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命相怜 感慨万端

2020-04-20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丹青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是王安石以独特命意写王昭君的诗,诗中寓有自己深沉的政治感慨,是宋代文学中的一篇名作。

作者把王昭君放在临别汉廷之前的时间里出场,并让她以非直接、非常态的面貌出现,还使汉元帝初识容顏仍不能自持,并追究画工的责任,以突出王昭君之美,这笔法是非常高明的。诗的前六句就是以这种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实现艺术表现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昭君在非常伤心难过的情态下出场了,她泪光满面,鬓发低垂,徘徊不进,顾影自怜,因为伤心,面容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这种特定场面中的特有心情,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昭君神形的常态美,并且这被损伤的美,还是被泪水、鬓发掩盖着,又在低徊顾影之中拘形而制神,未得正面全部具体显露。诗人意在用昭君若隐若现的形神,来显示其绝顶的倾国倾城之美,这种美是以汉元帝的行为(见了昭君的“不自持”)为对象条件表现出来的。拥有成千上万的后宫佳丽的君主,看了仍心神摇荡,惊羡不安,发出“入眼平生未曾有”的赞叹,以致杀了不识美人的画工毛延寿,这便是王昭君之美的对象化的肯定条件。

诗中充满深刻哲理的议论,以及饱含感慨之情的叙述与描写,把诗情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在“意态由来画不成”的议论中,有对于历史的翻案,也有现实的感愤。作者认为人的“意态”即内在神情之美,是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画不出来的,因此责怪“丹青手”而杀掉毛延寿,是枉屈了画家。这就把历史上都说是毛延寿误了皇帝的旧案,集中地写到了皇帝本人的头上,是皇帝不能亲省佳丽,以致佳人不遇,遗恨终生。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美人”“香草”都是忠臣、贤士的象征,因此这“画不成”的论理,就暗含对于君主不能亲识贤士的怨怒。王安石的艺术理论多半是建立在政治愤慨之上的。他写王昭君心知不能回归汉廷,穿尽了带去的汉宫服装,并且捎口信打听中原的消息,但是却只见雁飞,而不见皇帝的书至,孤凄冷落,十分可怜。这里有对昭君远托异域的同情,有对昭君怀念故国的赞颂,也有自己不得在朝廷为国报效的恨憾。

诗的最后写家人对王昭君的寄语,把现实形势看得很透彻。“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里人告诉昭君:你好生在北国的帐篷中住下去,不要老想着这里薄恩的朝廷了,你难道没有看到汉武帝得宠一时的皇后陈阿娇,不也被打进冷宫了吗?该失意的在哪里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塞南漠北的区别。王安石在嘉祐四年提点江东刑狱时写此诗,自己改革旧制的理想不能实现,与王昭君的“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的境遇,可谓同命相怜。“君不见”之叹的凄恻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中有历史与现实、古人与今人的多重寓意。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丹青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丹青校园
水墨丹青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昭君别院
丹青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