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 融合 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2020-04-17文妙虹张多来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借鉴协同思想政治教育

文妙虹 张多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全媒体的发展给思想教育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需借鉴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打造“无边界有共识”协同育人平台。

关键词:借鉴;融合;协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73-03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12th collectiv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that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build the all-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l-media has brough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r the youth,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ild a "borderless and consensu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Keywords: reference;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順应全媒体时代要求

全媒体是新时代的特征之一。全媒体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着青年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全媒体融合发展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法途径、载体等传统范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紧跟全媒体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全媒体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青年已经成为活跃于网络的主力军,网络空间也应该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63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31亿,占手机网民的80.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达到27.9%[1]。全媒体已然成为了青年学习生活的一种环境,已然成为青年获取各类信息最广泛、最重要的渠道。可以说,谁赢得了网络,谁就赢得了青年。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涌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从海量信息中思考,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更加结合生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情味,产生亲近感。习近平提出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媒体融合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线上线下各种影响青年发展的因素有效协同,形成同心圆,形成最大合力。全媒体时代的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青年的需求和偏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与青年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更精准切入点,提升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媒体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下,青年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与传统的信息环境相比,信息获取便捷化,信息呈现多样化。全媒体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带来较大冲击。全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消极文化、黄色文化、腐朽文化等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其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导致是非判断失准、行为选择偏离。而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和共享性在一定程度上式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受到的冲击则更加显著。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信息传播是一对一,主要通过课堂或少数媒体宣传。当今,信息传播是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以往,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课堂、面对面的传授和少数媒体的宣传。今天,受教育者获取信息渠道宽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获取信息上是平等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方式悄然发生变化。

二、推进青年思政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全媒体时代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坚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其目标性质和内容是由国家和社会制度性质不同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政治方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价值取向都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当前世界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对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青年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掌握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2]。

(二)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青年思想政治改革创新必须把握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绝不含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创新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思路,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引领网上网下舆论导向、占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增强广大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三、借鉴融合协同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一)借鉴互联网思维,推进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互联网思维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3]。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社会正步入协同共享、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青年学生生活在这一经济时代,普遍形成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强调跨界思维和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打破以往的时空局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尊重客户体验,注重情感诉求,提供个性化精准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质与互联网的跨界思维有着内在一致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将外界价值理念、认知判断内化为个人思想的过程,是文化、环境、实践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一系统化工程。我们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或行为区分开来。同时,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以青年所思所需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紧紧抓住青年的“困惑点、焦虑点和兴奋点”,通过图文消息、微视频、互动H5等多种形式,释疑解惑,真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这就要求我们汲取互联网跨界思维,加速校内外多方跨界合作,打造育人新平台。

(二)借鉴跨界思维,打造“无边界 有共识”内外协同育人平台

邓小平曾说过:工作中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个人不合格,或是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5]。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须加强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形成“学校、社区、政府”三级联动,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政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者,用网必先管网、治网、净网。通过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大网络内容审查力度,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使得网络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发展、问题诉求当中去,每个人都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参与网络的治理与监督。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党委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打破教育系统内各自为政、相互隔离、相互封闭局面,打破学科之间互不相关的清晰界限,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意义上仍处于“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多方主体各自为政,信息流动不充分,数据掌握不全面,协同性、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打造内外协同育人平台,首先明确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的育人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借鉴互联网跨界思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借鉴互联网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勢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协同发展

青年是“数字化的一代”,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对他们的三观产生深刻影响。仅仅依靠过去传统的灌输性和对话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面对着讯息万变的时代,谁能科学运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谁就能把握信息的主动权。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基础性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缺乏从顶层设计层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规律性研究,从动态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机制性研究,从互联网思维角度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全媒体时代迅速发展要求教育向云端拓展,要求有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理念,结合不同学院办学特点、地区特色、专业特征等建立、选择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借助大数据进行动态把控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同时,有效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时空性和立体化的现代化气息,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四)借鉴分享便捷思维,实现内容与技术融合发展

内容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技术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此长彼长的倍增效应。离开内容谈技术创新,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技术创新谈内容,舆论引导能力就无从谈起。全媒体时代下,谁能掌握信息传播规律,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面对时代变局,谁就能占据信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内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教育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需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首先要求思政工作者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需要依靠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引导人、凝聚人和鼓舞人。但是不讲究方法,故作高深的玄理、曲折复杂的逻辑、枯燥无味的教条,是无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新技术只是信息传播的手段。信息传播的背后是价值导向。全媒体时代下,谁能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面对时代变局,率先洞悉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谁就能占据信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得接地气,要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出精品力作来。善于使用青年话语体系,创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深奥的道理讲清讲透。坚持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通过融合发展,下大功夫进行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创新话语表达体系,与新技术、新渠道优势叠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8年8月[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5日,人民网[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3]黃相怀.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33-3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0.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6-2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借鉴协同思想政治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