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的密云民间舞蹈艺术

2020-04-19孙明舜

北京纪事 2020年3期
关键词:花会乾隆帝密云

孙明舜

前八家莊是密云东部平原上巨各庄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它是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时从太师屯镇搬迁到现住址的,属于库区移民村。村中分为李姓和曹姓两大姓氏,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里,却隐藏着密云古老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仅有的近于失传的“蝴蝶会”。

黑蝴蝶表演"狗撒尿"动作

大内高手与蝴蝶会

说起蝴蝶会,不能不提村中曹姓的祖上,乾隆帝的四品带刀护卫,引路侯曹天印。

曹天印出生在前八家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12岁到北京东直门里的一家骡马店当伙计。在当伙计的过程中,机缘巧合,拜在店中躲灾的河北沧州身怀绝技的章姓武林高手为师,学武9年,练就了踏雪无痕、缩骨法等绝技。后只身入东北长白山老林反清复明组织“三点会”腹地,替乾隆皇帝找回了被盗的国宝,乾隆帝便封他为引路侯,四品带刀护卫之职。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大旱,乾隆派京兆事胡季堂到八家庄村东的白龙潭祈雨。当时,白龙潭庙宇年久失修,乾隆帝决定重修白龙潭庙宇,特拨“内帑万金鼎新之”。

为了使白龙潭庙宇尽快完工,乾隆帝派忠实可靠、人地两熟的曹天印为总监工,修复和重建了五龙祠、龙泉寺、普阴殿、过凉亭、观潭厅、戏楼、行宫等20多个建筑。这些建筑,依山就势,与周围的景物浑然成为一体,使白龙潭的景色更加美丽。在重修白龙潭庙宇的同时,曹天印想到,第二年庙宇竣工,要进行庆典,在庆典仪式上一般都演当地的花会,虽然家乡的花会很精彩,但这些都属于老会,大众化,哪儿都有,乾隆帝都看过,不新鲜,如何让龙心大悦呢?曹天印决定改进村里原有的会档——蝴蝶会,蝴蝶会中原来站在“腿子”(即成年人)肩上表演蝴蝶的小孩,根本没有什么动作。为此,曹天印苦苦思索。一天,他看到村中的几个小孩拍着小手捉蝴蝶,蝴蝶花花绿绿,小孩们在花丛中穿行,那情景真是一幅童子戏蝶图。曹天印灵机一动,决定把孩子们捉蝴蝶的动作和自己的武术动作糅合在一起,经过反复揣摩、演练、修改,惊世骇俗的蝴蝶会就这样诞生了。

乾隆皇帝亲封蝴蝶会为“皇会”

化好妆的小蝴蝶

第二年(1779年)农历三月三日龙潭庙会,乾隆到此视察,看到整饰一新的白龙潭庙宇在一片氤氲的松涛之中,晨钟暮鼓、飞梁画栋,诵经之声不绝于耳,龙心大悦。曹天印又指挥本村花会会档前来助兴。乾隆帝看到八家庄花会不拘一格,老中有新,孩子们像蝴蝶一样在队伍中翩翩飞舞,甚是可爱。乾隆帝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蝴蝶会他从来没有见过,心里特别高兴,便亲笔写下了“集缘轩”三个大字赠给八家庄花会,并即兴挥笔作《龙泉寺瞻礼二十韵》一诗,此石碑刻现仍存于白龙潭内。加封引路侯曹天印为名誉会首,赐给一对金棍和满副銮驾,后来有大臣上奏,改为半副銮驾,八家庄花会便成了皇会。

八家庄皇会每年农历三月演出两次,农历三月初二在本村走会一天,三月初三白龙潭开潭日到白龙潭走会一天。一过正月十五蝴蝶会的演员们开始训练,为了吸引小演员们,谁去训练,每天发一个烧饼,一直练到二月底,共一个半月,最后结束时再发三个烧饼。三月初二这天吃过早饭,各会档演员聚集到各会档的会头家里,蝴蝶会则集聚在本档执旗人曹洪典家里,辰时起会,以村头的三眼枪(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声为号,枪声一响,各会档到村东的东大庙集合,从东大庙出发,奔向西大庙,沿途在村里的主街道走会,遇到“接顶”的人家要表演,表演完后,奔前村,一直演到酉时结束。

蝴蝶上肩

农历三月初三到白龙潭庙会演出使八家庄花会演出达到高潮,因为这天附近村庄的花会都要来表演,可以说是各村花会的大比武。这天,八家庄皇会在前,用戒尺量道,用金棍开路,并有大幅黄色横标,上写“御赐金棍,打死无论”,以显示皇会的威严。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很有气派。这档皇会,一直演到1960年代,仍袭用黄色横幅,金瓜斧钺朝天凳和一对狐狸尾等物件。

蝴蝶会来源的传说及传承

关于蝴蝶会的来源,在密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密云八家庄以及周围一带的村庄流行一种眼病,疼得人们睡不着觉,但又无药可治。于是,大家就去庙宇中拜佛求神。一天晚上,一位当地的郎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神仙告诉他,这种眼病无其他药方,只有将当地产的一种黑色的雄蝴蝶和几种雌蝴蝶晾干后再与其他几味药一起调和,才可以根治。郎中醒来后,原来是一个梦,他马上照方配药,先在自己的亲属眼上实验,果然见效。然后他依法炮制,治好了乡亲们的眼病。从此,当地人把蝴蝶视为圣物,并祈求永远得到它的保佑。于是,便出现了蝴蝶会。

表演前上妆

1983年,经过县文化館的帮助,蝴蝶会在八家庄沉寂了10多年之后,又重新恢复了,演了两年,198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停止了。后恰逢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经当时的文化馆老师陈海兰等人挖掘、整理编入此书。1990年代,蝴蝶会传入密云县城内的滨阳村。1994年,滨阳村的蝴蝶会在北京市花会比赛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之后再次中断。2004年,蝴蝶会这一几近消亡的密云民间瑰宝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密云文化委员会专门成立机构,进行抢救。2005年,蝴蝶会被移植到密云河南寨镇台上中心校,由体育老师充当腿子,幼儿园的小孩扮演蝴蝶,恢复起来。

蝴蝶会的全班人马

蝴蝶如何起舞

蝴蝶会的队伍由36人组成,分为腿子(腿脚利索的青壮年)、蝴蝶(4至7岁的男童)、乐队3部分。

腿子一批6人,共两批12人,由于表演时间长,两批腿子互相轮换。腿子的选择,必须是腿脚利索的青壮年。因为他们肩扛男童用快而稳的戏剧“圆场”步伐,行走套路队型,配合蝴蝶做各种动作。只有他们跑得轻快,蝴蝶才能“飞”起来;只有他们跑得稳,蝴蝶才能“舞”得自如。所以老艺人们总结出“腿子跑得稳快欢,夹住大腿膝要弯,步子均匀踏云走,身上不晃也不颠”的技术要求。在八家庄蝴蝶会老一辈的腿子中,技艺最高超的要数曹连元、曹连仲兄弟俩。他们步子稳、轻、快,与蝴蝶的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

蝴蝶6人,表演时为5人,其中1人为替补,以黑色的雄蝴蝶为首,分为黑、白、赤、蓝、黄五色蝴蝶。为什么是五色呢?因为在古人眼里,五是个吉祥的数字,符合阴阳五行,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蝴蝶一般由4至7岁男童组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年龄要求呢?因为蝴蝶会是叠加表演的方式,由男童的两条腿站在成人的两个肩膀上表演,男童的两条小腿必须夹紧腿子的头部,膝盖不能高过腿子的头,这样才能夹得住,站得自然、稳当,与腿子浑然成为一体,避免表演时从腿子的肩上掉下来摔伤。

选择小孩子还因为小孩重量轻,腿子能长时间扛得动。大孩子一是分量重,二是膝盖高过腿子的头就夹不住了,不稳当,无法正常表演,所以选择蝴蝶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小孩的膝盖不能高过腿子的头。

蝴蝶角色为什么由男童而不是由女童来承担呢?一是男孩胆大,蝴蝶必须在腿子肩上做各种动作,胆小了无法表演;二是演技高超的蝴蝶和腿子配合默契,腿子只用右手攥住蝴蝶的右脚尖儿,跑起来后,身体向内倾斜,而旧社会,女孩从小裹脚,脚为畸形,站不住;三是古人迷信地认为,男为阳,女为阴,过去花会要串街表演,走到大户人家门前,东家会在门口放一张一米多高的地桌,桌子的前半部分堆着花生、栗子、枣等吃食,后半部分放着香炉、黄钱儿(黄纸做的纸钱)、纸码(代表神位),香炉中燃着香,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花会表演队伍到此,要打场进行表演,表演完后,吃的归表演队伍,这种仪式叫“接项”。男孩代表“阳”,“阳”象征着蒸蒸日上,而女孩代表“阴”,阴代表亏,谁家也不愿来年亏空,所以蝴蝶不选女孩。

蝴蝶的服饰与自己腿子的服饰一致,分为黑、白、赤、蓝、黄五色彩绸衣裤,每个蝴蝶有一副与衣服同样颜色的垫肩,称为“云肩”,上面绣着美丽的蝴蝶图案,表演时蝴蝶要脚穿与衣服同种颜色的软底鞋,鞋面上也绣着蝴蝶。根据衣服的不同,在表演时,要用彩笔把儿童的脸化妆成自己所扮演的蝴蝶颜色。

蝴蝶的道具为两件。一为用左手拿的40厘米长短的一节竹竿,竹竿上插着一尺长的5个竹篾,5个竹篾每个用布单个缠紧,竹篾上落着5只色彩各异的蝴蝶,这个道具叫散子。右手为与服装一样颜色的彩扇。表演时,散子放在胸前,儿童用右手的扇子一扇,竹篾上的五色蝴蝶就动起来,像飞一样。

乐队由18名懂民间音乐的艺人构成。一个单皮鼓,一人演奏;两个吵子,两人演奏;两个海笛,两人演奏;一个筛子,一人演奏;五对铙,五人演奏;五对镲,五人演奏;一个手锣,一人演奏;一个锅子,一人演奏。

乐队一是为了烘托热闹的气氛,二是与蝴蝶表演的动作相融合,用音乐来表现、烘托动作。如走场时,手锣、单皮鼓、吵子一起响起,配以海笛伴奏,乐声清脆、嘹亮、欢腾、火爆,充分体现了蝴蝶穿梭飞舞及顽童戏蝶的热烈气氛。曲中的第三、四小节,由手锣、小钹、锅子来伴奏,声音短、脆、亮,再加上每拍的前半拍用短促的16分音符的节奏处理,生动地表现了蝴蝶轻盈、快速展翅飞舞的情形;第二曲第六小节至结尾,为配合“挖门”(童子扮演的蝴蝶,两只平伸的胳膊随膝盖的曲直由外向内划弧至胸前向上分开,连续三次的表演动作)的动作,加上低音锣和铙的伴奏,锣声洪亮,铙声沙沙,衬托出顽童扑蝶的欢快情绪。

关于蝴蝶会的乐曲,我们采访了密云文化馆的马春轩老师,他说蝴蝶会的曲子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结合,当地人叫它“吵子”,是一种表达热烈气氛的民间曲调,它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花会乾隆帝密云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美术作品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