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考中的“大考”
2020-04-20龚远会
龚远会
3月5日,庚子惊蛰,春光俏、春雷响、万物生。这一天,航空工业官微,《航空品质的口罩机、压条机来了》一经推出,如春雷般炸响在微信朋友圈,瞬间刷屏,引来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也为紧缺的口罩市场注入了新的希望。
备受青睐的主角是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全自动高端口罩机,仅用时16天、比预定计划提前6天成功下线。
6地、8个单位、656人,航空人以航空速度、航空品质担纲了一场跨地域协同作战的央企使命担当大戏:左手造飞机,右手造口罩机。
这一切,因为一声召唤,因为责无旁贷,因为国家需要。
“疫”不容辞担“大考”
桌上,摆放着酒精、纱布、医用药箱、方便面、辣椒酱。旁边,还有行军床。
墙上,悬挂着“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标语。
航空工业制造院“1号工程”现场指挥部办公室,这些备用物品和誓言,渲染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线作战”中“1号工程”的紧迫性与特殊性。
这是一场特殊时期的特殊战“疫”,航空工业响应国家号召,紧急研制疫情防控紧缺物资生产设备——口罩机,破解口罩难求的困境。
2月11日中午12时,牵头抓总的任务下达到制造院,迅速缜密分析与排兵布阵,4小时内,决策已定。制造院將之定为2020年“1号工程”,院长李志强担任项目总指挥。
随后24小时,6次碰头会,理清了几个核心问题:研制周期多少天?风险点在哪?如何组织实施?
2月13日,15分钟的动员部署会。这是一项特殊时期承担的特殊任务,也是特殊情况下召开的特殊会议。“这是集团公司的信任,更是重要的考验。保水平、保进度,为航空人的荣誉而战。”任务全面下达,李志强的话,是鼓舞,更寄予希望,传递信心。
有人从接到任务后,就一直在“啃”技术;有人已经打出去了几十个电话,落实了数家供应商;更多的人,才刚刚知晓这项任务……但是,信念在眼神中传递。
从“零”开始,并非首次,对有着完整装备研发体系的制造院来说,很多装备都是从“零”开拓的;350张设计图样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对研制过单台设备5000多张图样、数倍复杂程度的制造院装备开发团队来说,技术难度并不是太大。
难点与风险,在于外部因素的不可控。受疫情影响,很多零部件厂家尚未复工复产,采购与运输双难。
形势与使命,在于必须与疫情争时间、与病毒拼速度,为增加口罩市场供给创造条件。
面对疫情防控大考中的“大考”,全体参研人员如何交出满意答卷?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2月11日,以航空工业总部北京为中心,深圳、南昌、宝鸡、沈阳5地视频连线,任务自上而下全面下达。
承诺自下而上,“全力以赴,保证完成任务”。立下铮铮誓言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没有退路。所有人的心里,还有一个不曾约定的共识——“越快越好!”
48小时,是完成350张包含706种、1678件零件,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生产施工图样设计,并同步启动运动仿真和模拟装配的时间。
72小时,是从基本型改进为效能提升1倍,包含793种、2365件零件的高端型口罩机的设计时间,完成耳带焊机重要设计优化5项、整机改进设计46项。
48小时,是航空工业洪都承制的切片机部件、航空工业精密所承制的耳带焊机部件提前送到总装车间的时间。
24小时,是电气系统和气动系统预装节省的时间。
45小时,是总装、联调、试生产压缩的时间。
一切以24小时、三班工作制排班计。每一个提前的节点,都在带动后一个节点前移,没有前紧后松的余地,只有不断前移的“后墙”。
因为,疫情就在那里,疫情还在那里。因为,口罩日产量和需求量还存在巨大缺口。因为大家知道,口罩机早一天研制成功,就能早一天救急。
在所有参研人员心里,在大家的实际行动里,以日计的工作安排,或许是从总装战斗打响时,或许是从零部件开始进场时,或许是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就变成了以小时计,以分、以秒计。
越快越好,并不代表降低要求。这次研制口罩机,还需从“零”开始,是因为某种程度上的市场保护,并没有成熟与完整的技术资料可供参考,无法在急需时刻快速形成产能。所以,在出装备的同时,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文件。
设备是否好用,对鏖战装备业务多年、市场反应敏捷的项目副总指挥郑捍东来说,只有一个标准——客户。客户用得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要以研制高精尖战机的水准来研制口罩机,更要以对战机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口罩机。
“自主研制,保证品质。”李志强一再强调:“这是底线。”自主研制,一是在基本款上设计新研高端型,产能翻一番,达到单台设备日产口罩14万片;二是形成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标准技术文件。李志强说:“这套技术文件和供应商信息,我们毫无保留。”
2月27日深夜,提前6天,航空工业8家单位联合研制的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线,飘出一片片洁白的口罩。一片片口罩,诉说的是所有参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及所有航空人的共同心声:“我爱你,中国!”
紧急动员、集中优势、联合作战、快速出击,不仅能打硬仗,更能打胜仗。制造院、中航国际、洪都、精密所、宝成、沈飞、青云、长空齿轮,他们在全自动口罩机研制中展现的能力,是因为经过无数大国重器的历练,早已身披铠甲、所向披靡。
16天,航空品质的全自动高端口罩机研制成功,航空人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央企顶梁柱。
顶梁柱顶得住
口罩机研制成功了,意味着这场特殊时期的特殊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续加速批产,将是更大的考验。
透过这场战“疫”,我们看见了一群人。
“战略上有信心,战术上很重视。”这是项目总师孙年俊接到任务时,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这是把控全局的底气。
外购件是关键,必须如期到货,35个人对接29家供应商。稍有不靠谱的消息传来,负责外购件采购的吕振才就会寝食难安;40多岁的韩晓雯,为了争分夺秒抢进度、锱铢必较谈价格,短短10天,瘦了5斤。她说:“担心大家的努力都砸在我手里了。”这是不容差池的负责。
主承制单位制造院装备中心,任务一开始,主要负责人就和设计人员战斗在一线,进入总装阶段更是24小时轮班。项目研发设计负责人李保奎,从电气设计、选型、跟产、调试,从中班到夜班,他一直盯在一线。这是责任在肩的担当。
王毅是这次研发和总装的关键技术人员,家住燕郊的他,每天上下班往返40多千米,为了不耽误时间,索性就住在单位招待所。他说:“疫情期间进出北京查得严,一出去还不知道能否再进来,我不想缺席,也不能缺席。”这是忠于职守的本真。
李栋芳是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零部件还没到,拿到3D模拟装配图的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更高效地让这些零部件适配。2月27日总装,他熬了一宿,有他在,就有定海神针。这是毋庸置疑的实力。
李文刚、张照捷是这次机电技术负责人,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2月27日也是彻夜未眠。那天晚上,好几个熬了一宿的参研人员,时不时捶捶跟不上精气神的老腰,总装车间座位少,很多人几乎都没有坐热乎过板凳。这是使命在前、疲惫忘后的本心。
2月28日,在機器轰鸣的空阔总装厂房,晨曦跳跃的光洁生产线上,有人悄悄地、仔细捡起一片试生产出来的口罩,小心对折,无比珍惜地放在口袋里,似乎能熨帖紧张多日的心情。这是爱之深、关之切的真情。
2020年春天,他们戴过很多片口罩,唯独这片,是有特殊的生命温度和记忆刻度的。
透过这场战“疫”,我们感知了一些事。
“1号工程”现场指挥部,每天雷打不动两次例会,上午过前一天的行动项追踪表,下午定第二天要推进的事项。其实,很多个晚上,他们都在碰头梳理细节,分析风险。
“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套大表。”6地、8个单位、656人,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为了口罩机研制目标,用一套数据表,所有的设计指标,零部件型号、尺寸和数量,项目进展等,一目了然。不管讨论到多晚,韩晓宁、祝正新都会当天整理出最新计划更新表,第一时间反馈给承制单位。
项目副总指挥姜波把制造院军品项目管理的作风带到了“1号工程”——“尽心尽力、说到做到、马上就办、把事做好”。有责任感、坚守承诺;有执行力,只问结果。这也是航空人在军品任务中锤炼的品质。
透过这场战“疫”,我们感受到了信仰与精神。
争论和分歧也是有的。2月17日,早会,项目指挥部,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到底当机立断高价下订单,还是再寻求新的货源?某些关键零部件是否备份预订?既要兼顾周期,又要控制成本,难啊。吵归吵,大家目标一致,只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同而已。超声波焊机就是在争吵中最后找到了正常市场价购买的渠道。
2月22日,沈阳大雪。23日晚上6时许,因大雪比既定计划迟一天出发的沈飞公司司机,连续驱车11小时将零部件送到制造院,眼神疲倦却满脸歉意。特殊时期,大家不便握手,抱拳拱手致意,大义不言谢,这是航空人在历次团队作战中结下的精诚合作的情谊。
“有些问题不能议而不决”,在零部件陆续到位、总装战役马上打响的前夕,到底几天总装、哪个工序必须缩短时间,还没有定下来。孙年俊当场拍板:“机械总装和气动联调,必须从3天缩短为1天。不能因为存在风险,项目就往后拖期,而是要立刻拿出规避风险的措施。”
技术团队追求技术完美,考虑的是从技术路径达到设计性能指标指挥团队死守节点,考虑的是过程控制守住节点。两个团队也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但互相给了对方弹性空间和支持信任,最终提前达到最终目标。
2月27日下午5时,离出口罩的既定节点还有19个小时,联调试生产受阻。李志强鼓励大家:“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见人,见事,见精神,不必言说,这就是他们对祖国的告白:什么叫顶梁柱?就是关键时刻,顶得住!
但是,一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还有闪光的精神,我们不曾看见与感知,但孙年俊每日抽空所写的总师日记,记录了大家的付出。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天衣无缝地衔接在每一个环节,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才有了最好的结果。
“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跟进到哪里。”为了这个项目,制造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和罗阳青年突击队。
“1号工程”项目,制造院有37名党员参与。37份庄严的承诺,为了保水平保进度,为了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了采购到货100%,为了每日的精准数据,为了识别风险及时预警,为了一个又一个节点提前,为了早日批产发挥作用……他们许下过诺言,他们默默承担着压力,他们通宵熬夜,他们争辩与妥协,他们命令与执行,他们带动着更多的人。提前6天完成研制任务,就是对诺言的最好兑现。
共产党员,先锋和表率,就是在关键时刻,当顶得住的顶梁柱。他们当之无愧!
在这个项目中,每个人都不负重托。因为,他们是航空人、央企人、中国人。他们的心里,有责任、有担当、有情义、有国家。
诚如在倾注情感的口罩机上,他们认认真真贴上的国旗和福字。
为了谁?为了国家需要
抑或激烈争论之后,抑或紧张部署之后,抑或一连串电话追踪零部件“在途”状态之后,短暂间隙,大家也抽空刷刷手机,看看新的疫情数据,谈论几句疫情新动向。
言辞不多、总在琢磨技术状态的孙年俊,主动问起大家老家的疫情。没日没夜连轴转,纵然疲惫,孙年俊也会关注老家湖北潜江每天跳动的疫情数据。
疫情,从暴发起,就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参研人员倾注在自动口罩机上的情感和紧迫形势下顶住压力完成任务的动力,除了国家使命和召唤,还有一份同胞血脉相连、悲悯相通以及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同理心。
所有参研人员,不似向武汉风暴中心逆行的医护人员,会面对“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的灵魂拷问,他们甚至无暇问自己一句“为了谁?”也说不出“为了国家需要”这样的豪迈之言。他们只会说出这样朴实无华的言辞:
“这是任务,我们全力以赴。”
但这次任务,就真的是国家需要。为了国家需要,他们全力以赴。他们可以特别自豪地说“疫情防控大考中的‘大考,我们问心无愧。”
航空工业研制的口罩机,会缓解口罩难求的困境,会增加市场供给平抑口罩机价格,会补上国家公共医疗产能储备的短板,或许也会为全球特殊情况贡献中国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