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020-04-18黄晶晶

教育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就业率岗位素质

黄晶晶

(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和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层面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等多个因素。

一、待就业人数增加,岗位需求减少

近年来,随着全民对教育的重视和高校的扩招等诸多原因,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2010年至2018年几年间高校毕业生每年增加数十万人,2016年至2018年每年增加约30万人。据预估,2019年毕业生人数将达834万人。

图1 2010—2018年毕业生人数

图2 2010—2018年GDP年度增长率

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进入减速提质阶段。[1]如图2所示,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年度GDP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除2017年较2016年增加0.2%),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经济增长与市场就业岗位供给呈正相关,经济增长的放缓将较大幅度减少市场对劳动人数的需求。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GDP增长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拉动约150万人就业。经济增长速度的逐年放缓,市场就业岗位供给的逐年减少及毕业生人数增加导致的就业岗位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使高校学生面临就业双重压力,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同时,就业需求小于就业人数供给,导致毕业生就业待遇的降低,进一步给毕业生择业就业造成困扰,影响学生就业。[2]

二、学生思想认识不足,价值观念发生偏差

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影响学生的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关硬软件广泛使用,国内外多元化文化也广泛渗入学生生活,造成学生价值认知的变化。一是受益于多元文化知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认真努力,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汲取各科知识,为就业储备能量。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冲击学生尚不牢固的核心价值体系,导致学生趋利、缺乏责任感等问题。王艳玲等在研究中发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受多种文化冲击致使主流文化主体地位弱化,出现盲目跟从自由主义和缺乏独立政治立场等消极影响,也使较多学生产生轻集体利益而重自身利益的狭隘价值取向。[3]在这种消极影响下,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唯利益、唯自我。在工作准备及工作选择中缺乏社会及个人价值融入,缺乏长期规划、专业发展意识、贡献思想及社会服务意识,一味追求低付出、高收入等。如近年来,由于低门槛限制、自由化及部分主播炫富诱惑等原因,网络直播成为较多学生向往的工作,一部分学生选择在各大平台进行直播赚取经济收益以替代常规工作,放弃利用专业知识而趋于利用娱乐取悦。[4]大学生降低了自身定位,忽视了对自身职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考虑,也忽视了网络直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只是片面地看到了部分主播的高收益就贸然投入网络直播行业。

三、学生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对应,综合能力储备不足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综合素质,刘璟頡在讨论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质、改革创新能力及提高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和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5];王友建等在重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中将综合素质分为基础素质及发展素质两个部分,具体包括思想政治、学习表现、道德修养、纪律观念、身心健康五方面基础素质及学业提升、职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体竞技、文艺作品等发展素质。[6]从以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综合素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他各科综合能力、创新及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及竞技能力等几个方面,包括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实践水平、创新水平等多个层面。这对学生择业就业及适应社会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专业技能更加深入全面,实践能力也有所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自我认知及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就业期望过高,对就业的城市、行业、单位性质及岗位薪资等方面都有着过高的期望,急功近利,忽略长远的规划;二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以为分而学替代为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而学,采用单纯的“背—考”模式,不深入研究分析专业知识和行业情况,使得专业技能水平低下,专业性、行业性知识及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要;三是部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敷衍躲懒,不严格按学校设定的实习实践规定开展各项实践训练,不认真动手操作,以为一看就会、一听就懂,实则一做就错、眼高手低,动手实践意识及实践技能较差;四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由于当前互联网的高度发达,部分学生习惯了对百度等搜索引擎的高度依赖,任何知识都从网络中获得,从而缺乏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创造性思维,遇事不能灵活处理。

这部分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即认为自身水平能力很高,完全可以胜任大型企业、机关等相关职位,而一般企业及基层岗位对自己是一种人才浪费,进而造成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的空间差距,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受挫严重,失落感及对社会的怨恨较重,就业的积极性逐渐削弱,最终影响就业。

四、专业及就业教育分离,专业教育同质化且就业教育弱化

职业应用是专业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之一,专业教育对个人的就业、收入、职业发展方向及空间等多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7]有效的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更好地为就业充电储能等。崔伟研究认为要以有的放矢的途径开展大学生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来准确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和岗位,以岗位需求为纲要和目标,来适当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8]王博研究认为要根据高校层次的不同,确定专业教育的职业取向型和学科取向型,并根据不同的方向开展职业性生存教育及专业化学科教育,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率。[7]可见专业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区、学校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功能化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但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向综合性发展,新增专业快,导致专业教育同质化发展严重。各高校有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相同或相近,学生在受教后的专业知识组成、专业技能技巧、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等基本相同,培养的人才质量不突出,地域适应性或地域优势不突出,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并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当前就业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同质化的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另外,就业教育在较多高校被忽视,就业课程课时少、形式单一、教师业余且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没能真正发挥就业教育的作用。

五、就业管理业余化,就业指导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需要在学习阶段从专业知识及技能、实践及创新能力、就业择业思想理念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长期而系统的准备。[9]学校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就业为目标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指导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就业指导及管理体系。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就业工作,大都组建了就业专职或兼职管理部门,对学生就业进行系统的教育、指导及管理,对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就业管理及指导体系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一是就业管理及教育观念偏差。目前就业率是吸引学生报考及学校考核的相关指标之一,各高校都将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进而出现了以就业为重心而开始就业工作的乱象。唯就业率背景下,就业教育、就业指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就业规划、就业技能学习、就业必要能力储备等都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及引导,严重影响学生的择业就业。二是就业管理兼职性及专业度不足。虽然组建了专职或兼职的就业管理单位,但多数就业工作如就业教育、就业管理等都是依托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专业性质及工作量的关系,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方式、形式、内容随意性较大,时间分散且内容单一,针对性差且不系统,多是去专业化的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收集及手续办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指导没有区分性,专业度不足。三是分类管理、精准就业不准。针对当前专业多样、学校层次各异的情况,部分高校在开展相关就业工作时没有能做到根据专业、学校层次、学生层次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做不到准确定位及精准就业,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挫较多,影响就业积极性及信心等。

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升学率增高,进而导致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随着世界经济的波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减少了就业岗位需求数,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及就业岗位缩减的突出矛盾,加剧了就业竞争。学生对就业认识不足及思想偏差,导致就业储备不足,综合能力及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学校在就业管理及就业教育和指导上,没能真正发挥出教育部门的职能,以很好地弥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在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下,造成部分学生就业困难。要解决好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学生自身及高校都应从多方面努力,共同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就业率岗位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