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美·抗争·未来

2020-04-19艾皆臻

神州·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荷花淀历史文化

摘要:雄安新区建立于2017年4月1日,对于雄安新区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该地区的长足发展。本文将把红色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雄安地区,以孙犁《荷花淀》为例,从静美环境、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对未来的影响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证《荷花淀》与雄安新区的关系。

关键词:《荷花淀》;雄安;文化;历史

《荷花淀》是河北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因其优美的叙事方式,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性小说”。而他用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表现战争的方法则形成了他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在《荷花淀》中,孙犁将以白洋淀这一文化景观作为文化背景,书写了在白洋淀地区生活的人民的生活与抗争。而白洋淀地区恰好位于雄安新区的最核心地带,是沟通雄县、安新和容城的重要命脉。从这部小说的绝美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窥见上世纪雄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体会到白洋淀人民的爱国情感,为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找寻历史的根基。

一、《荷花淀》的静美风景

《荷花淀》虽然以中国最为惨痛的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白洋淀美好风光的描述,徜徉在如此绝美的文字中,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微风摇曳的白洋淀的碧水荷花。静谧安宁的景色描写在《荷花淀》当中一共有三幅:其一是白洋淀夜晚的风景,即水生嫂在编织苇席的场景,“带着新鲜的荷花香”[2],描写十分诗情画意,甚至带有通感之意,仿佛读者在读到这里时也跨越文本闻到来自白洋淀的荷花香气,充满了诗意色彩;其二是正午白洋淀的风光,阳光明媚、微风拂过,“像无边的跳跃水银”[3],展现了一种开阔、辽旷的画面,这种大胆的描写相当具有浪漫色彩,将景色充分活跃起来,富于动感;其三是荷花淀的淀内美景,将一簇簇荷花和一根根荷叶收入笔下,“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4],描绘出荷花淀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荷花美景图,同时又能巧妙隐蔽的与当时的抗战背景结合起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孙犁其实并没有来到过白洋淀,他是在军旅生涯中听到来自冀中平原的同志给他讲的故事加以自己的改编而成的。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5]可见不论是这个同志还是孙犁,对白洋淀(雄安)的美丽风光都流连忘返。

二、《荷花淀》的抗争精神

《荷花淀》的景美,人更美。不论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还是以水生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们,都是优秀的白洋淀儿女的典范。常言道,人杰地灵,确是如此。白洋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物孕育了中华杰出儿女,在文章中,孙犁为我们呈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荷花淀,在这绝美、纯净的荷花淀中的英雄人物是荷花淀的灵魂。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完整、为了守护宁静和谐的荷花淀,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孙犁重点描写的白洋淀的妇女们便是佼佼者。从文章开头月亮底下的编织苇席一幕,水生嫂就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者形象;后来与水生的月下话别、探亲遇敌、夫妻相会等等情节丰富了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小说按生活情节自然展开,紧张的战斗和日常生活糅合起来,把妇女们的绵绵情意与打击敌人的英勇交融统一,表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送夫参军并自己组织起来,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侠气。[6]但是作者淡化了其中激烈的斗争场面,而是重点描写荷花淀的宁静,但其中蕴含着的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爱国感情是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的。

三、《荷花淀》与雄安的未来展望与总结

《荷花淀》发生的地点就是现在的雄安新区一带,因此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能够深入了解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雄安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对于雄安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文化的研究将会成为雄安地区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不断推动雄安新区精神建设和文化发展。[7]红色文化是奋斗的、激烈的、奋进的,这正与雄安新区大刀阔斧的实践改革精神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荷花淀》中美好风物的描写是雄安城市建设的模子,蕴含的民族精神是雄安建设者的精神旗帜。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的范式,关键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沉淀,除了红色文化之外,无论是当地白洋淀饮食文化、雄县古城村古乐文化,还是安新高跷和容城沙河营百年剧团等等,都是雄安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久植根于雄安这片土地上,深深烙印在雄安人民身上。唯有保持住这内心的坚守与纯粹,生存生长于这方土地的人民才能心有所属、梦有所归,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才会世世代代延续,内化为不断进步的精神源泉,对于雄安新区未来长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娟.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赏析孙犁《荷花淀》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7 (01):75-76.

[2][3][4]孙犁.《荷花淀》[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一篇传世的作品——為《荷花淀》发表70周年而作(孙晓玲).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9-12-9]

[6]宣红爽.自然 清新 秀美 隽永——浅谈《荷花淀》独特的创作风格[J].学周刊,2012 (22):176.

[7]张茜,耿晓,吴明.借鉴国内外标准化城市建设经验 探索雄安新区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 (20):2.

作者简介:艾皆臻(2000.3.23)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衡水市,学历:本科,学校:河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荷花淀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新历史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历史上的6月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