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2020-04-17谢国强李先明张开松赵道全
谢国强 李先明 张开松 赵道全
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螯虾,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淡水螯虾属,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南京。近20年,克氏原螯虾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我国部分湖泊和江河水系内逐渐发展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一、养殖模式
(一)主养模式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水生动物养殖标准,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池塘面積一般以0.2~0.33 hm2为宜。池埂要有一定坡度,且为避免克氏原螯虾掘穴外逃,池埂宽应在1.5 m以上,并在池埂四周设置0.5 m高且内壁光滑的防逃墙。池塘中间修建一定量的附埂,为克氏原螯虾提供打洞穴的居住场所,附埂两头不与池埂相连,附埂长约池长的4/5,埂宽0.5~0.8 m,埂高出水面5~10 cm。池水深以0.8~1.5 m为宜,最合理水位分配是池塘中间水位深,池埂周围有浅滩。池塘内用竹竿、木棍、竹排搭建8~12个多层简易架子,高出水面10 cm,便于克氏原螯虾隐蔽栖息。放养虾苗7天前泼洒生石灰消毒75~100 kg/667 m2,池塘消毒蓄水后施腐熟发酵过的牛粪300~500 kg/667 m2。
(二)稻田混养模式
稻田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溉方便、抗旱防涝,面积以0.67~1.33 hm2为宜,加固田埂,田埂高0.5 m,田埂宽1~1.5 m,田埂内侧1 m处开挖环形沟,沟宽3~5 m,沟深1~1.5 m。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田间沟宽1~2 m、深0.5~1 m,田间沟和环形沟需要相互连接,便于水体交换流通,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20%。田埂和环形沟两侧的坡度比为3:1。如果稻田面积不足0.67 hm2时,不必开挖环形沟和田间沟,只需开挖单侧沟或两侧沟即可。稻田田埂周围需建设高0.5 m的防逃设施。放苗前需修整田埂,环形沟、田间沟用生石灰消毒。稻田蓄水后施有机肥1000 kg/667 m2,并在环形沟内种植一定量的水生植物,呈点状、小片状均匀分布于稻田的环形沟内,种植面积不宜过大,不能超过水体总面积的1/3。
(三)藕田混养模式
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水源指标达到NY 5051-2001标准,面积以1.33 hm2以上为宜。加固藕田埂,埂高1 m,埂宽2~2.5 m,田埂内侧2 m处开挖环沟,沟宽3~5 m,沟深1~1.5 m;藕田中间开挖“目”字形的虾沟,沟宽2 m,沟深1~1.5 m。虾沟和环沟需要相互连接,把大面积藕田分割为有水体相连的多个小型藕田,便于饵料投喂和成品虾捕捞。藕田埂和环形沟两侧的坡度比为3:1。环形沟内种植浮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藕田埂边种植陆生油草,可增加植物类饵料。藕田埂需要建设克氏原螯虾防逃围挡。
二、虾苗放养
克氏原螯虾苗放养时,应该选择人工培育、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鲜亮、活动能力强、无伤无病、附肢完整的优质虾苗种。克氏原螯虾的主养模式可以一年养殖两批,可以在3—4月和6—7月2次放养虾苗,放养规格为2~4 cm,密度为20000~30000尾/667 m2。稻田混养模式放养季节为4月底和12月,放养规格为2~3 cm,密度为8000~10000尾/667 m2。藕田混养模式放养季节为5月和10月,放养规格为3~4 cm,密度为15000~20000尾/667 m2。放养虾苗应一次性完成投放足够数量,不应多次投放和投放规格不整齐虾苗。
三、科学投喂饵料
在正常投喂克氏原螯虾的饵料时,要遵守定时(固定投喂时间,每天投喂饵料2次,08:00—09:00投喂1次,16:00—18:00投喂1次)、定量(每天投喂饵料为虾质量的3%~5%,虾苗阶段可以投喂到体质量的4%~8%)、定点(搭建固定投料台,虾苗阶段可以搭建8~10个投料台,后期逐步减少到4~6个)、定质(不投变质、腐败的饵料,应投鲜嫩、新鲜、正规不过期的配方虾类专用饲料)的原则完成投喂饵料数量,还要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和摄食特点合理调节饵料投喂时间和数量。
四、合理调节水质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池水透明度应尽量保持在30~40 cm,pH值为7~8,溶解氧3 mg/L以上,每7天加注1次新水,每次15~20 cm,每30天排出1/3池塘底层老水。春季池塘水位保持在1 m左右,泼洒豆浆、芝麻饼等来降低池水透明度,增加池水肥沃度,使水体保持肥、嫩、活、爽,有利于水草、天然生物饵料的繁殖生长和扼制青苔生长蔓延。夏季水位保持1.5 m以上,每15天泼洒生石灰1次,10 kg/667 m2,补充克氏原螯虾生长所需钙质,每30天泼洒常规消毒药1次,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细菌的繁衍传播。秋季每15天泼洒1次底质改良剂,可净化水质、降低氨氮、改善池塘底质环境,大雨、暴雨过后要及时泼洒抗应激中草药,以降低克氏原螯虾因突发因素而引起的埙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