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孝”文化
2020-04-18胡麒麟
胡麒麟
摘要:一篇《论语·阳货》,引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渊源,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和中国古籍中有关“孝道”的故事,让孝文化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中重新焕发魅力。
关键词:孝文化;人生观;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065
众所周知,语文不仅是语音和文字,更是语言和文化。张孝存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诚哉斯言。
在一份语文高考练习卷中,一篇文言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原来我们平时常说的“居丧三载为大孝”缘由在此。然后转念一想,借此文章,不正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传统孝文化的教育吗?这半年多来,高三学生基本围绕着高考各个知识点练习、测试、讲解,未免有循环、枯燥、乏味之感,上一堂传统文化的熏陶课,不正可以缓解这种单调的氛围,取得一箭双雕(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效果吗?
文言文片段来自《论语·阳货》,原文如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文中的宰我即宰予,就是大白天睡觉不去听讲,被孔子称为“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的那位弟子。宰予对孔子说,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这样会礼崩乐坏,一年差不多够了。孔子回答说,你觉得心安的话,那就去做吧。宰予说,我心安啊。孔子在宰予出去后,评价他为“不仁”之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应该也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吧!孔子的这番话可谓鞭辟入里。他告诉我们古人守丧三年的道德逻辑——父母辛辛苦苦抚育孩子三年,一朝离去,作为孩子理应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情。
我们知道,人类是高等动物,所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但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却也有一個致命的弱点:他在生命的早期却是最笨,最无能和无助的。
著有《猿猴与儿童》一书的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和同样差不多大小的一只小猩猩放在一起,一视同仁,共同抚养。结果发现在一岁之内,小猩猩会和人频繁互动,模仿人类的行为,也会向大人撒娇,明显比自己的孩子聪明。而自己的孩子基本只是吃和睡,半岁之后虽然会有反应,但却不能自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孩子一岁左右,才会慢慢学会走路,但是三岁之前基本上还是喜欢大人抱,吃喝拉撒也需要大人帮助。而在动物界,很多初生的动物其实是有自主能力的,如羚羊幼崽生下来后它就能马上自己去吮吸母亲的乳汁,十几分钟后甚至就能奔跑。所以,我们人类的生命早期其实完全是依赖父母的。那么,父母赐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并让我们在生命的初期顺利成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父母呢?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仁”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意思是对父母的孝与对兄弟的爱是仁的根本,做不到这两点,就不是真正的仁者。
亚圣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当然首先是孝顺自己的父母。有了这样的仁心懿德,自然就会对他人也充满仁爱之心。如此,何患民不安国不治?中国梦的基础不就是需要一个人人都有爱的温馨的社会大家庭吗?
晚清文学品评家王永彬的儒家通俗读物《围炉夜话》里说:“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百善孝为先”五个字无疑非常简洁有力地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确实,孝文化是炎黄子孙延绵不绝的源泉,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其构建出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有了以上这些理论铺垫,事实论据的呈现必然是不可少的,所以笔者找了三则古人奉行孝道的故事印成一页发给学生,现枚举如下。1.百里负米。“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2.涤亲溺器。“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3.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当笔者讲解完练习卷中文言文的相关题目后停顿了几秒,然后向学生发出了灵魂之问:“刚才文中孔子最后说的那句话,结合老师发给你们的三则补充材料,大家是否有所触动?你们的父母都是深爱着你们的,为你们奉献了他们的一切,那么你们是否恪守了孝的原则?”笔者问完后观察在座的学生,发现大部分都若有所思,并且表情严肃起来。待学生思考了几分钟后,笔者让学生大胆地举手发言,畅谈自己的体会。性格开朗的学生A说:“老师,您看我们还有一个月时间就高考了,现在哪有心情去做孝顺父母的事情啊?高考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呢!”听A这么一说,班级气氛马上活跃了,大家似乎都心有戚戚焉。教师当然理解学生的这种压力,所以笔者随声应和道:“嗯,A同学其实说得也对,当下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这一次即将到来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不过,孝其实就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们周末回家后,对父母报以微笑,其实这也是孝啊!”性格沉稳的学生B说:“老师,您关于孝的这些内容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从小到大,父母在我们身上花了很多的心血,我们没有理由再耍小孩子脾气。这次周末回家我一定微笑面对他们,帮老妈洗洗碗,帮老爸捶捶腰!”听完学生B的发言,笔者欣慰地点点头说:“是的,父母呕心沥血养育了你们,其实他们也不求多么深厚的回报,只要你们亲近他们,就是最大的孝!”接着,其他学生也踊跃起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人的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特别是现在的你们,高考后就升入大学,大学四年里,除了节假日一般不会回到父母身边,而大学毕业后,你们也就真正长大了,势必要成家立业,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飞翔。所以老师觉得现在的你们更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地孝敬他们。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老师认为他对中国社会的这种解读是非常客观真实的,希望大家能深刻领悟我们的孝文化,在今后的生活中传承发扬,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上完这一课,笔者感觉自己离“教书育人”的伟大目标似乎又近了一步。
其实,回过头来,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篇经典文章,主题也是“孝”,这就是西晋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文中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李密只有六个月大时慈父去世,四岁的时候母亲被迫改嫁,也不得不弃他而去。如此悲戚无助的童年怎不让人心生爱怜!幸运的是,李密还有一个疼他爱他的祖母。“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等到祖母年事渐高、身体羸弱之时,李密自然要尽孝道,“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我们知道,汉代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每年都会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被推荐者从此便能走上为官之路并步步高升。对于有志于仕途的人来说,有这样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这事放在李密身上,就未必是他的第一选择了。不管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还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李密不改本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们一般认为孝的对象应该是亲生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李密和他的祖母已经是隔辈人,尽管祖母对李密有养育之恩,但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李密依然选择侍奉祖母,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也可以选择两全其美的策略:一方面自己欣然赴职,一方面雇人照顾祖母。但李密拒绝了这种妥协,“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此孝可撼人心,亦可感天地。
李密作为西晋的蜀国人,在地理距离上离我们确乎远矣,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个“海内闻名,昭然千秋”的大孝子——“汲水奉母”的董黯。董黯,字叔达,东汉会稽句章县石台乡(今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人,为西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终年靠打柴换钱,侍奉母亲。母亲生病后,因为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濒临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董黯于是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的永昌潭挑水。因为路途确实偏远,董黯就在永昌潭旁修筑了一间茅屋,汲水供母,母亲的病最终得以好转。这个“母慈子孝”的故事很快就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样近在身边的“孝道”故事,怎不让人动容呢?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孝文化有何积极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可供斟酌。
一、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
我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其历来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孟子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再到《后汉书》的“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不一而足。关于孝文化的专门书籍也是丰富多彩:有成书于秦汉时期,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孝经》,它的核心之义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有元代郭居业将二十四位古人孝道故事辑录成书的《二十四孝》,从上古的虞舜,到北宋的黄庭坚,名人孝史,流芳百世;还有清末徐熙的《劝孝歌》,歌中说“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人名句和诗书典籍,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孝的要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拓展知识面,加强文言理解能力,更可以提高自身的文言素养,语感和情感于“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渗透。
二、发掘孝文化内涵,形成学生正确人生观
当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天花乱坠,各种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复杂,如果稍有不慎,很多年轻人就会误入歧途。近年,就发生了多起触目惊心的弑母案。
案例1.吴谢宇,曾经是福州一中学霸,后被保送进入北大。大学里各项表现优异,奖学金拿到手软。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到几乎没有缺点的大学生,却在母亲的教职工宿舍里用哑铃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案例2.四川眉山13岁少年刘某某,自己打电话报警,说在家中杀害了母亲。据死者家人说,刘某某的父亲早年因疾病离开人世,刘某某的母亲为了照顾儿子,一直没有再婚。其母独自一人把刘某某抚养长大。
案例3.青岛15岁女孩瑶瑶,用缎带勒死了自己的母亲,装在手提箱里,然后锁上了房间的门,与母亲的尸体待了两天一夜。后来有人叫警察,警察闯进来时,瑶瑶并没有逃离。在瑶瑶的脸上,几乎没有悲伤和喜悦,一切都那么平静。
这些让人难以置信悲痛惋惜的案件背后,当然有其复杂的成因,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固然自己是单亲家庭,固然母亲要求严格,但这些完全不是你痛下杀手的原因,如果这些孩子心中有“孝”,对于母亲从小抚养自己的含辛茹苦稍有感恩,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清人王中书说:“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自古以来,为人儿女,怎可杀亲泄愤?所以,孝文化不仅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如何孝顺父母,更应该告诉学生的是:在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人生道路遭遇挫折的时候,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的差距,如何和父母倾心交谈友好相处,而不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孝,是我们长大懂事的起点,也是我们繁衍生息的原点。
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学生的崇高理想
我们经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歌中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所以,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情感之中,它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孝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作为学生,当然以读书为己任,把书读好就是爱国的体现。现在我们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从哪里来,只能从知识中来,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就是将来为国效力的基础。所以,一個对父母有孝心的人,必然是努力读书报答父母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对国家有责任心的人。
自2013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些最美孝心少年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父母排忧解难、帮父母照顾弟妹,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每一个都是孝心的楷模,励志的榜样。广西都安县的12岁瑶族女孩蓝晓萍,母亲在几年前离世,她的父亲也因家庭变故而精神失常。蓝晓萍因此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早上要照顾父亲和妹妹吃早餐,然后带着妹妹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她还要砍柴、放羊、做家务。重庆市巫溪县10岁的李升枚和12岁的哥哥李升财,放学后经常会到广场售卖陀螺贴补家用。几年前,爸爸在工地干活时从高处跌落,造成了脑部和腿部的严重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而更让兄妹俩没有想到的是,妈妈在不久后也离开了这个家,于是,兄妹俩便担起了照顾爸爸的责任。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却依然用坚强的心灵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相信理想终会实现。对于大部分家庭幸福生活安稳的学生来说,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不努力奋斗,为自己、为父母、为祖国,挥洒青春的汗水,收获秋天的果实呢?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孝文化有着历久弥新的深远价值,也有着生生不息的润养作用,能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获得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同时也让我们的国家凝聚年轻人的力量,实现伟大辉煌的中国梦。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有着众多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传统美德,比如自强、知耻、贵和、勤俭等。所以,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仅满足于词语、段落、作文等的常规教学,更应该讲授我们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字不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让自己博闻广识,使学生获益匪浅,令文化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黄建男,杨发建,周青.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视域下高效开展红色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31-32.
[2]韦帮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6(19):21-23.
[3]雷玉翠,李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之我见[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3-56.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