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20-04-17李保全
李保全
方城县是河南省农业大县,辖14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485个农业行政村,农业人口106万人,耕地面积11.27万hm2,主要以生产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为主,小麦面积最大,常年稳定在7.3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5%,主栽品种以泛麦8号、百农4199、郑麦0943、西农979、郑麦7698、众麦2号、兰考198、豫农416、百农207等为主。小麦的一生受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等多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发病率高,发病后传播速度快,小麦减产严重,特别是在暖冬、雨量充沛的年份,发生更严重。因此,笔者将方城县近年来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发病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方城县以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发生较重。小麦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叶鞘和穗部少有发生。病菌夏孢子堆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条状病斑与叶脉平行,但不穿透叶片,严重时茎秆、叶鞘和穗部也会被侵染。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的冬孢子堆呈条状、黑色。小麦叶锈病菌夏孢子堆呈红褐色,近圆形,不规则散生在叶片上。后期产生近圆形、黑色、散生的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小麦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小麦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呈红褐色、椭圆形或狭长形、散生不规则,常穿透叶片,黑色为冬孢子堆。民间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说法。
二、发生情况
2015年,方城县小麦锈病发病晚,流行时间短,危害较轻;2016年小麦锈病发生时间较早,流行时间长,危害前重后轻;2017年小麦锈病呈现发病早、扩展速度快、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是方城县近20年来发病最早、发病中心最多、发生最重的一年;2018年、2019年全县小麦锈病发病较晚,危害时间短,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三、发生规律
(一)传播途径
小麦锈病病原菌属于担子菌,随气流传播,孢子成熟后飞散到高空遇轻微气流,就会远距离传播病原,为病原菌寻找新的寄主。
(二)发生规律
秋季越夏的菌原随气流传播,当温湿度适宜,即可侵染冬小麦麦苗,随着气温的下降,菌原在冬小麦苗上越冬,成为春季冬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菌原。春季小麦返青后,病叶中越冬的菌丝体复苏扩展,但下旬平均温度上升到5 ℃时,遇到雨或雾天,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引致病害流行发生。
四、发生原因
(一)品种因素
由于病菌的变异,新的生理小种的产生,往往引起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造成锈病的发生流行。
(二)气候条件
秋播前降雨偏多、地墒充足、气温偏高,有利于锈病越冬菌源的存活和菌源的冬繁。开春降雨偏多、温度回升,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扩展、蔓延。
(三)防治意识差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民靠天吃饭,对小麦种植缺乏田间管理意识和防治技术,不及时防治条锈病,最后导致条锈病发生扩展而影响生产。
(四)氮肥量过大
大多数农户配方施肥意识差,氮肥、磷肥、钾肥搭配不合理,过度施用氮肥,有利于锈病发生危害。
五、防治方法
(一)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多种生理病害,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在推广抗病品种时,要做好品种的合理搭配和轮换,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二)农业防治
1.适期晚播。播种越早,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越冬菌源量越大,发病就越早、越重。因此,在适播期内,在保墒的前提下,要适当晚播。
2.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力条件和小麦的需肥规律,配制合理的氮肥、磷肥、钾肥用量,同时增施有机肥,补充微量元素,以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防止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隐蔽,通风不良,会加重锈病的危害。因此,合理密植能有效改善麦田小气候,减轻病害的发生。
(三)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 mL,对水200 mL拌种;或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 mL,对水180 mL拌种;或用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对水180 mL拌种。拌种时要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以免藥量过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要遵循“加强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防治策略,严防病点向外扩散。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 g,或30%己唑醇乳油8~12 mL,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20 g,对水50 kg,交替喷雾防治3次,以控制发病中心,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