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文帝的另一面

2020-04-18赵柒斤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旱隋文帝赈灾

赵柒斤

制止餐饮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笔者居然在网上看到诸多将隋文帝当作节俭“楷模”的文字,实在让人感到有些惶恐。

诚然,隋文帝杨坚,其历史功绩令人敬佩: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史称“文帝复汉”;开创科举制度,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助力平民子弟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不过,隋文帝固然一生节俭,却为囤粮不顾百姓生计,违背了“国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所以,他一手打造的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称为“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王朝,却十分短命,但人们却将责任甩给了他儿子杨广。

这一点,从诸多史料便可看出端倪。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说: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多饥乏,隋文帝派遣官员查看灾民的食物,看到老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他痛哭流涕,并“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此,杨坚坚持一年“不御酒肉”。到了这年八月,杨坚亲率长安的吏民到洛阳吃饭。途中,杨坚严令官员不得催逼老百姓。看到扶老携幼、蹒跚而行的饥民大军,杨坚“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行到艰险之处,遇到挑担的羸弱百姓,他还“令左右扶助之”……

然而,这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真情表演”背后的真相是:“是时(关中)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不仅如此,杨坚还把手伸向“义仓”(民间结社的公共积累)。他下了一道死命令:“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不仅不准开仓赈灾,还将老百姓自我积累、自我赈济的门路彻底堵死。杨坚还规定,如果真发生因灾缺粮,就用杂粮和陈化粮救济。

为强化粮仓管理,关中大旱灾第二年腊月,杨坚严令:“盗边粮一升已上,皆斩,仍籍没其家。”《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六年(596年),有司上奏合川地区仓库储粮少了七千石,得到“主典所盗”审理结果后,隋文帝即令将主管仓库的官员斩首示众,并将其全家没为奴婢,更令其家人买粮填补粮库亏空。可以想象,即便面对天降大旱、饥民遍地,哪有官员敢冒着身家性命开仓赈灾?故而,《隋书·食货志》称,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廡之下”。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被历代史学家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就是建立在隋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基础上的。

1969年洛阳考古发现的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建有259个粮窖的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更能说明问题:宁愿成堆的粮食陈化变质,也不施舍给饥肠辘辘的灾民。如此视民如草芥的行为,已经是本末倒置,实在应该唾弃,更不值得颂扬。

摘自《今晚报》2020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大旱隋文帝赈灾
不以公权泄私愤
高招
高招
隋文帝造字
重见天日
银行赈灾损款
中国民生银行急速开通赈灾款“绿色通道”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