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油画创作中的物象选择
2020-04-17祝林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当代静物油画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当代静物油画从小处着眼,隐喻宏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喻向性和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写实油画静物名家的风格及作品分析来浅谈物象的选择对于中国当代写实静物油画的重要性。
关键词:静物;当代;写实油画;物象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51-02
一、引言
在西方绘画史中,静物画经历了近七百年的发展历程,才逐渐从其他绘画题材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绘画题材。最初的静物只是出现在宗教、神话等题材的绘画中,起到陪衬或道具的作用,逐渐地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引起画家的注意,把它提高到主体地位,成为油画等多种绘画形式的题材。自从油画传入中国以来,油画这门古老的西方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静物画已成为我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的写实静物油画,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冷军、李士进、刘影钊、王羽天等当代著名画家。本文我将对中国当代静物油画领域的几位代表画家的部分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一下物象的选择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冷军静物油画作品中的物象选择
说到中国当代写实静物油画,不得不提到一位中国当代超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冷军。之所以称他为中国超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依据就在于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极端写实的画面效果。静物是冷军创作内容选用最多的题材。冷军在选择静物画题材时也是独具匠心的,他的静物题材很多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手工制作,如各种家具、金属器皿、破旧的机器、亚麻布、塑料袋、水泥块、老虎钳、电焊枪等等,只要是他认为适合入画的都可以为其所用。正是因为他别出心裁的选材,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风格才如此的特立独行,个性鲜明,与传统的静物画有很大差异。从他上世纪90年代的部分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如1994年作《世纪风景》系列、1997年作《不可思议》、1998年作《襁褓》、1999年作《五角星》等。冷军在选择创作中的物象时并不是随意的,他曾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表达自己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虽然不是借物抒情但创作中也免不了要巧妙地借助它物隐喻自己的观点看法。”由此可见,他在选择创作中的物象时,都是经过一番匠心独具的思考的。纵观他整体的创作路线图,也的确是这样的。虽然他把语言当做艺术的第一性,但他也不忽略某种隐喻的观念陈述。他的这种隐喻的观念在一个具体的时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指向。例如他的《世纪风景之三》(如图1所示)的创作意图很明显,通过描述一系列的现代社会的负产品的组合,表达对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无声的指斥。而《五角星》(如图2所示)系列所阐述的观念是:五角星本身代表了某种价值的指向,而锈蚀、残破、腐败、累累修补的五角星则是对这个价值指向的否定,既是批判亦兼否定之否定的美好升华预期。
冷军曾如此描述他的创作过程:“我是按照对象的生成过程“造”出来的。其实很多时候我是不自觉地着迷于实物本身的纹理细节,包括不经意造成的残缺和痕迹……造化的是自然的生命,心源是自我心源的展示。”①这既是在描述他自己的创作过程,也描述了部分创作动机。至于深层的创作动机,既有意识的,也有潜意识的,意识的一面艺术家可以用逻辑归纳,潜意识的一面可能艺术家本人也无从察觉了。冷军在创作中,采用的是一种机械式的绘画方式,使用非常轻薄的颜色,长时间地多次重复着由某个局部推移至整个画面的程序,极其细致的刻画,不断地调整重复每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里,他逐渐消除了诸如笔触之类的绘画痕迹,让整个画面融为一体,其所再现出的精度,甚至提炼并超越了绘画对象本身的视觉魅力。正是因为这种直接和自然的交流,所以冷军的作品里有一种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所不具有的灵光与生命。
三、李士进静物油画作品中的物象选择
谈到李士进的静物油画,总是容易让人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一个及其常见的物象——陶罐。陶罐这一物象在李士进的静物画中反复出现过很多次(如图3所示),也许对于观者来说并不是很清楚陶罐这一物象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何这一物象会在李士进的绘画中反复多次的出现呢?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画家本人会如何人回答。李士进在《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静物》一书中谈到自己的绘画与陶罐的关系,如是说:“当我接触到陶器时,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我觉得它与我很亲切,与我性格的某些内在东西相吻合,使我感觉能与它交流。它朴实、厚重、富有历史感。我在描绘陶罐时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谈天,没有任何障碍。有朋友也曾善意的提醒我,凭你的技术,为什么不把内容改变一下,如画青花瓷、文房四宝等等。我也曾经试图去画,但始终没能实现,我对这些没有感觉,画的过程会很难受,有人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对我来说,选择对象很重要,这与我的性格有关。”②从画家本人的这段叙述不难看出,他在创作静物画时,非常注重自身对于所描绘对象的感受。一个陶罐、一支萨克斯、一件牛仔衣、抑或是一堆旧书,任何物件本身并不会言说,只是被画家智慧地将其非自然主义地在作品中合情合理地安排组合,便有了言说的灵性。在这里,每一件具体物都成为画家借用的一种文化符号。能将具体物在画面中呈现出符号化特征,正是具象绘画中的抽象性精神的一种表现手段,也是具象作品境界的高级阶段。
因此,我们在李士进作品中看到的不再是一般性静物画中的唯物体陈设,而每一件僵死的或陶罐或乐器或牛仔、古书都异化成为一个故事的缩影,或一段历史的片段,或某种象征。这正像一件有价值的陶片深埋于地下,被考古学家发现、挖掘之后放进博物馆的展柜里,并打上一束神秘的灯光,这时,便有了无数双眼睛对其欣赏、阅读。李士进所选择的静物正是深埋在生活厚土中的那块“陶片”。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到底与画家本人的家世或朋友之间有没有联系,也许压根就是画家杜撰营造的一段理想史。但是我们可以在尘封多年的乐器、古书、皮箱等物件中,不仅看到隐蔽在静物背后的主人涉世阅历与为理想而奔波的艰辛印证,同时也感悟到作者精神深处的怀旧情结;在那些或漂浮或被包裹的古陶器皿中,不仅看到远古文明与祖先生活的幻影,同时也感悟到作者对远古文明的感怀与追忆;不仅在那些或折叠床或酒具或水果的陈设中,看到都市居民的生活片段情景,同时也察觉到作者对待生活的平常心境。这些都是画家与那些物件的一场精彩的演奏,一场投缘的合作。这种合作,使得静物画有了活生生的叙述性,正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四、结语
经过对以上两位画家的静物油画作品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却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想要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除了要尊重客观现实,还需要遵从自我的主观精神,从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发现能够表达自我精神和情感的物象,再通过绘画语言和技法的运用使这些物象转化成绘画作品,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真正做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注释:
①限制.自由冷軍油画作品[M].长沙: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②李士进.创作杂谈.《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静物》[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祝林通(1990-).男,江西贵溪人,助教(外聘教师),教育硕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