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04-18朱湖英王慧琴
朱湖英,王慧琴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6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农业发展中,推动产业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不应局限于农业本身的发展,而应在农业与非农产业融合中实现[1]。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黔、渝4 省市交界处,属于武陵山片区,是2018 年国家森林城市。湘西自治州国土面积15 462 km2,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耕地面积1 999 km2,约占国土面积13%,农村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183 元(低于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093 元),是典型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湘西自治州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乾州古城、老司城遗址、王村古镇、花垣边城、里耶战国古城遗址、矮寨大桥等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是湘西自治州的10 大重点产业(现代农业、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生)之一。产业融合发展是该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目前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术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融合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在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最开始讨论产业融合这个问题是在技术领域,美国学者Rosenberg 在1963 年发表的《机械工具产业技术进步》中认为技术的概念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种相同的生产技术,本来独立的产业紧密联系;英国学者Sahal 和意大利学者Dosi 认为,技术范式跨不同行业的界限,技术基础得以延展,出现产业融合[2]。目前对产业融合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虽然概念不统一,但对于它的本质认识相同,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革新发展为新产业,且发展具备动态性特征。产业融合主要分为产业内的融合、产业间的融合、不同产业在同一个地区的融合和跨地区的同一产业的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因素。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属于不同产业在同一个地区的融合,也是一种旅游产业融合[3]。
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和文化旅游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通过对民族地区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为丰富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新视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笔者根据动力学理论,构建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因素,从中得出动力提升路径,进而推动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1 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构建
在动力模型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划分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所划分的因素中有一些共同点,都认为技术创新、需求、制度条件等因素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因素[4-6],并且所划分的因素可分为内部驱动力因素和外部驱动力因素[7]。这些研究主要分析产业融合的动力要素,融合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阻碍相对研究较少。因此,着重对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机制进行构建。
根据动力学理论,促进产业融合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动力因素。根据相关文献分析[8-10],结合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将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因素分为两大方面(见图1 所示)。一是内部驱动力因素,二是外部驱动力因素。内部驱动力因素来自于农业与文化旅游两个产业的内部及其相关行业组织,主要包括融合的适配度、成本效益、企业间的合作水平、行业组织扶持等。外部驱动力因素来自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水平和政府支持等。这八大动力因素,每一动力因素的具体内涵、动力大小、作用先后及其效率等虽各不相同,但始终作用于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从内部驱动力因素来看,融合适配度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成本效益是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和行业组织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不同产业的属性差异,决定产业融合需具备一定的融合适配度。创造更大效益是产业融合的动机和目标,成本效益是衡量产业融合成败的重要依据。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影响不同产业的融合速度,合作水平低会阻碍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组织提供融合方向和融合标准体系,致力于不同产业融合走向有序和统一。从外部驱动力因素来看,市场需求是源动力,市场竞争是推动力,技术水平和政府支持是支撑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产业融合才有生命力。产业融合是为了应对外部市场竞争而进行的一种产业结构变革。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为产业融合提供支撑。政府支持包括产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是产业融合的激励因素。
2 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因素分析
2.1 内部动力因素
2.1.1融合的配适度融合的配适度主要指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产品、生产场景、互动空间、接待设施、文化氛围、市场等的共享程度。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在资源和产品开发方面存在一种天然的互补与共享。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30 个民族的聚居地区,民俗文化极其丰富且极具特色。这些民宿文化根植于该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当前,湘西自治州的民俗文化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表1 所示,湘西自治州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占13.30%,古迹与建筑类占36.58%,商品饮食类占4.52%,这些都是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地文景观类有不少依托农业资源而展现出来。生产场景、互动空间和市场存在一定的共享程度,例如湘西自治州的农耕民俗文化节举行巴代祈福仪式、犁田耕种展演、插秧大赛、山歌对唱、抓稻花鱼等活动,将农业的生产场景直接用于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1 湘西自治州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分布表
2.1.2成本效益随着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湘西自治州在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方面投入巨大,当地交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旅游产业体系相对完整。 “文化强州”218 工程(“两区”建设和18 个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产业体系的健全,带动与旅游业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2016—2017 年,湘西自治州整合资金5.74 亿元,建设120 块乡村旅游交通标识牌,23 个旅游停车场,16个游客服务中心,250 座旅游厕所,45 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湘西自治州对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带来可观的收益。近10 a 以来,湘西自治州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以20%的速度增长。2018 年,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占全州GDP的16%。2017 年,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33.2 亿元,带动3.5 万人脱贫。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在扩大文化旅游收益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带动农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2018 年,湘西自治州的农业增加值59.3 亿元。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推动下,相关企业得到的政府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的支持,成本相对较小。在此背景下,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带来的效益会进一步增加。
2.1.3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在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推动下,推动了企业之间的跨区域、区域内合作。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政府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很多优秀企业入驻。企业规模扩大推动了企业间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相关新闻报道,2018 年湘西自治州有17 家企业被入选全省特色文化企业名录。2019 年的湘西自治州“对接粤港澳,承接产业大转移”文化旅游招商会上,吉首市乾州牛庄时尚文艺小镇、泸溪县浦市古韵、花垣县蚩尤故里苗族文化城等8 大文化旅游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当地现代农业的推进,提升了文化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合作水平。湘西自治州开发景区带村、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饮食产品、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新模式。例如,司城村依托老司城景区,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老司城景区展示土家文化,为司城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旅游创收;司城村通过开发现代农业观光区、农家乐民宿接待区、土家文化展示区、土司农耕休闲区,与旅游业融合,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保靖县吕洞山五行苗寨以黄金茶种植、以苗家特色餐饮打造的农家乐,实现了农业与苗族文化旅游的融合。凤凰县早岗、老家寨、拉毫等50 个村以古村落资源入股,由凤凰县铭城公司统一开发经营,2016 年门票收入突破1 亿元,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 万元以上。由此可见,湘西自治州的产业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企业合作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2.1.4行业组织湘西自治州行业协会为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挥积极作用。据新闻媒体报道湘西自治州导游协会通过《湘西自治州导游协会章程》提出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为抓手,全面提升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其他相关行业组织协会也充分发挥其在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湘西自治州旅游发展和外事侨务委员会出台《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奖励补助暂行办法》,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创品夺牌、旅游厕所建设、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商品研发及旅游工作先进县市等6 种类别予以奖补。并制定《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评定》,每年现场考核验收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等。2017 年,湘西自治州旅游发展和外事侨务委员会评定35 家乡村旅游示范村、13 家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每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奖补5 万元,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奖补3 万元,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奖补2 万元,共计奖补资金206 万元。这为当地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2.2 外部动力因素
2.2.1市场需求富有内涵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是现代消费者所需求的。文化体现出国家与民族深层次的内涵,民族精神在千百年的历史积累融合发展传承,展现当地独特的民族风采。湘西自治州的农耕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自成一体,极具当地特色。当地的民俗文化浸透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展现出湘西自治州传统的农耕文化。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古城、老司城、乾州古城、芙蓉镇等古城古镇,德夯苗寨、边城茶峒、凤凰古苗寨群、吕洞山五行苗寨、十八洞、惹巴拉等民俗风情村寨,南方长城、里耶秦简等历史文化古迹,是湘西自治州主打旅游产品。2015—2018 年,全州共接待游客分别为3 362.41 万人次,3 820 万人次、4 450 万人次和5 116.85 万人次,实现稳步增长。湘西自治州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倡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产品借助这一契机,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得到扩大。
2.2.2湘西自治州旅游市场竞争力在整个湘西地区,张家界旅游产业始终处于领跑地位,为了在行业竞争中不被淘汰,湘西自治州将独具特色的资源打造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精品,将农业产业链延展,融合文化旅游产业来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湘西自治州拥有凤凰古城、芙蓉镇、乾州古城等古城古镇旅游产品,德夯苗寨、边城茶洞等民俗旅游产品,猛洞河漂流、坐龙峡等生态旅游产品,南方长城、里耶秦简等历史积淀深厚的旅游产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等红色旅游产品,凤凰山江、勾良苗寨等乡村游产品,涵盖了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全州共有236 个世界级、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在这一基础上,湘西自治州发布《“土家探源”、“神秘苗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规划》、《湘西自治州旅游精品线路规划设计》,推动精品线路建设。凤凰古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已较高,为核心旅游精品,猛洞河漂流为全国六大经典漂流。以凤凰、吉首等旅游地标,构建出芙蓉镇土家文化旅游圈、乾州古城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圈、里耶秦文化旅游圈(见表2)。随着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湘西自治州旅游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表2 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圈分布情况
2.2.3湘西自治州政府支持湘西自治州政府于2016年发布《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方案提出:到2020 年,全州建成26.667 万hm2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其中柑橘6.667 万hm2、猕猴桃1.333 万hm2、茶叶2.667 万hm2、烟叶轮作 3.333万hm2、油茶 6.667 万hm2、百合轮作 1.333 万hm2、中药材1.333 万hm2、杜仲2.000 万hm2、商品蔬菜3.333万hm2;重点建设 60 个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协调整治300 个特色村落,开发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齐头并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009 年成立的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的出台,使湘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巩固,从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给湘西自治州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4 年制定的“218 工程”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7 印发《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效益,使其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政策环境为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政策的大环境背景下,湘西自治州农业现代化、“文化强州”建设强势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成为共识。
3 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的阻碍因素分析
3.1 农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同步
湘西自治州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于文化旅游业发展。虽然湘西自治州发展农业的历史久远,但是由于交通闭塞,农业技术革新相对较慢,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农业的种植规模和技术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缺乏与其他产业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农业产品销路不畅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的盛行,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互联网产业形成逐渐形成一种融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压力。但是由于农产品的比较收益很低,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当地的农业本身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文化旅游业不但可以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难问题,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但是目前,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出的产品以农家乐、农事活动等为主,没有涉及到更高层次的产品开发。产业发展不同步严重阻碍了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3.2 地理位置差和交通不优越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部,属武陵山区,整个地区以山地为主,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由于地理位置差,交通不便利。随着国家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湘西自治州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但空中运输缺乏。目前,该地区没有机场。最近的机场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100 km以上。湘西机场还处于建设当中。出口完全取决于铁路运输。吉首市、凤凰县等地也没有高铁运输,导致湘西自治州农产品运出去难,旅游者进入湘西自治州的时间成本很高,阻碍了当地产业发展。
3.3 产业链延伸不足
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产业链条短,当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居多。随着农产品企业的扶持优惠力度加大,当地引入了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农产品的加工企业也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但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缺乏游客的参与,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并没有带动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缺乏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景区周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各景区发展不平衡,旅游娱乐活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3.4 产品创新和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
农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虽然“一村一品”、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但是管理滞后,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低,虽然形成了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专业村寨,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如竹编之乡、织锦之乡、苗绣之乡等,但由于大多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效率低下,文化与旅游的表现力度不足,文化资源的优势与旅游资源的优势之间的转化率较低。技术进步是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湘西自治州的技术近几年虽然进展很快,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技术欠缺。农业主要发挥生产功能,其他功能开发技术还有待开发;文化旅游业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旅游六要素弹性强且增长空间大的“购”和“娱”比重偏低。
4 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的提升路径
4.1 产业融合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加强
成本收益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是衡量产业融合效益的硬指标。成本收益分析可以避免产业融合的盲目开发。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阶段的成本收益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一般来说,短期的产业融合成本会高于收益,到中后期收益会远远高于成本。根据成本收益预算和成本收益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方案调整,有利于两个产业的融合效率提高。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扶贫攻坚要求,在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下,对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进行规划,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路线,并且进行成本收益预算,推动产业融合的高效、有序开展。目前,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互为开发利用属于浅层次的产业融合,需要不断挖掘二者融合的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优化调整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实现较高层次的整合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成本收益分析极为重要,政府应该结合统计要求,对产业融合的经济指标体系进行明确,在每一个阶段核算出相应的成本收益衡量指标,为后阶段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4.2 扩大产业融资途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资金短缺限制了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需要积极寻找产业投融资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创建政府融资平台,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发挥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的市场化资本运行优势,适当调整市场准入条件,通过招商引资来建设大项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借助2019 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大转移”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之势,为当地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注入新活力。同时要强化政府职能,引导产业融合,通过宏观调控来做好政策的倾斜与优惠。根据融合意义、要求、原则,而制定融合政策,包括具体的土地、税收、资金、组织协调方面要提高支持力度。要明确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的积极意义,并且全面有效把握二者融合的趋势与方法。当地政府发挥其农业规划、文化旅游规划、产业布局、管理机制调整等方面的协调与监督职能,确保组织相互合作,市场规范有序,成立专门的旅游融合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构建统一平台,包括组织机构、资金整合、人才调度、项目统筹、产品开发、宣传策划方面,如生态文化旅游行业协会等,并创建具体的宣传营销平台。构建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基金,提供适当的投资或贷款。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启动、规划制定、宣传策划的资金投入,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顺利融合。同时要确保项目的规划统一,统一文化旅游规划,确保项目协调联系但有着各自特色,并非简单重复和恶意同质竞争。另外,还要营造宣传氛围,为融合宣传造势,确保内部形成统一规范的认知。当然,还需要合理规划营销方案,具备“整体营销”的理念,明确营销重点、方式和时机,体现出创意性、新颖性和独特性。
4.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资源配置,发展田园综合体,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产品创新。目前,研学旅游、美食旅游和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需求为产业融合产品开发带来了契机。例如,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和老龄化问题带来养生养老需求,湘西自治州可以通过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在这一理念下,2019 年4 月15 日,花垣县政府在广东省深圳市的“花垣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大转移”招商推介会上,与山东徒河黑猪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徒河公社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6 亿元,主打养生产业,利用本地的养生环境及上千家苗族村寨房屋发展养生养老服务,共同打造具有旅游核心区+养生服务区+生态农业体验等三重复合产业。这是农业与文化旅游业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形式。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变化趋势,吸收市场消费的新理念,开发出满足旅游者新需求的产品。例如借助湘西自治州独特的文化,跟踪“网红”小商品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变革。
4.4 完善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
湘西自治州要优化其旅游景区交通网络,完善湘西自治州交通条件,实现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一体化网络,改建、扩建湘西自治州机场,构建系统的铁路旅游专列、水上交通旅游线,实现湘西自治州立体化交通网络,并推动文化旅游的区域融合发展。要重视交通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强州”“旅游强州”,夯实交通设施基础,完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张家界荷花机场,并增加航班航线,拓展高端旅游项目。与贵州铜仁合作完善航空交通,积极建设张花高速、凤大高速、龙永高速、永吉高速,改建完善吉首、猛洞河、新凤凰火车站,并确保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同时建设大型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并在旅游区域周边建设星级宾馆酒店、景区停车场等,可以通过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景点一票制,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整合。加强景区与县、市、镇、村、旅游区、旅游区之间的公路建设。湘西自治州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重点规划建设景区核心区和周边地区,加大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中心和艺术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旅游活动。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支馆建设,加强和改进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区域文化站建设。与《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相比,湘西自治州景区和乡村要加强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的各种出行需求。
4.5 加强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行业组织合作
行业组织对于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融合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成熟的行业管理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因此,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加强农业行业组织与文化旅游业行业组织合作。产业融合是一种大趋势,能够实现不同产业的“共赢”。政府和企业通过地方项目进行合作开发,需要行业组织的协调配合。因此,为了促进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行业组织需要对本行业的行业技术规范、产品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磋商,达成共识,考虑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质量保证等方面都离不开行业组织的积极参与。因此,建议湘西自治州政府鼓励各种农业组织和技术协会、文化旅游各协会组织共同商讨融合对策,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促进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融合走向有序和统一。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行业组织要统筹设计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产品开发范围和开发形式,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和个性化设计。湘西自治州可以通过创建规范的湘西文化旅游信息专网,实现资源的整合,增强科技含量,设计宣传口号、旅游标识、宣传资料,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确保旅游品牌得以高密度宣传覆盖。同时根据旅游资源分布,构建不同特色的文化旅游区。明确定位并革新理念,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观念。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涉及农业、工业、文化、体育、会展、商务、咨询、房地产等各方面。行业要制定相关文件,督促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带动湘西自治州农业、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
5 结 语
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广,作为新的研究课题与实践,也是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正在积极为地区的产业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问题是:农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同步;产业链延伸不足;交通网络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水平有待加强。因此,认为湘西自治州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展开:湘西自治州的融合与开发,是时代发展需要,但是不能盲目开发,要以市场为标准,结合实际来做好项目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有效整合农业与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融合产品;完善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