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氓》中称谓代词的数量与人物情感的关系

2020-04-18李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2期

李萍

摘要: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育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准确理解称谓的作用、正确使用称谓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笔者将从《氓》中使用的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等称谓词语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关注代词的表达并且准确理解和使用代词来传递情感。

关键词:称谓代词;人物情感;数量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133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因关系而建立起的称呼,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标识。称谓的使用隐含着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辈分等信息,尤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称谓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表现着对对象的尊敬、亲切、怨恨、憎恶等情感。

对称谓词语的不同理解,使情感的把握也会出现偏差,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两篇作品在人称的理解上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湘君、湘夫人各自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的,有说是男女巫师祭祀时的唱词,也有说是屈原借湘君、湘夫人的形象表达对君主不理解自己的幽愤以及期待得到国君重用的渴望的。还有的称谓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体现出深厚的感情,有的则起着相反的作用。比如,在曹禺先生的《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前后的称谓由“老爷”变成了“朴园”,到周朴园露出狰狞面目后又变成了充满怨恨的“你”字;而周朴园由先前只是平淡地称“你”到认出侍萍的一刹那和看到侍萍撕毁支票时短暂的惊诧时用了较为亲昵的称呼——“侍萍”,从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说话者内心和情感的变化。而对称代词是代名词的一种,也称“对称代名词”,指人称代词中称呼“第二身”的词。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将其解释为“说话的称呼听话的”的词。

在此,笔者就《氓》中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等称谓的使用来谈一谈其中蕴涵的情感意蕴。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四中第三专题里的《氓》是选自《诗经·卫风》的一篇作品。文本对应的注释中讲到“诗歌以一位弃妇的口吻叙述了她与丈夫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过程,抒发了悲愤伤感的情怀”,这个解读侧重于女子向他人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是,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女子在决定离开氓之后写给氓的一封绝情信。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主要是因为诗中应用到的大量自称和对称代词在全文240字的篇幅中有24个,占了十分之一的内容,而其中指对称词语有14个,自称词语有10个,从数量的对比上也可以感受到在弃妇心中对男子的重视程度是超过自己的。笔者将借用通常将《氓》分成“婚恋——婚变——决绝”的结构来分析其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变化。

在“婚恋”部分,自称代词只有“我”,而对称代词有“氓”“子”“尔”;数量分别为三个和七个。称“氓”的作用在于表明相恋之前男子的身份与地位,对于当地居民来讲,他只是一个身份地位较低的流亡到此的外来户。而由“氓”到“子”的称谓变化也体现出男子在女子心中地位的变化,他已经由一个普通的路人变成了亲密的对象,让女子愿意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与之私定终身,并且时时刻刻将其放在心上,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渴盼。这部分表现出女子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而这其中情感投入的不对等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由“子”到“尔”的变化又显出在爱情关系中男女双方由原先的尊重、幻想和崇拜和变成了相对熟悉之后的普通、平淡和寻常。

“婚变”部分的代词使用显得比较简单,只用了普通的“女”“我”“士”和“尔”,其中“女”字三个、“我”字一个,“士”字四个、“尔”字一个,对称代词总体数量上由第一部分的七个变成了五个,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女子在经历婚姻的伤害之后变得清醒了一些,男子在她心中的地位下降了,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并且她也想从自己的婚姻悲剧中获得一些启发来提醒更多的年轻女子不要轻易陷入爱情之中而迷失自己,这也体现了她的善良品质,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她人身上重演。

最后的“决绝”部分中自称用了“妇”“自”“我”三个词,对称用了“尔”“其”两个词,数量明显下降,并且自称数量第一次超过对称数量,其中表现了女子的觉醒,她认识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地位虽然无法改变,但是在自己的内心不应该让男子的地位依然凌驾于自己之上。而对男子的称谓由“尔”变成了“其”,也感受到她甚至都不想再提及这个人的痛苦与决绝的态度。

世间所有的情书都充满了脉脉的温情,而这一篇《氓》却是一篇认清爱情和婚姻真相之后的绝情书。虽然用词的数量与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聯,但是叙述者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下意识的表达。通过对文本中代词的使用分析和使用数量的比较,我们也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和性格塑造过程。

参考文献:

[1]贾娇艳.名正而言顺——汉语称谓的“法”与“礼”[S].光明日报,2018(14).

[2]朱玲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称谓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黎方云.先秦汉语中对称代词使用情况综考[S].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

[4]李小平.《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兼论对称代词的发展[J].云梦学刊,2006(5):36.

[5]张金煌.湘君湘夫人人称问题之我见[J].湖北大学学报,1987(4).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校0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