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链锚泊线与海床接触作用分析
2020-04-18周恩蓬林孝彩
周恩蓬 林孝彩
(1、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轮机工程系,天津300350 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4)
当上部平台往复运动时,锚泊线与海床土接触区域的锚链会随之提升或下降。该作用过程应力变化频繁,并且在分析时需充分考虑海床参数不定性及非线性因素,使得触地点成为锚泊线数值模拟和结构分析的难点。针对该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有频域方法,如采用等效水平弹簧[1]或线性耦合弹簧[2]模拟锚泊线和海床接触区域;有弹性基础方法,如Gatti-Bono C.等[3]将海床视为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均为已知的弹性地基;另外还有提升着底法[4]等。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海床土作用,并依据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对应的本构模型。本文通过模拟锚泊线与海床接触作用得到动力响应,采用三种海床本构模型研究海床接触区域的应力,从而分析不同刚度海床模型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1 数值模拟
1.1 参数设置
在本文中,锚泊线模型长度取为1200m,直径取为124mm;海床土体模型长为1200m,宽为30m,高为10m。锚泊线材料类型为线弹性,弹性模量为2.83e10Pa,密度为6841kg/m3,泊松比为0.3。采用三种海床本构模型:刚性海床、弹性海床、及应用双线性等向强化材料(BISO)模型的弹塑性海床。其中刚性海床弹性模量为2.5e15Pa,弹性海床为2.5e7Pa,BISO 模型假定等向强化和各向同性硬化,在应力- 应变关系曲线中,斜线段视为弹性部分,超出屈服点应力部分为塑性部分,如图1 所示。BISO 模型弹性模量为2.5e7Pa,即图中曲线的初始斜率,泊松比为0.4,屈服载荷为3725N。
1.2 有限元模型
应用ANSYS 进行有限元模拟时,锚泊线采用LINK180 单元,土体采用PLANE182 单元。接触对采用Targe169 和Conta175 单元,以点- 面接触方式来模拟接触关系,扩增Lagrange 法作为接触算法。在边界条件设置上,固定锚泊线左端,右端设为自由端;固定海床土的底面及四周,顶面设为自由端。
图1 土体本构模型(BISO)
在建模时,先将锚泊线整体平铺,如图2(a)所示,使其与海床土为全接触关系。然后在锚泊线右端点施加位移荷载模拟提升过程,计算得到顶端预张力,进而调整顶点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得到如图2(b)所示的锚泊线最终静平衡位置。在对有限元模型网格密度和求解时间步长进行精度分析后,最终确定触地点区域海床网格密度为1m,求解时间步长为5s。
图2 有限元模型
2 动力响应分析
动力响应求解过程涉及多种非线性因素,因此锚泊线相关研究多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动力分析。除了能够模拟弹塑性变形、流体荷载、海床接触作用等非线性因素外,该法同时也能考虑流体加速度和锚泊线阻尼的附加时变效应。本文基于ANSYS 自带的非线性模块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对运动控制方程中的非线性项逐一考虑,采用时域方法得到锚泊线的应力时程曲线。
2.1 海况条件
对锚泊线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可以将波浪长期作用视为若干个海况短期作用的叠加,各短期海况具有特定的特征参数,如波高、平均跨零周期等波浪谱参数及风速和流速。根据某海域波浪散布图[5],选取典型海况进行计算,其波高为3.25m,平均跨零周期为5.5s,风速为11.93m/s,流速为0.344m/s。风向角和浪向角选为45°,流向角选为90°, 波浪谱选用JONSWAP 谱,谱峰因子取2.0。
2.2 应力时程曲线
在2.1 所述典型短期海况作用下,由AQWA 的水动力计算模块得到位移时程,并将其作为锚泊线顶端激励,根据锚泊线的竖向位移对接触点所在区域进行判断,根据各海况下接触点所处区域的分布特点,将编号为138、125、119、94、85 的5 个节点(即图3 中所示的A-E 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接触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分别得到节点A-E 在各短期海况作用下的应力时程曲线。限于篇幅,只在图4 给出在典型海况下A 和E两个节点的应力时程曲线,其中海床本构模型分别采用刚性海床、弹性海床、弹塑性海床。
图3 触地点区域示意图
图4 典型海况下各节点应力时程曲线
3 结论
分别采用刚性海床、弹性海床、弹塑性海床三种本构模型对接触区域进行模拟,计算得到10 个短期海况下接触区域5 个特殊节点的应力时程曲线,分析海床刚度与接触应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海床本构模型下,海床模型的刚度越大,锚泊线与海床接触区域的应力越大。今后可以选取其他不同的海床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相关研究也可以拓展到张紧式锚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