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亲近自然活动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0-04-17欧阳绮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实践活动

欧阳绮华

【摘要】德国的韦尔多学派认为,小学生能够接受到的最良好的教育来源于大自然之中,在其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会将学生有引导性地带入大自然中,其认为大自然轻松的氛围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大自然中学生无需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书本上,在脱离了规定的活动范围后,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地享受大自然中存在的乐趣。除此之外,韦尔多派还认为教师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想要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探索的好奇心。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其意识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行为应该是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本文主要以对大自然的亲近为契机,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亲近自然;随机生成;探究能力;实践活动

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引导小学生们探索世界较为有效的途径,其能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当春天到来时,其能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花、草、树木的萌芽和生长;当夏天到来时,其能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各类生物欣欣向荣的状态;当秋天到来时,其能够感受到硕果累累的自然状态;当冬天到来时,其能够感受白雪皑皑的风景。在大自然中,小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景,还能够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真实的世界。

一、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人其实就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刚刚降落到真实的世界中的一瞬间起,其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最开始的时候,其会通过使用自己的四肢和五官来感受这个全新的外界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会通过思考来探索这个世界。当外界环境中的某些问题或现象无法通过感知和思考获得答案时,就会在其脑海中造成困扰,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过程中就产生了所谓的探索能力。现阶段考察学生知识的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导致了学生们过度专注于书本中的知识而缺少对探索能力的培養因此现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教学中需要加大对学生们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其必要性:

(一)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提高其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正是由于无法全面掌握某个现象的产生原理,因此会将脑海中的疑惑通过疑问的形式向外界展示,该种形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的水平,还有利于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二)能够培养孩子猜测和假设的能力

在小学生们针对某个现象在脑海中产生困扰时,要为其营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氛围,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其先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小学生们对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这个问题,需要先让孩子提出一个假设再对此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三)能够培养孩子独自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们独立探索问题根源的能力,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认知并了解这个问题和实际性、有效性的解决方法或内容,在此后遇到相似问题具备举一反三的思想,并且为在日后学习生涯中面临困扰时可以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亲近自然活动为媒介,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固定的桌椅、刻板的书本知识,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营造最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世界,感受生命。”在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会经常对学生家长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是与其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之相应但使用频率较低的一句话是“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在大自然中孩子能够感受到最轻松的学习环境,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感受,去学习,去探索,在大自然中他们能够释放出自己内心的一切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更好的体验并认知到自然带来的“疑问”,以此刺激孩子的探究欲。

三、引导小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发展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两类及两类以上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有效地对两类及两类以上的事物进行区分,在比较中寻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确保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该种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别。除此之外,在对其进行比较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形成一种区别性的认知体系。

(二)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就一类特定的事物或现象存在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其内在本质,促使其能够对该种事物或现象产生探索的心理,帮助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孩子们不断探究新鲜事物和不断挖掘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

(三)持续观察法

持续观察法是指通过培养孩子们对某一特定现象的好奇心来达到帮助其不断对此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目的。持续观察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孩子们对事物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某一次野外活动中,有一位同学十分关注毛毛虫,这时老师应该主动地引导该位同学去关注毛毛虫的活动方式,引导其去观察毛毛虫进食的过程、出生的过程以及毛毛虫是通过何种方式转变为美丽的蝴蝶的。从毛毛虫到蝴蝶,二者之间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时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去对此进行观察继而得出结论,培养小学生的耐心细心等品质,以此实现科学探索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性发展。

(四)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景法是指通过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具体的情景来激发出其内心的好奇心。由于小学生们的年纪大多处于6-12岁,因此其正处于整个生命中最具有想象力,最能够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的阶段,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其创造适合他们的情景来帮助其在大自然中探究各种各样的问题,继而达到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抓住教育契机,随机生成课程

在科学课堂中,需要把课程看作教材;把课程看作学习活动;把课程看作学习经验。课程的精神内核是决定具体的上课方式和上课内容的关键。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兼顾“学科、学生、社会”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其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制定教学任务时以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基础,在推进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为其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其顺利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和合适的实践方法。

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学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活动,为小学生们创造一个能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环境。例如,位于农村区域的小学可以在周围的草原、小溪以及树林中开展探索自然的教學活动,针对不同的活动地点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随机生成课本,教会并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方法,以此在感受大自然环境的良好氛围同时,掌握和完成所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五、结论

保护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一个小学老师的目标。小学生作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的人群,在国家和社会日后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该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知识的青年人来不断推进时代的发展。小学是孩子们的对社会生活、世界认知等全面性认识的启蒙阶段,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造成了数量较多的孩子缺少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状况,因此,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基础的小学教育开始,让小学生们在自然中感受世界,寻找恰当的观察形式,不断提高其自身对科学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增添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王芳.美国高瞻课程中教师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策略及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2]杨静.回归自然 回归生活[J].小学生教育,2013(Z1).

[3]教育部.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4](美) 甘第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朱金玲.小学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研究[D].河北大学,2015.

[6]杨刚.美国科学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范例探析[D].西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实践活动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