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子的那些事儿
2020-04-20胡俏
胡俏
“哇,竹编的篮子好漂亮!”“我知道,这小竹篓是抓鱼用的,这个是晒东西用的。”“我爷爷也会编这种篮子!”……游前童古镇时,孩子们被老街篾作店里琳琅满目的竹篾制品所吸引。回到幼儿园,孩子们还不停地讨论“那个篮子用什么编的”“怎么编的”等问题。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花纹多样的竹篮子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改革倡导开发本土文化课程,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地方的、民间的艺术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毋庸置疑,以幼儿感兴趣的竹篮子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感受、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此,我们从传统竹编手工艺着手,借助篾作元素,结合幼儿发展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欣赏、感受、探究、制作竹编篮子的活动。
篮子博物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鉴于孩子们对竹篮子的兴趣,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各种不同的竹篮子,我们鼓励孩子开始了寻篮子活动。
1.收集篮子
孩子们想到了他们见过的各种篮子。“老师,我们晨间活动的插秧区就有篮子,用来装秧苗的。”“我在外婆家见过竹编的篮子。”“我奶奶用竹篮子来买菜的,下次我带来给你们看。”“我妈妈放毛线的篮子也是竹编的,但是跟幼儿园里的篮子的花纹不一样!”“我家里的水果篮也是竹编的。我明天带来幼儿园。”
虽然人们已步入了现代社会,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竹篮子在农村随处可见。在收集各种各样篮子的过程中,幼儿在家里、幼儿园里有意识地观察发现、搜集交流,知道了不同的篮子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用途。他们不仅寻到了各种篮子,也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竹编器具以及不同器具的不同用途。通过亲自搜集、探索,孩子们丰富了对竹编器具的认识。
2.分类展示
幼儿搜集竹篮子和竹编器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不仅搜集自己家里的竹篮子及其他竹编器具,有人还将邻居家的竹篮子也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为了方便观察认识与交流探究,孩子们觉得有必要将搜集的篮子和其他竹编器具分分类。于是,师幼一起将搜集的竹编器具分类摆放,创设了“竹编器具微博物馆”。但是,一个班级毕竟人数有限,孩子们觉得搜集的东西不够多,便提议全园小朋友一起搜集,这样篮子和竹编器具的数量和种类会更多。于是,教师将孩子们的想法与园领导进行了沟通,园领导支持孩子们的做法,并在园内一角专门创设了“竹编器具展示馆”。通过搜集、展示,孩子们认识了竹篮、竹筐、竹箩等生活中常用的竹编器具。有些器具非常陈旧,上面的破洞好像在述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有些器具上编有福字、兰花、万字等,既体现了编织艺术,又表达着美好寓意。微型博物馆规模虽小,但展出的编织材料、编织图案丰富多样。园内微型博物馆的创建,让孩子们可以随时不受约束地亲手摸一摸、看一看,不仅让大家对竹编器具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探索竹编艺术的兴趣。
竹篾的来历
区域游戏时间,梦梦和几个小伙伴围着活动室里的竹篮子议论纷纷。梦梦说:“竹子不是圆圆的吗?这个篮子不像是竹子编的啊!”一旁的轩轩说:“把竹子剪开了再编的吧!”其他孩子说:“竹子那么粗,剪刀怎么剪得动啊?”到底竹子是怎么变成这么细细的竹条的?这种竹条又叫什么?一系列的疑惑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也推动了主题活动的开展。
前童老街店铺林立,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在此创业。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带着孩子们再次走进古镇老街。篾作店里,一位老篾匠正娴熟地编织着一只箩筐,周边散着细细长长的竹篾。作坊内竹制品种类繁多,摆放有序,有竹篾編成的大脚箩、畚箕、米筛,各种篮子、帽子,不同大小的置物筐、针线箩等,还有竹子制成的麦饼筒、酒杯、摇篮及婚庆用品系列,等等。看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器具,孩子们的问题来了,他们开始了与爷爷的对话。
幼:爷爷,这是竹子吗?
爷爷:对啊,这就是用竹子分出来的竹条,也叫竹篾。
幼:竹子这么粗、这么硬,怎么分啊?用什么工具来分的啊?
爷爷:哈哈哈,你们想知道吗?
幼:我们想看看是用什么工具,怎么分的。
看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爷爷满心欢喜地说:“这些老手艺都快失传了,你们喜欢,我就做给你们看。刚好,这里有一段竹子。把整根竹子截成自己想要的长度,然后用刀子把竹节刮干净,你们看,这样转一圈,再转一圈就可以了。然后再把竹子破开,将竹子分剖成细条,最后剥成一根根很薄的细条(从上至下)。”老篾匠耐心地给孩子们现场讲解示范。孩子们认真观察,凝神静听,不时发出“啧啧”声,感叹于老篾匠的精湛手艺。
据老篾匠说,竹编器具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经过截竹子、刮节、剥篾子、烤料、编器身等10多道工序。最细的竹条像头发丝一样,宽窄厚薄不足1毫米。老篾匠还说:“要想做成一件竹编制品,不仅需要篾匠耐心专注,还要肯动脑,会创新。”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知道了竹篾的来历,孩子们很满足。回去时,篾匠爷爷不仅送了竹篾给我们,还给了很多幅编竹篮子常用的花纹图样,说:“想学编篮子,先学学编花纹。”孩子们答应爷爷回幼儿园一定要编一编这好看的图案。
想编竹篮子
回到幼儿园,教师将篾匠店爷爷送的竹篾投放到了美工区。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跃跃欲试,不停地摆弄着竹篾,可无从下手。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教师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游戏中。
1.如何固定竹篾?
教师选了一张最简单的“上下编”图示,问孩子们:“你们看,爷爷给的花纹图片是怎么编的?”玥玥说:“像格子布一样排得很整齐!”凡凡问:“是不是要把竹篾一根一根排起来,然后再编呢?”教师说:“可以试试看哦。”
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将竹篾一根一根平行排好队。可是,由于没有将竹篾条固定住,竹篾不停地在桌面转动,就算勉强编了几下也很容易散架。“老师,竹篾老是动来动去,能不能把它们固定住啊?”凡凡有点着急地问。“你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来固定,怎么固定呢?”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用重一点的书压住竹篾的一端,这样竹篾就不会动了。”“自然角里的砖块更重,可不可以用它压住竹篾呢?”“颜料盒也可以吧。”……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随后,孩子们将自己想到的办法一个一个进行验证,发现竹篾是被压住了,可是这样编起来不方便。“能不能用夹子夹住竹篾呢?”小雪想出了新的办法。“怎么样的夹子呢?我们平常用的夹子太小了,只能夹住一两根竹篾。”凡凡说,“有没有很大的夹子,可以夹住一整排的竹篾?”看来孩子们需要大大的夹子。于是,教师在办公室找了几个大大的夹子,帮助孩子们一起将竹篾固定在桌面上,这样一来,操作变得很方便。随后几日,几个孩子看着图示完成了简单的经纬编。他们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其他孩子参与编织活动的兴趣。
2.怎样的编织材料更合适?
一天,美工区里传来了哭声。原来是潇潇的手被竹篾给扎了。
教师赶忙带她去医务室拔出了细细的竹篾丝,并进行了消毒处理。回到活动室里,孩子们议论纷纷。
幼:老师,这个竹篾虽然很细,但还是硬硬的。
幼:竹篾很粗糙,会割破手的。
幼:是的,我看见老爷爷手上有很多伤口。
幼:爷爷好辛苦啊!
幼:能不能把竹篾变软一点,让它不割手?
幼:还有,这种竹篾硬硬的,只能平平地编,不能编成圆圆的篮子,弯上来就会断掉的。
……
篾匠师傅手拿竹篾宛如拿着丝线,编起篮子来如行云流水。竹篾虽然被篾匠师傅的巧手剖得很薄,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不仅质地太硬、造型困难,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容易割伤他们细嫩的肌肤,并不是很适宜的操作材料。
怎样的材料既易于幼儿造型又不会割伤他们的手呢?为此我们烦恼了好些天。
篾作店爷爷知道了我们在寻找适合孩子编织的材料,便打来电话说:“现在有一种材料叫‘纸藤,一款是中间有铁丝的,一款是中间没有铁丝的,既安全又适合孩子们做造型,而且颜色丰富,特别适合初学者尤其是孩子们玩着学。”篾作店爷爷热情的建议为我们解决了用什么操作材料的问题,为孩子们后面的操作提供了保障。
3.篮子怎么编?
学会了编几种简单的花纹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编篮子。
编成一只篮子需要做些什么?为此,教师设计了题为“篮子的秘密”的调查表,引导孩子们认识篮子的基本结构。
幼:篮子上有粗粗的竹篾和细细的竹篾,是不一样的。
幼:篮子上面有一个弯弯的东西,可以拿来提。
师:篮子上的每一部分叫什么?编一个篮子需要哪些材料?请你们把这两个问题调查清楚,记录在“篮子的秘密”的调查表上。
经过调查,孩子们发现编篮子有以下4个基本步骤:打好篮底—编织篮身—收口—做提手。至此,孩子们知道了篮子的基本结构。
取经老篾匠。篮子到底是怎么编的?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知篾匠工艺,教师再次带孩子进入古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老篾匠的手艺。
幼:爷爷,为什么编篮子要用三种不同粗细的竹篾啊?
爷爷:编骨架需要用粗粗的竹篾,编篮身则要用细细的竹篾,如果用粗的来编篮身,一是不好编,另外也不美观。
幼:那这种不粗不细的竹篾是用来干什么的?
爷爷:这种是用来收口的。篮身编好后要把篮口收好,这样篮身就不会散开了。
幼:那要先编什么呢?
爷爷:首先要选12根一样粗的篾,交叉在一起打个篮底,可以编圆的,也可以编方的。然后在底部用最细的竹篾一上一下编上几圈,這样就可以把篮底固定住,篮子的骨架就出来了,再编就非常方便了。
幼:这样一直编,篮子不是平平的吗?能装东西吗?
爷爷:(哈哈大笑)你不要着急。竹篾有韧性,编到合适的时候,我就可以把它往里面弯,你看这样不就上来了吗?
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爷爷的一举一动,一个个俨然是“小学徒”。为了让孩子们完整地观看编篮子的过程,老爷爷特意编了一只小篮子,不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收口了。
爷爷:你们看,骨架和篮身都已经编完了,可以收口了。现在就要用到第三种竹篾了。
只见老爷爷三下两下就把篮口收好了。这样就可以了吗?
幼:爷爷,是不是还要编个手拿的环?
爷爷:对啊,你真厉害,知道要编提手。编上提手,用的时候就会很方便。
看着爷爷编好的篮子,孩子们激动不已,嚷嚷着:“老师,我们回去也试试吧。”“我也想试试。”“我也要,我也要。”看到孩子们兴趣如此浓厚,教师意识到通过这次古镇行,幼儿不仅丰富了编织经验,感受到了老篾匠的精湛手艺,更提高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来助力。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始尝试编篮子。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打篮底的工序非常复杂,自己都感觉困难,更何况是孩子们。事实上,孩子们的确打不好篮底。为了降低编织篮子的难度,我们组织年级组教师开展了“编篮底”的研讨活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琢磨、交流、研讨,教师们终于用纸藤编织出了骨架。于是,教师利用休息时间编篮底,并将编好的篮底和其他材料投放到班级编织区、园内编织铺,供孩子们自主练习。
有了“立体骨架”的支持,孩子们能耐心地将一个篮子经过几次编织完成,他们像专业的篾匠师傅一样认真地进行编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新技能。
花纹喜探秘。在一次餐后散步活动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纸藤篮子来到了园内竹编器具博物馆,想把自己编的篮子也展示在馆内。正在寻找合适的摆放位置时,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幼:老师,这个篮子和我们编的篮子花纹不一样。
师:比比看,哪里不一样?
幼:有的竹篾是两根上两根下排列的,有的是一根上一根下排列的。
幼:你看,这个篮子的中间还有镂空的花纹。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花纹的不同。那这样的花纹到底是怎么编的呢?你们想不想拆开篮子看看?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篮子花纹的秘密。于是,教师将一个破旧的篮子解体,在拆去篮口部分后,一圈绕一圈编就的篮身呈现了出来。这种观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篮子的编法。
幼:这是用竹篾一圈一圈编成的,一会儿在里面一会儿在外面,编得很均匀。
师:竹篾是怎么排列的呢?你们可以把看到的花纹画在纸上。
幼:这个篮子是一根上一根下排列的。
师:也可以画画其他篮子的花纹,进行比较。
……
孩子們兴致勃勃地取来纸笔,把看到的花纹画了下来,并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
这一次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准备自主创造新的编织方法。
创新作品。由于“骨架”的投放大大提高了幼儿作品的成功率,因此不管是区域游戏时间还是园内走铺活动时间,总能看到孩子们因为完成作品而开心的样子。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为后面创新编织作品打下了基础。
“梦梦,你看我编的篮子快要成功了。”“哇,颜色搭配得好好看啊!”“你编的是什么呀?扁扁的。”“我想编一个发夹,可以戴在头上的。你看好不好看?”梦梦边说边把手上的作品放在头上。一旁的小伙伴拍手叫好:“好看,要是能戴在头上就好了。”
听到孩子的对话,第二天,教师就在编织区投放了普通的、未经装饰的发夹和发箍。看到新的材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将编好的作品用热熔胶粘在发夹或发箍上。她们将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戴在头上,兴奋地在镜子面前摆着各种姿势,还说要给自己的妈妈、姐姐也做一个呢!
就这样,在作品展示区里,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丰富,菜篮子、戒指、水果篮、花瓶、太阳帽、发箍、发夹、茶杯垫……孩子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出许许多多新的作品来,花纹的变化、颜色的搭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巧妙。
本土民间手艺是幼儿身边的艺术,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并使之得以传承与延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支持幼儿探索竹编篮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采取启发、引导、鼓励和等待等多种策略,给予幼儿持续适宜的支持,让本土民间艺术与幼儿的生活、学习深度融合,从而使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得到了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