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村医南杰次仁
2020-04-20张新华益西加措谢筱纯
文|张新华 益西加措 谢筱纯
南杰次仁说,如今他幼年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群众没钱治病又缺医少药的时代一去不返,村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
现年56岁的南杰次仁是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甲岗村的一名村医。最近他有点忙,除了像往常一样,为方圆百里的百姓们提供医疗服务,他还在忙着认真研读藏医药典籍,请教藏医药专家,着手研制一种抗流感、感冒、抵制细菌侵入的藏药——黑九丸。
立志学医为民
阿里地区日土县甲岗村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边陲的班公湖畔,距离县城82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最冷月平均气温-22.1℃,最热月平均气温13.6℃,历来就是西藏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贫困的地方之一,高寒性疾病一直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南杰次仁出身于藏医世家,自幼追随舅父学医,立志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从14岁开始南杰次仁就跟随舅父一起为乡亲们看病,至今已经42年了。
甲岗村地域辽阔,方圆405万亩,放牧点十分分散。回忆起42年前村里的医疗条件,南杰次仁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是民主改革初期,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和现在比还是天壤之别。那时我们村还没有修通一条像样的公路,群众有病和我联系,路近的我就步行去诊治,较远的我就只能骑马去,经常来回两天才能看一次病。”南杰次仁说,“那时的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大病只能用打针来缓解,小病吃一些止痛药和消炎药来治疗。”
2016 年甲岗村卫生室被翻修一新,成为了村里最美的建筑。图为南杰次仁在卫生室门前
在艰苦的行医条件下,南杰次仁一直坚持“救死扶伤、不计报酬”的理念,没有向患者收过出诊费。为了尽可能降低医疗成本,他亲自采药制药,从自己微薄的村医补贴里拿出钱来购买制药原料,用传统方法为农牧民治病。一次,他骑马到山上采药,不小心连人带马跌落下来,险些丢了性命。南杰次仁的藏药每贴只卖一元钱,十多年来从没有涨过价。
不再缺医少药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实行了以政府主导,免费医疗为基础,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和医疗风险基金相结合的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了市、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所有行政村均设立村级卫生室。
2016年,甲岗村医务室被翻修一新,成为村里最美的建筑,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一间10多平米土房扩充到占地350平方米的院落。推开朱红色的院门,5间诊室宽敞明亮,血压器、体温计、听诊器、氧气瓶、药柜、病床、电脑、体重器、输液架、消毒器、医疗废弃处理桶等常用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南杰次仁也不再“孤身作战”,他和另一位村医和两位赤脚医生轮流值班为群众看病。南杰次仁说,如今他幼年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群众没钱治病又缺医少药的时代一去不返,村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
南杰次仁为患者诊病
经过长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积累和不断地钻研医术,南杰次仁已经精通各种藏医诊疗法,在治疗高原常见的关节、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病症上颇有建树。如今,南杰次仁已成为村里的全科医生。除了满足本村700多名群众看病需求外,40余年来,他还为临近的革吉、噶尔等县的3000多名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然而,南杰次仁也有遗憾,去年的一次经历深深地刺痛了他。2019年9月中旬,他在日土县海拔最高的东如乡阿汝村见到一位73岁的老阿妈,全身瘫痪,卧床五年,身体多处腐烂,命悬一线,已经来不及送往医院了。南杰次仁就在老阿妈家里住下,昼夜不停地救治,然而8天后,老阿妈还是去世了。现在想来,南杰次仁仍悲痛地流下眼泪,他一方面自责医术不精无回天之力,另一方面痛惜老阿妈错失最佳医治时机。从那以后,南杰次仁就开始花更多精力做两件事情:一是深入钻研,进一步提高医术;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群众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提醒大家有病及时就医。
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最近,南杰次仁加紧了黑九丸的研制。他根据藏医药理学原理,同时请教原阿里地区藏药厂厂长益西仓决等藏医药专家,并结合自身多年的行医经验,采用本地产的黑诃子、麝香、细叶草乌、藏菖蒲、牛黄、阿魏、黑硫磺、乌玉块、穆库尔没药等九种药材成分,制成方便食用的丸药。并采用挂在患者脖子上熏药香的方式,达到抗流感、感冒、抵制细菌侵入等功效。
一周后,第一批黑九丸制成,南杰次仁拿着药来到驻村工作队,跟驻村干部交代一定要把药发放到村民手中。黑九丸的部分原料靠采购获得,费用昂贵,南加次仁全部自己承担,而药免费提供给村民。
现在,南杰次仁担负着村医的职责,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每天为外来车辆和返村车辆进行消毒和人员的体温检测工作,确保本村内不出现疫情。对于未来,南杰次仁满怀憧憬,他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自己能有机会到拉萨甚至北京的大医院学习,进一步提高医术,能更好地为群众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