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和他的六悦博物馆
2020-04-17
在苏州黎里文化创意园内,有一处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内展示着有多达数万件的中国古董家具和工艺珍品。博物馆的名字叫做六悦博物馆。“六悦”的名字源于人有六感: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以及“第六感”直觉。希望到访的观众能真实地触摸和感受传统文化艺术,身心感到愉悦。
这座博物馆是由美籍人士杜维明先生创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60后杜维明作为留学生第一次从美国来到中国,就在那时,他逐渐喜欢上了中国的民间工艺品。在此过程中,他认识了现在六悦博物馆的馆长陈杰,刚好两人都有同好。
杜维明也没有料到在之后30多年的时间里,自己单纯出于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会在民间收集到数量如此庞大的艺术品。和许多收藏家不同,他并不特别专注于某个分类,大到完整的门框、窗牖、坐轿、床榻,小到竹篮、油灯、漆箱、椅子,一应俱全;他也不特别计较年代,明清或是更早的年代,只要是美丽而有趣的物件,他一并纳入。
最初,他把藏品放在家中,很快就空间不足。他是个律师,也经营房地产,早年在上海西郊投资的几套房子,不久也堆满了藏品。近几年他不得不在青浦租借了几个大仓库,把藏品都運到那里堆着,之后可以怎么办又应该怎么办,他并没有细想。
他去过许多村落,那里即将翻修起现代化的新房,或是接通高速公路,祖辈们生活了几百年的老宅子已经破旧不堪,也无法应对现代电线、自来水管道等铺设的需求,村民们渴望尽快拥有崭新的生活,所以对那些看起来过去的、陈旧的、落伍的东西毫不在意。他们并不认为那些积满了灰尘的匾额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觉得庙门口蹲了几百年的石像有什么值得细看的地方。
“的确,这些东西无法正式登堂进入国家级的博物馆,它们属于民间,太过日常,从工艺角度或者艺术价值来说没有那么高的历史代表性。但它们实实在在地勾勒出了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形态,而且只有在这些见怪不怪的物品中,能读到时代丰富的故事,甚至了解到某一个时段不同地区间各种传统的差别。”
他收集到了许多匾额、大幅屏风和“雀替”(三角形的横梁支架),其中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叙述的故事都让人赞叹。“我很好奇它们当年的故事。我知道在中国古代,家里有人结婚生子,或是升官进爵,往往都会用雕刻的方式记录,用图案赋予更多祝福。那些民间工匠没有留下名字,却创造出这样绚烂的艺术。”
黎里古镇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政府希望古镇里可以有一张不同一般的文化名片,机缘巧合下知道了杜维明有数量惊人的收藏,一拍即合,便决定在黎里修建六悦博物馆。
(综合人民网、搜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