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探究和命名策略

2020-04-19陈曦

神州·下旬刊 2020年3期

陈曦

摘要:本文在大量收集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的基础上,结合阿拉伯原姓名的一系列命名特征,对这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从语音、组合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当下来华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的大体分类及在命名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阿拉伯留学生起中文姓名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命名混乱;起名策略

引言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拉开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序幕。“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和养蚕、造纸、印刷、火药等技术先后运送到西亚、海湾的许多地方,而阿拉伯商人不仅从中东带来了草药、香料、颜料等物品,也为中国引进了菠菜、葡萄、胡桃等植物的种植方法。如今,中阿关系得到了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014年,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同阿拉伯朋友共同规划了未来10年中阿关系发展的蓝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带着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憧憬来到了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来华留学的留学生都有自己的中文姓名或者对于中文姓名有强烈的需求。在对一些阿拉伯留学生的中文姓名进行收集后,我们注意到大多数留学生的中文姓名无论是在结构组成、发音韵律,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比较符合规范、朗朗上口。但其中同样存在着一部分既不符合规范又毫无中国姓名特征。起名的混乱现象不仅对于信息的传递起到消极作用,更甚者会造成严重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尤其对于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

1.阿拉伯姓名的系统组成

阿拉伯姓名系统区别于由名、中间名、姓组成的英语姓名系统和由姓、名组成的汉语姓名系统,它有自己独特的命名系统和规则。阿拉伯姓名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源于所属国家的起源、宗教、文化(包括乡野文化、部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礼节等级,甚至个人偏好。在前伊斯兰时代,也就是穆斯林史学家所说的“蒙昧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天命,没有获得天命的先知,没有天启经典,阿拉伯人崇拜神像,信奉多神),传统的阿拉伯姓名包含五部分,即ism,kunya,nasab,laqab和nisba。这种形式一部分延续至今,一部分则在本文化历史的变迁和他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变化。

严格地说,ism 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它产生于孩子出生时。男性的ism通常有Abdullah,Abdul Azizi,Abdul Rahman,Adel,Hussein,Saud以及Omar等。也有些男性的名隸属于Allah的某一化身,如我们所熟知的Ahmed,Mahmoud以及Mustapha,但是后一种命名方式却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较为严重的阿拉伯国家,如黎巴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其他一些北非国家。女性的ism则包括Leila,Ayisha,Salma,Nawal,Samira等。某种意义上说,直接称呼女性的名是一种不太合适的做法,当然在一些传统部族会存在例外。大多数阿拉伯ism有其特殊的意义,例如Abdullah意味着“真主的仆人”,Noor代表着“光明”。在很多地区,由于人们仍旧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文明的传承也就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被创造出来。直到今天,人们依旧钟情于从诗歌中寻找名字。正因为如此,很多穆斯林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名字的含义和重要性,同时也要考虑这个名字的发音是否具有韵律,可以和诗歌中的语言一般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Kunya是敬语的一种。它并不是阿拉伯姓名中正式的一部分,也很少在正式场合被标注出来。它所表示的是某个特定人的父亲或母亲,亦或代表孩子出生时的某种身份认同。例如Umm或Oum Kulthum意味着Kulthum的母亲,Abu Kulthum则意味着Kulthum的父亲。如果出生的第一个孩子为女儿,那么她的kunya则会在这个家庭的儿子出生后进行更改。虽然Kunya并非正式的姓名,但是其重要性却不言自明。即便是没有孩子的家庭,夫妻双方也会取一个合适的kunya来表示一种身份的认同,例如Abu el Jamail。

Nasab是阿拉伯姓名中的姓,它通常以bin或ibn开头,意味着某人的儿子,以bint开头,表示某人的女儿。Nasab通常与ism相邻,例如Fahad ibn Abdul Aziz,代表Fahad 是Abdul Aziz的儿子。如果希望在名字中同样体现出祖父母,则只需加上祖父母的名字。例如Khalid ibn Faisal ibn Abdul Aziz。即便如此,我们也很少见到有三个以上的nasab出现在一个名字中。

Laqab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当做一种绰号、别名或昵称。例如al-Rashid意味着“正确的指导”,al-Fadl意味着“著名的”。一般来说,laqab与ism相邻。例如Khalid al-Rashid ibn Abdul Aziz 意思是Khalid,Abdul Aziz的儿子,一个受到正确指引的人。

Nisba通常表示职业地位、地理位置、家庭血缘关系或者部族群落属性等,并且被放在名字的最后。常见的nisba有以下几种:

2.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探究

2.1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名的命名类型

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到的阿拉伯留学生的中文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其阿拉伯姓名的源发音进行逐字逐音节的音译。例如Mohammad对应的中文姓名为“穆罕穆德”。另一种是参考其阿拉伯姓名所表示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找到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字词,再按照汉语姓名的组合形式对字符进行补充或缩减。例如Ahmed对应的中文姓名为“韩忠”或“韩诚”,“韩”取自源语音中的‘ah,“忠”或“诚”取“真主的忠实仆人”之意。而第三种是完全脱离其阿拉伯语姓名的源语音和源文化,而采用其他依据进行命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2阿拉伯留学生中文姓名存在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赴华留学,一个好听、得体的中文姓名不仅会增加亲切感,而且还会给留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供一定的便利。然而我们发现,很多阿拉伯留学生的中文姓名非但没有为他们带来以上的好处,反而成为了交际的障碍,更甚者演化成被他人调侃的噱头。在这些中文姓名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总结如下:

a.完全音译,冗长难记

我们在翻译姓名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会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Peter这个英文名,我们通常根据其源语音将其译为“彼得”。然而,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却无法将阿拉伯语姓名按照这种方法逐字逐音节的音译成汉语。原因显而易见,阿拉伯姓名相比于英文姓名要长很多。例如我们之前说过的Khalid al-Rashid ibn Abdul,如果我们按照上述方法对这个姓名进行音译,那么得到的结果则是“哈立德 艾尔 拉什德 伊本 阿布都”。很难想象,一位阿拉伯学生在参加一家中资机构的面试被要求说自己的中文姓名时他和面试官会是何种感受。因此,这种不落音节的音译对于识记和表述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为阿拉伯留学生授课的老师并非阿拉伯语专业,因此他们对于阿拉伯留学生姓名的读法完全来自于英译版本,然而在将阿拉伯姓名英译的过程中同一个阿拉伯姓名会被英译成不同的版本。我们以Mohammed这个名字为例,有些英文文章中将其译作‘Muhammed,有的则译作‘Mahammad。这就为我们的老师在音译留学生姓名的时候制造了难题,因为老师们需要根据这些英译的发音去寻找适合的汉字,那么Mohammed到底是应该汉译成“默罕默德”还是“穆罕穆德”,再或是“迈哈迈德”,实在让人为难。

b.刻意忽略,指示不明

当然也有人想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仅对最前面的名进行音译,而刻意地忽略其余组成。这样是解决了姓名冗长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部分。在阿拉伯姓名中类似于khalid这样的ism具有很大的共享性。有人曾经打趣说过,在阿拉伯国家你站在任何一个城市的medina(广场)中央喊一声‘Mohammed,会有至少十个人对你做出回应。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源于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对先知的崇敬。笔者曾在北非阿拉伯国家摩洛哥教授了一年的汉语。在任教期间,孔子学院会举办很多丰富的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用毛笔为当地的学生书写他们的姓名,几次活动下来,发现每次写的最多的就是“穆罕默德”这几个字。再比如,在阿拉伯姓名中以‘Ab开头的有很多,一些老师为了省事,将所有的这一类的名字都统一译作“阿布”,然后為了区分竟然用数字或大、小对这些姓名进行编号,结果在期末成绩统计表上就出现了“阿布一号”、“阿布二号”、“大阿布”、“小阿布”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姓名。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不负责任、不尊重的做法,而就大的方面而言,这种不尊重则有可能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人民眼中的形象。

c.为求出彩,滥用难字、生僻字

姓名不仅是用来口头称呼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书写。在我们给留学生取中文姓名的时候,一些老师喜欢用古字、雅字、生僻字,这样显得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出彩博人眼球,有些字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见得认识。王宁教授曾在专访中指出:求古求雅是一种文化水平提高的表现,不应当反对,3500个常用字用来取名字是绝对不够用的。但其中有一部分字是不能用于取名的,如“坏”、“桌”、“猴”等,这样一减,可以用作取名的就很少。但是,规范是需要的。现在的社会生活,由于信息传播工具的进步,人们生活圈子的增大,远距离信息传播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人对一人,而是人群对人群。人名作为个人的代码,就需要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清晰、便于识读、辨认。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事情都依靠高科技设备进行,因为一个没有录入的生僻字会减缓办事效率,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与生僻字有相同弊端的是难字。很多情况下,难字和生僻字有一定的交集,集中表现为:少见、字形和发音易混淆、笔画较多。例如‘Mehdi这个阿拉伯姓名,有些老师将它译作“麦赫翟”。我们可以看出它还是比较符合汉语姓名的结构组合,“麦”为姓,“赫翟”为名。但是在后两个字在笔画和字形上较为复杂,对于学习汉语时间不长,汉字功底不扎实的留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困难,另外“翟”字在发音上又存在着‘dí和‘zhái混淆的情况,会对留学生造成困惑。

d.不尊重留学生属国宗教文化、随心所欲,毫无规范

以上三种命名情况尚且属于知识文化层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究和完善。然而,还有一种情况却完全是起名者随心所以,任意妄为。笔者曾在参加一次留学生活动的时候见到一位名叫“狮子王”的留学生,问及姓名缘由,这位留学生表示自己像狮子一样英勇威猛,所以老师就给他起名“狮子王”。还有一位名叫“Ottoman”的留学生,他的老师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发音就联想到了奥特曼和怪兽,觉得有意思,加上这位留学生是位男生,索性就直接叫“奥特曼”了。等到后来这位留学生通过和其他中国朋友交流得知这个所谓的“中文姓名”的意思,径直跑去找了老师要求更换中文姓名。这样不负责任的例子有很多,有些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跨文化冲突。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政教合一,宗教有时候甚至高于国家政治权利,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情感和尊重是不容侵犯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拥有着鲜明伊斯兰宗教文化的阿拉伯世界国家。面对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我们在起中文姓名的时候更应该谨慎,更应该表现出对于其宗教文化的尊重。曾经和其他老师聊天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例子,在某阿拉伯国家一所大学的中文系,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要为大一新生取中文姓名,其中有一位体态略胖、脸上圆嘟嘟的男生,这位老师在和他几次交流之后十分喜欢他,觉得这个男生憨憨的,很可爱。恰巧当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小猪佩奇热”,于是她便为这个学生起名“佩奇”。当被问到中文意思时,这位老师解释道:“就是很憨厚、淳朴、诚实”,却并未说明佩奇是一只小猪。后来这位学生通过其他方式知道后,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情绪十分激动,便联合其他同学要求这位老师当面道歉。这段插曲不仅使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而且对中国人产生了消极的群体文化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