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综述

2020-04-17张彤彤曹晓东

对外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黑龙江俄罗斯

张彤彤 曹晓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对俄罗斯沿边开放大省。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也迸发出喜人的闪光点,为我国对外开发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苏联解体前的恢复起步阶段,黑龙江省与苏联边贸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停滞状态,开始复苏并走向发展;二是1992—2001年的调整发展阶段;三是2002—2010年的快速发展升级阶段;第四阶段,战略升级阶段,黑龙江省对俄能源合作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五阶段,新时代发展阶段。

[关键词]对外贸易;黑龙江;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 F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1-0058-05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province open to Russia  along the border. Heilongjiang Province's trade with Russia has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it also sparked a pleasant flash.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I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vince.Heilongjiang's trade with Russia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First,befor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border trade betwee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Soviet Union ended more than 20 years of stagnation and began to recover and develop.Second, the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1992 to 2001. The third is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from 2002 to 2010. In the fourth stage, the strategic upgrading stage, the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Russia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 The fifth stage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Foreign trade; Heilongjiang; Russia

40年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8—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恢复起步阶段,黑龙江省与苏联边贸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停滞状态,开始复苏并走向发展;二是1992—2001年的调整发展阶段,俄罗斯解除了苏联时期将其作为国家国防重地的封闭状态,双方通过加快边境口岸建设,增进了黑龙江省与苏联的经贸联系,边境贸易的兴盛也拉动了黑龙江省地区经济的发展,中俄两国政策适时调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步入了规范发展。三是2002—2010年的快速发展升级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国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依托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和黑龙江省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对俄经贸合作政策措施,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度过了上一阶段磨合期和过渡期后,驶入了贸易快车道。第四阶段,战略升级阶段,黑龙江省对俄能源合作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口规模大幅上升,尤其中俄输油管道开通后,原油进口成为黑龙江省进口贸易一大亮点。第五阶段,新时代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如今对俄经贸为重点起势落子,全力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黑龙江省的定位。

一、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1年)

20世纪70年代末,黑龙江省与苏联的贸易没有中断,处于维持状态,黑龙江省对苏联出口贸易由记账贸易转为调拨供货,由有出口经营权的口岸对外出口,黑龙江省仅是调拨供货关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苏两国间的关系逐步缓和,黑龙江省与苏联贸易额有所回升,对苏联远东地区的边境贸易得以恢复,并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1981年,黑龙江省获得自营出口权,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并由中苏两国对外贸易部换文,黑龙江省恢复了于1967年中断的与苏联远东地区的地方边境贸易,双方的贸易方式为简单的易货贸易,至1985年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1亿美元。1978—1985年对苏联贸易以出口为主,出口总额为2.88亿美元。

1986年,黑龙江省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加快了对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开放。1988年,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省对苏联贸易的8条政策。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开展对苏边境经济贸易工作的24条具体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苏联边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黑龙江省对苏联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的批复》(国函〔1988〕1号文件),初步明确了对苏联经贸的一些支持政策,黑龙江省对苏联贸易迎来一个小高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其政局发生突变,但并未因此影响黑龙江省与其双边的经济联系。相反,黑龙江省与其经贸以更快的速度、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发展。1991年,对俄经贸实现了大步跨越,完成年计划的177.3%,比1990年增长47.8%,占全省外贸总额的42.01%。1991年末,俄罗斯开始了“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导致俄罗斯社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上商品严重匮乏,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这一阶段基本保持顺差。

中苏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具有互补性,双方本着“平等互惠、互通有无”的原则进行交易。黑龙江省向苏联边境地区出口粮食、肉类、蔬菜、纺织品、服装和日用品,以生活消费为主;从苏联远东地区进口木材、钢铁、车辆、机械、电力、水泥、玻璃、化肥、纯碱和水产品等。均为双方的短缺商品和物资。中苏双边贸易,增强了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根据客观条件中苏联双方的贸易方式是从易货贸易开始起步的。1987年,黑河与苏联的阿穆尔州做成了第一笔易货贸易,黑河边境经济贸易公司用西瓜同苏联对应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贸易伙伴手中换回化肥。

1988年后边境贸易获得突破性进展,易货贸易满足了当时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年6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黑河市、绥芬河市、同江市3个“通贸兴边”试验区。1989年开放漠河、虎林、密山、饶河、萝北、嘉荫6个对苏边贸口岸,逊克、东宁口岸又对外开放。黑龙江省自1991年开通边民互市贸易,尽管正规的边民互市贸易未获苏联政府批准,但中方通过采用变通形式予以开通,也收到一定效果。1991年1月黑龍江省政府发布了黑政发〔1991〕3号文件《黑龙江省中苏边民互市贸易暂行管理办法》。1991年3月2日,绥芬河利用“元宵节洽谈会”之机,试开了中苏友好商场;同年3月6日,黑河市大黑河岛中苏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以旅游贸易方式开通,至10月31日市场关闭,其间开业105天,中苏边民十分踊跃。

二、调整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黑龙江省对苏贸易正式转为对俄贸易,至2011年经历了快速上升、走低、缓慢恢复的过程,为调整发展阶段,也是规范发展期,基本保持逆差。从1992年底开始,俄政府开征进口税并不断调高进出口税率,1992年对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重首次超过50%,达60.35%。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贸易的上升势态一直持续至1993年,全省对俄贸易额完成了18.93亿美元,迎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的第一个小高峰,1993年,俄罗斯开始实行外贸进出口商品限额和许可证制度,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一系列措施的影响明显,造成了1994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大幅下滑,对俄贸易完成8亿美元,同比下降57.71%,此后的五年间一直低于10亿美元,处于低位徘徊状态。1996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发〔1996〕第2号《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件以国际惯例为依托,将中国边境贸易划分为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1999年底,俄罗斯政局的平稳交接,为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及中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依托,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找到了更多的利益契合点。2000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完成13.7亿美元,同比增长50.05%,2001年为18.80亿美元,增速也超过30%。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呈U型走势,由60%左右降为30%再升至50%以上水平。

1992年12月,国家改革出口管理体制,大部分商品放开经营。1992—2001年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服装、鞋类、纺织品、食糖、鲜干水果及坚果、粮食、肉及杂碎、玉米、猪肉罐头、塑料制品等轻工产品,且一直呈增长趋势,占出口总额的75.67%。1992—2001年自俄主要进口肥料、纸浆、钢材、木材、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未切成形的纸及纸板、废金属、肥料、建筑及采矿用机械、合成橡胶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贸易额增幅显著,占进口总额的58.2%。

贸易方式由最初单一的易货贸易,逐步发展到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其他贸易为补充以及加工贸易逐渐兴起的格局。1993年是对俄易货贸易量最大的一年,进出口额达18亿美元,占当年对俄贸易总额的95.06%。从1994年,易货贸易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原苏东国家贸易进入转折期,从国内看,制约黑龙江省易货贸易发展有资金短缺、国内需求不旺、商品积压等问题。对俄易货贸易主要集中在1993—1997年,并且总体呈逐年减少的态势。因受到交易规模、交易成本以及相互拖欠供货的限制,易货贸易只能是特定时期特有的贸易方式,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易货贸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98年易货贸易同比下降94.26%,为238万美元,1999年降为不足100万美元。

1992—2001年黑龙江省对俄易货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30.15%,边境小额贸易占46.49%,一般贸易占14.12%,其他贸易占8.08%,加工贸易占0.67%。1992—2001年黑龙江省对俄易货贸易占出口总额的29.3%,边境小额贸易占31.02%,一般贸易占19.28%,其他贸易19.79%,加工贸易0.34%,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0.22%。 1992—2001年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占进口总额的56.44%,易货贸易占30.69%,一般贸易占10.8%,加工贸易0.88%,其他贸易0.55%,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27%,外资作为投资进口设备0.23%。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0年)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和黑龙江省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对俄经贸合作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俄经贸步入快车道,对俄贸易持续发展,惠及全省人民,也惠及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人民。俄罗斯政坛稳步过渡,黑龙江省经济迎来高速发展期,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贸易具备了有史以来最有利的发展环境,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的不稳定状态,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两国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发〔2003〕11号《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依托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2005年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重大战略部署后,全省对俄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2005、2006两年全省对俄贸易额实现123.63亿美元,相当于高速发展的“十五”期间对俄贸易总额的75%。2007年全省对俄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完成107.28亿美元,增长60.43%,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62.01%,占全国对俄贸易的22.3%,提前完成了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目标。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涨幅偏小,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呈下滑趋势,其余年份均稳步快速增长,占全省贸易比重在50%以上水平,年均增速达26.57%。这一阶段基本保持顺差。

2002—2010年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服装、鞋类、纺织品、箱包、家具及其零件、鲜干水果及坚果、塑料制品、汽车、灯具、照明装置、电子计算器,且一直呈增长趋势,占出口总额的78.11%。

这一阶段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既弥补了国内基本建设物质紧缺问题,又调剂了国内市场需求,为保障“天保工程”、节能降耗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2002—2010年自俄主要进口木材(原木+锯材)、肥料、纸浆、原油、钢材、初级形状的塑料、未切成形的纸及纸板、废金属、合成橡胶(包括乳胶)、成品油、己内先胺、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贸易额增幅显著,占进口总额的84.91%。

2002—2010年,边境小额贸易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边境小额贸易占60.36%,一般贸易占27.48%,其他贸易占10.98%,加工贸易占1.01%。2002—2010年,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占出口总额的54.63%,一般贸易占28.41%,其他贸易16.78%,加工贸易0.16%,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0.01%。2002—2010年,在黑龙江省自俄进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占进口总额的71.19%,一般贸易占25.74%,加工贸易2.61%,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4%,租赁贸易占0.05%,其他贸易占0.01%。

四、战略升级阶段(2011—2016年)

经过多年对俄贸易实践的探索,黑龙江省不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对俄经贸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务院发布国发〔2015〕72号《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有序发展边境贸易,完善边贸政策,支持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棉花、果蔬、橡胶等加工贸易发展,对以边贸方式进口、符合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资源类商品给予进口贴息支持。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发挥地缘优势,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根据国家政策,2015年“绥易通跨境电商平台”上线,2016年,哈尔滨—德国汉堡的首趟哈欧班列开通,哈俄国际货运班列开通,中俄互市贸易区正式开通,中俄首座跨黑龙江公路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正式开工。

历史经验表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中俄原油管道2010年11月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大庆末站,按照双方协定,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2012年8月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正式生效,俄罗斯迎来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的新起点,对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黑龙江省积极抢前抓早,适应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新现实,及时调整对俄经贸合作的内容、结构和方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搭建新的互认互利桥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一阶段,黑龙江省自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一大亮点。同时,在俄获得森林采伐权超千万公顷,还进口成品油、木材、钢材铁矿砂及精矿、煤炭等能源资源类战略物资,不仅满足了全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为缓解国家能源资源紧缺矛盾,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俄远东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扩大自俄能源资源类战略物资和关键技术进口,扩大外贸规模,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这一阶段,对俄贸易总额1058.1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55.21%,进口763.42亿美元,出口294.69亿美元,进口额占对俄贸易比重为72.15%,出口占27.85%,这一阶段保持逆差。

2011—2016年,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服装、鞋类、纺织品、箱包、灯具及照明装置、鲜干水果及坚果、汽车、钢材、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电子计算器,占出口总额的71.39%。2011—2016年,自俄主要进口原油、木材(原木+锯材)、肥料、粮食、纸浆、大豆、成品油、合成橡胶(包括乳胶)、未切成形的纸及纸板、初级形状的塑料废金属、酒类,占进口总额的84.04%。

2011—2016年,一般贸易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占贸易总额的58.95%。其次是边境小额贸易,占33.6%,其他贸易占5.58%,加工贸易占1.5%(其中来料加工占1.29%、进料加工占0.21%),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21%,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16%。2011—2016年,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占主导地位,占出口总额的62.86%,其他贸易19.35%,一般贸易占16.88%,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48%,加工贸易0.37%,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04%,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占0.01%。2011—2016年,在黑龙江省自俄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占进口总额的75.18%;边境小额贸易占22.31%,加工贸易1.94%(其中來料加工占1.78%、进料加工0.16%),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28%,其他贸易占0.26%,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04%。

五、新时代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响亮地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2017年黑龙江省也进入对俄贸易发展的新时代。如今黑龙江省正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绝佳地。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对俄经贸为重点起势落子,全力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黑龙江的定位。作为东北亚连接欧亚重要枢纽的黑龙江,将书写出经贸合作的新篇章。2017年,全省对俄贸易扭转下滑局面,全年对俄贸易实现109.94亿美元,同比增长19.57%,进口93.84亿美元,高于全国对俄贸易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8%,出口16.10亿美元。

2017年“哈尔滨—明斯克”班列正式开通。2017年11月12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941.8公里管道全线贯通,中国从东北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将由现在的每年15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石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巩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

2017年,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鞋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粮食、箱包及类似容器、钢材、塑料制品、汽车(包括整套散件)、汽车零件,占出口总额的55.26%。

2017年,自俄主要进口原油、木材(原木+锯材)、粮食、大豆、肥料、纸浆、合成橡胶(包括乳胶)、未切成形的纸及纸板、成品油、酒类、鲜干水果及坚果,占进口总额的92.7%。

2017年,新型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出现。2017年一般贸易仍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占贸易总额的66.91%。其次是边境小额贸易,占28.26%,其他贸易占2.4%,加工贸易占1.99%(其中来料加工占1.7%、进料加工占0.29%),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38%,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06%、跨境电商占0.05%。2017年,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占主导地位,占出口总额的72.04%,一般贸易占17.66%,其他贸易10.08%,跨境电商占0.34%,加工贸易0.13%(其中来料加工占0.01%、进料加工占0.12%),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05%,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03%,租赁贸易占0.01%。2017年,在黑龙江省自俄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占进口总额的75.35%;边境小额贸易占20.75%,加工贸易2.31%(其中来料加工占1.99%、进料加工0.32%),其他贸易占1.09%,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占0.43%,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占0.06%。

[注]在对苏联与俄罗斯内容进行整体描述均记为对俄罗斯或对俄。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7—2004)[M].黑龙江省出版社.

[2]黑龙江商务年鉴编辑部.黑龙江商务年鉴(2005—2015)[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张彤彤,谷春晓.黑龙江省外贸面临的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新机遇與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8(4).

[4]金冲及.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历史巨变从何而来[J].新湘评论,2018(10).

[5]陈志刚.新中国70年现代化发展新路的探索和总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

[6]陈理.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J].党的文献,2019(6).

[7]金冲及.历史巨变从何而来[N].人民日报,2018-07-04.

(责任编辑:顾晓滨)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黑龙江俄罗斯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