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构建的意义、取向与路径

2020-04-20杨勇商译彤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杨勇 商译彤

[摘要]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实现高质量發展的总体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应然状态,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出了融合、开放、升级发展的新要求。文章拟通过构建“进阶式双趋向6C”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业者。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系统;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杨勇(1982-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商译彤(1993- ),女,河北衡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FA1803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8-0068-06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改革思路,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与产业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思考如何完善创新创业系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升级,形成中国特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大国工匠”和青年创业者,从而服务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破解社会就业难题的发动力、提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主动力。

(一)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质量升级与国家重要产业升级关系最为密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贡献力。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动力源泉,经济转型升级急需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创新行业应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大国工匠”与青年创业者,为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注入人才驱动力。

(二)破解社会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问题,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其自主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较低,同时缺乏创新创业精神与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提升其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几率与成功率,进而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创业与就业的“双促进”,从而不仅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诉求,也能有效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整体提高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三)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德育,可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优秀道德品质的批判性继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转化,在新时代勇于创新,担当作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育,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统一,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难点问题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可以通过开展“未来企业家”等素质拓展活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美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感受美,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育,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创造、敢于创新,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

二、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取向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根据文件要求,契合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导向,解决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失、课程单一、师资薄弱、缺乏实践等问题,要以融合、开放、升级发展为应然取向,探索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一)融合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融合发展。首先,开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嵌入专业课程目标中,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目前部分院校仅设置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及小部分必修课程,课程结构单一且缺乏关联性,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课程设计既未剖析学生个体特质也未考虑学生所在年级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呈“千人一面”的教学现状。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弥补第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不足,使创新创业教育在两个课堂中得到有机融合。要解决目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简单化、形式化、同类化的问题,将第一课堂的知识积极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最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部门,形成系统性、联动性、层次性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学校与企业双方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协同育人。针对当前创新创业管理组织机构分散、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缺失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总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教育目标融入、教学资源融合、校企内外融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开放发展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校企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要从政策支撑、文化融合、氛围营造、平台搭建、基地建设、技术支持、师资培育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双主体”。2015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众创空间”,由企业为主体或学校为主体运营。以学校为运营主体的平台,与行业市场未完全接轨,对项目在企业中的孵化过程缺乏技术支撑与资源支持。以孵化器型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平台,则侧重企业赢利点,与“育人”的教育目的相脱离。对此,校企要结合各自优势特色,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工作室、实验室,打造开放共享、资源互通、联动协同的综合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校园到企业的有效延伸。要开放教师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与创新创业团队的结合度,同时加强教师的指导能力,改变教师创新教育意识不强、实践能力匮乏的现状。此外,还要鼓励创新创业导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及实践,提升他们对政府政策、经济转型、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总之,要通過实践平台开放、师资资源开放,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发展。

(三)升级发展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的关键是人才的提质升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匠人精神、创业意识,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但不应过度关注竞赛成绩,以获奖为项目培育的终点站。要避免盲目追求新增初创企业数量等量化指标、歪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情况,不能仅以创业学生的企业年营业额、投融资情况等数据指标来判断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育人的全过程,并注重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及时分流,对具有创业意愿及特质的学生及时甄别并进行专项培养,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发展。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开放、升级的实现路径

融合、开放、升级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应然取向,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本文基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构建了“进阶式双趋向6C”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开放、升级发展。

(一)“6C”体系:认知、理论、实践相互联动形成闭环

这一系统将学生受众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全体学生,第二层是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特质的学生,第三层是创业者。“6C”相互联动形成闭环,如图2所示,从(culture)文化育人、(course)课程育人、(character)因材施教、(cultivate)项目培养、(creation)项目孵化、(cooperation)校企协同六个方面,推动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输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孵化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业者。

1.文化育人。这是指打造创新创业育人的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供给精神养分。精益求精是“大国工匠”的职业信仰与操守,开拓创新是青年企业家的特征与品质,只有注重这两种精神的引领与培育,才能衍生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依托社团组织系列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创意集市、展示洽谈交流会、政策解读研讨会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邀请“大国工匠”与青年创业者进校园,举办讲座、座谈会、分享会,与在校生分享交流经验。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积极进行活动宣传与报道。通过文化浸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重构学生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育人实效性。

2.课程育人。这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耦合、显性与隐性课程相互结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模式,对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发掘育人深度,拓展育人广度。首先,在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生涯等基础课程作为普及类通识教育并纳入教学大纲,全体在校生分年级、分水平、分层次递进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引入VR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辅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课堂。再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创客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大讲堂等课程、讲座、沙龙活动,将其作为第一课堂最有力的教学补充。最后,健全课程评价机制,突出形成性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部分因素不易量化分析。只有优化现有课程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评估,才能使其更为全面合理。

3.因材施教。这是指识别学生创新创业特质,依据个体不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创业者具有独特的性格特质与人格特征,在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风险偏好、抗压能力等方面有独特表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模拟实践等调研方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潜质,制订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师资方面,建立如图3所示的“2+2导师制”,由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双兼职导师进行“一对一”项目指导,由行政辅助导师、心理导师双专职导师根据创业学生需要进行答疑与辅导。企业导师由学校创新创业榜样、优秀创业校友、青年企业家担任,指导学生项目市场化对接。专业导师由授课教师担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辅助学生发现专业及行业的创新点及“痛点”。行政辅导教师由学校就业创业部、学工部、团委等行政人员担任,负责资源对接、政策解读、创业帮扶,提供个人就业创业生涯规划。心理导师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担任,重点是针对学生创业衍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

4.项目培养。这是指从创新创业的倾向到创业实践的过程。首先,以赛促创。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催生项目、打磨思路、完善模式,通过赛事挖掘项目亮点,梳理运营流程,提升项目数量与质量。其次,立项助创。定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组织专家评审、项目路演,在项目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设置相应的立项标准,结合项目的运营发展、盈利情况、实践成果等综合因素设置结项标准。通过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或学校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立项,搭建学生的创意“培养皿”。

5.项目孵化。这是指结合院校专业优势,建立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校园创新创业综合性孵化实践平台或“众创空间”,由学校与企业协同搭建,明确职责义务,建立长效机制。项目经过遴选后入驻,由平台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从资源对接、入驻管理、培训辅导、政策保障、技术保护、导师匹配等多方面为入驻项目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群,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提供保障和支撑。

6.校企协同。这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较具影响力的企业各自结合自身优势,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师资、课程、基地建设等各方面,整合双方资源,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协同育人模式,实行协同育人。首先,校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企业向学校提出自身在创新需求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学校通过比赛、座谈、交流会等形式组织教师及学生参与,组建团队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过综合评审后在企业实践应用并给予效果反馈。“众创空间”汇总资质良好的“初创企业”及运营项目,对接学校及企业需求,助推市场化运营,培育“拔尖项目”,助力“初创企业”发展。其次,企业多元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结合,融合职业精神、创新思维、人文素养,打造特色品牌,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要聘任兼职企业导师,以“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座以及“一对一”项目打磨培训。最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专门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及措施,推动企业的深度合作,从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培育创业精英人才。

(二)进阶式教育:将不同“双创”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

1.通识教育,这是系统的第一层次。受众为全体在校生,以文化育人、课程育人为主。通过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弹性学分制度,使学生接受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侧重对学生有关创新创业的文化精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的培育。

2.特质培育,这是系统的第二层次。受众为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特质的学生,以因材施教、项目培养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育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及实践活动,对具有特质和意愿的学生进行甄别,鼓励其参加比赛和项目立项申报。通过开设企业管理与项目投融资、商业计划书撰写、财务运营等专项培训课程,模拟实战演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精英育成,这是系统的第三层次。受众为创业团队和已注册企业的学生,以项目孵化和校企协同育人为主,搭建综合实践平台,吸纳创业者入驻学校孵化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政策支持与实践指导。同时,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制定奖惩机制,为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加速助推。

(三)双趋向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输出

1.第一趋向: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应着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负责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协同,通过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培养全体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在项目培养过程中以赛促创、立项助创,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创造力。

2.第二趋向:孵化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业者。针对已注册企业的创业者及优秀项目的负责人,要加强对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实战能力的培育。企业家精神突出培养创业者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不骄不馁的敬业精神。通过完善“2+2导师制”,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使他们感受真实的创业环境,体验从项目创意到项目孵化和落地的全过程,进而提高他们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实战能力。

四、结语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融合、开放、升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因材施教、项目培养、项目孵化、校企协同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及高质量青年创业者,从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付文,陈宏,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化工管理,2019(1):18-19.

[2]李方靚.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134-135.

[3]华坚,赵癸萍,强伟纲.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路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96.

[4]吴维.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63-67.

[5]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6):38-41.

[6]李乐霞.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6):68-73.

[7]王建华.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与大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1-7.

[8]蔡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出发点、要点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3):53-56.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