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明医道
2020-04-18靳小倡
文/靳小倡
“医道”是医者究天人之际、可供后世效法的一种智慧。《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医道、诊道、治道。《医贯》中说:“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许克勤有言,医者“必先晓医道,方能为人悦。”
首先,因为“医人”乃人命关天,因此,古今医家秉持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与人道精神,无不强调为医者术在专精的重要性。清初名医张志聪曾教导门生说:“时俗相沿云‘行医全凭时运’予以为不然。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习此苦难之事!设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盖救人乃医家分内事,况多有病之轻者,有病之能自愈者,或病虽剧而可救者。”“病人之病,赖医人之医”,“医人”既为医生职责所在,掌握精道的医术,是其行医济世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历代医家对自身的要求。
其次,医学在古代是一门人文科学,历来以尊重和关心病患的生命安危为前提,同时强调医者应谨慎对待医学事业,不辱使命。“医乃仁道,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医学的经典表述。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一语道破了医学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即医者不应仅只是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本身。
最后,医学关注人道的济民情怀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超越了医疗甚至医学本身,成为一种治世理念与经世关怀。“治生即治世”,医家经世致用的医道观,从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渐渐关注到医者、患者所处的现实世界。“医以载道”、经世致用、匡扶救世的理念,是历代医者普遍追求的目标。“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医者应振兴医学造化相维的良法,不仅需磨砺“生人之术”,亦肩负着兼济天下的使命。
每值特殊时期,总有医家将眼光投入现实世界,他们不仅履行治病救人之责,还敢于痛陈流弊,匡扶淑世。一时,医人病、救国人以医国疾、救时势,便成了他们心中的愿景。
为使吸食鸦片者戒烟,两广总督林则徐广求药方。医家何其伟综合十八味药草,悉心研制“戒烟丸”,后经林则徐推广,即著名的“林文忠戒烟方”,被誉为拯救烟民的良方。何其伟在研制药丸后,又广泛搜罗古今医书中治疗烟瘾的医方,撰成《救迷良方》,殷切期望吸食鸦片者彻底与鸦片决裂。
中医有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道不仅是结束病痛,“捍卫民生”的治人良法,更是治愈顽疾、治人心,以“补偏救弊”的治世良策。
鲁迅为拯救国人,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深受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然而,在日本学生眼中,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鲁迅的好成绩源于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这极大地刺激了鲁迅的自尊。让鲁迅自尊受到更大刺激的是:一次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军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然是一群中国人。这场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最终,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毅然放弃了医学(尽管他在医学上已有所成就),走上了用文字疗愈国人灵魂的道路。
从何其伟到鲁迅,他们的人生历程固然有经世致用、匡扶救世理念的一脉相袭,但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医道”的精神,“洞明医道”也因此成为了历代医家不懈追寻的精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