才能在大战中取胜。
三院某重点项目正处于背水一战、不容有失而进度要求又十分紧迫的关键阶段。按照年前工作计划,此项目时间虽不充裕但也还算充足,但突发疫情导致上班时间一再推迟,顿时让时间紧张起来。面对外地返京隔离14天的防疫要求,党员邓继权第一时间响应“我过年没有外出离京,不在隔离期,我能去。”
在竞标团队里,邓继权负责的主要是算法仿真以及系统相关工作的协调。如今,他不得不大包大揽,独自在办公室工作。
“我没问题,我的背后还有整个团队的‘云支持呢。”邓继权笑着说道。
其实,邓继权的爱人是一名公安人员,早已奔赴工作岗位,他不到一岁的孩子只能由姥姥带着。
所有的付出和坚守都源自党员心中的信念,源自他们肩上的家国重任,源自他们充足的信心,坚信光明就在不远处!
当了解到云岗街道各社区一线防疫人员紧缺,三院党委迅速相应,发出招募志愿者通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自愿加入这场‘战役“我或许还能做更多”“我奉献我快乐”“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肯定行”“能否放宽招募条件,虽然我今年68岁了,但是我还能战!”……招募期间,共收到来自院属15家单位和社区人员的106份志愿服务报名登记表,最终确定的79名志愿者,已成为街道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抗疫情形势下,三院积极相应党中央和国资委党委、航天科工集团党组的号召,通过航天科工集团统一向国资委专用账户捐赠450万元,同时,組织全院党员自愿捐款,全力支援疫情防控阻击战,用实际行动践行军工央企责任与担当。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熠熠闪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三院的劳模和大国工匠围绕高质量、高品质的高端装备制造,主动扛起责任,带头攻坚克难,在复工战“疫”的生产一线贡献着技能力量和创新力量。
疫情时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军利用业余时间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动态,并率先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疫情形势异常严峻,产品任务迫在眉睫。在总装车间,李军用自己“十年磨一剑”的实战经验解决看似无解的问题,使产品任务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复工后,大国工匠巩鹏第一时间投身某重点项目的研制中,发挥“巩氏研磨法”的技术优势,解决某框架结构定位装夹难题,为该产品的后续工序降低了加工难度。
“巩大师带头承担夜班任务,在他的感召下,我们团队都以‘白加黑的劲头全力投入机加产品的‘进度保卫战。”团队青年小陈说。
巩鹏带头践行“防范疫情,从我做起”的承诺,结合新形势大胆调整工作节奏,快速组建党员突击队,进行工步分解、滚动工作,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员聚集风险,还成功抢回几大关键产品的任务进度。
2月中旬以来,全国技术能手孙长胜带领现场技术组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有序复工复产,开展某关重型号产品的加工工艺优化工作,依托五轴加工中心的优势,通过优化刀具选用方案,把原来在普通设备上的加工内容转移到国产五轴加工中心设备上,实现只需一次装夹就可以完成原来需要四次装夹才能完成的工序,加工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目前通过推动该工艺方案在多型产品的生产应用,已完成两型160余件产品的生产,确保重点生产任务按计划推进,以实际行动彰显生产一线的责任与担当。
脚踏实地,立足岗位,保质保量加工出精良的产品,无论疫情存在与否,这都是航天大国工匠和劳模们对伟大事业的承诺,干十年是这个态度,干一辈子也是这个态度。
驰援一线,航天装备“上岗执勤”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三院人相信爱和希望一定比疫情传播得更快,发扬航天精神,集智攻关,用航天科技贡献防疫力量,化危机为机遇。
在这场大战“疫”中,物资部接到了用于建设“方舱医院”所需的矩形钢管和用于建设“雷神山医院”所需的脱脂紫铜紧急求援信息。作为三院物资保供平台,物资部利用自身丰富的供应链渠道优势,经与多地供应商反复协商,及时为武汉、苏州等地相关单位防疫救援设施设备的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扶贫干部、云南省东川区老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楚,大年初七辞别父母,从海南赶回村里组织党员群众先锋队,在村口设卡点劝返,挨家挨户宣传防疫措施。但由于物资相对匮乏,当地党员群众先锋队缺少必要防护物品,三院党委了解到情况后,为支持老村疫情防控工作,向老村捐赠500个口罩。
一台红外成像测温仪现场测量数据是否快速精准,关键在于是否有配套的高精度面源黑体作校准技术支撑。303所依托在计量测试领域的技术优势,抽调骨干力量迅速投入到防疫用面源黑体产品的研发及投产工作中,迅速建成包括零部件测试验收、结构及电气装配、计量测试校准等环节在内的应急流水化生产线,“火线突击”共计完成900余套产品装配,目前该产品已在防疫一线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358所成立“测温应急装备党员突击队”,基于多年的红外成像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经验,10天时间成功研发出新型红外热像人体测温设备,并紧急向天津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医院海河医院捐赠智能红外人体测温装备,以此提高医院的测温效率。
35所研发、设计、制造的航天海鹰AI毫米波人体安检仪凭借其“非接触、全覆盖、通过快”特点,最大程度降低安检员与旅客之间近距离传播病毒的可能性。目前相关产品已交付成都机场、哈尔滨机场等客户手中。
虽然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但春天真的来了。航天科工三院党委正带领全院上下同心协力,采取最坚决的行动,落实最有力的举措,用智慧和奋斗迎接挑战,在严峻的形勢和任务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迎着太阳,以火热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战斗,努力实现全年各项任务目标。这场硬仗,三院必须赢,也一定会赢!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