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反抗
2020-04-17刘嫱
刘嫱
摘 要:韩国电影自新世纪以来一直呈现井喷之势,在好莱坞占据全球70%电影市场的环境下,韩国仍成为除美国之外本国电影占有率最高的国家。韩国电影像一颗被日益打磨的钻石,绽放了夺目的光彩。其中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影片以破竹之势发展,这类电影在社会灰色地带探索,以描绘在生存线边缘的人物为主,肆意表现人性的丑恶,直抵人性的深渊,用真实的疼痛表达现实的关怀。
关键词:民主;反抗;社会批判性;电影;韩国
一、起源与认同: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成因及概况
(一)成因
韩国电影的發展与其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94年,韩国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废除了维系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1998年,建立西方等级分类制度;1999年,诞生电影的本土保护机制。制度的完善和对本土文化的包容,使韩国电影界有了更加开放的风气,所选题材由窄变宽,不再拘泥于商业和娱乐,而是将更多关注转向政治、暴力与犯罪等社会敏感话题;探讨的意义也由表及里,由感情的风花雪月到制度的深层思考。
韩国电影市场有着极其规范的运作模式,设有专门的电影资金咨询机构。政策、资金、策略的到位让韩国电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类型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其电影现实主义思想明确,直接反映社会和百姓的生活。虽然有饱受侵略的历史,现代民主进程来之不易,但韩国社会仍存在着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因此,韩国电影人的意识中存活着一种呈现现实的社会使命感。韩国电影艺术家罗云奎就曾提出“民族电影”的概念,鼓励韩国电影人创作反映民族现实状况的影片。
(二)概况
就电影创作而言,民众的真实生活越来越受韩国中低成本电影创作者们的关注。他们以超群的胆识和开放的思想,展现了国家的历史创伤、政治迫害,民众的现实困境、司法不公等严肃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对韩国历史、社会持积极地反思态度,满怀勇气与信念,以艺术的名义向国家提起了审判,向自我提出了审视,不厌其烦地高呼民主与正义。
二、反抗与救赎: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创作特点
(一)题材
政治事件是韩国独立电影的主要题材之一。21世纪以来,韩国导演拍摄了许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涉及韩朝关系、韩美关系等政治题材电影。与此同时,一些提出司法公正等反映民主政治诉求的电影也被搬上了荧幕。代表作有: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担任律师时负责的“釜林事件”为原型的《辩护人》;以韩国民主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金根泰的生平故事改编的《南营洞1985》;以2007年“弓弩杀人事件”为题材的《断箭》等。
韩国犯罪类题材可谓概念广阔,影片类型十分庞杂。与最初大量参照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商业模式不同,21世纪后的韩国电影开始采用本土策略,将关注点聚焦在社会事件与民族情绪上,犯罪电影也逐渐具备时代思考意识和民族文化语境。如以真实案件改编为主的现实主义题材犯罪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青蛙少年失踪事件》,以刻画边缘人物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梨泰院杀人事件》等。韩国犯罪类型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慢慢发声——儿童性侵案件类,《熔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影片对儿童性侵事件触目惊心地描绘,对势力庞大的施暴者、麻不不仁的旁人和败絮其中的体制突出刻画,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社会的浮沉和人性的缺失,压抑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咋舌不已。这类影片的代表作还有《素媛》《七号房的礼物》《妈妈别哭》《韩公主》等。
除了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政治、犯罪类电影之外,由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的《亲切的金子》《恐怖直播》《釜山行》等剧情、惊悚类影片皆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质。
(二)形式
1.用细节创造质感
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大多强调对真实事件的还原,通过真实细节创造生活质感,从而提高影片可信度,增加信息量。
李俊益执导的《素媛》在人物细节刻画方面尤其优秀。影片冲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素媛被性侵后,需要出庭才有可能将罪犯绳之以法,但这无疑是对素媛二次伤害,出庭与否是影片第一个冲突;性侵事件发生后,素媛幼小脆弱的心灵,渐渐封闭,拒绝外界的一切独选择,独自舔舐伤痛,她筑起的心墙是影片第二个冲突。这些平实的镜头将故事娓娓道来,因为细节,所以真实。
根据“男童李炯浩绑架案”改编的《那家伙的声音》也充斥着现实的肃杀。在真实案件中,绑匪电话恐吓威胁其父母共44天,勒索2亿韩元后销声匿迹,但早在被绑架的第二天孩子就已被残忍杀害。电话录音是这起犯罪案件的唯一线索,影片中的台词均是绑匪的原话,出色的声音表演与电话声效的处理为观众还原了一场冷静、残酷的绑架案件。此外,导演还在片尾加入原型人物的生活照以及绑架电话的通话原音,强烈真实感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2.暴力美学与边缘化人物刻画
批判性的韩国电影钟爱营造冷峻压抑的氛围,让人看了之后心情郁结,难以自拔。通过对血腥、暴力画面的直接呈现,深入挖掘生与死、罚与恨等极端情境中人性的沉沦。
现实社会的矛盾危机大多出现在一些社会非主流圈层中的边缘化人物身上。不管是《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逆来顺受的小岛妇女,还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障愚钝的父亲,亦或是《恐怖直播》中遭遇不公的工人之子,他们都是残喘在现代社会里的濒危人群。韩国批判性电影不遗余力地将这些边缘化人物的生活苦痛搬上了荧幕。
3.颇具风格的视听语言
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或强调事件真实性,韩国批判性电影常使用手持摄影风格,营造一种“伪纪录片”色彩。《恐怖直播》中导演按照时间顺序使用多机位手持拍摄,急速切换的镜头让故事情节紧凑流畅、引人入胜。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主人公面部特写越轴镜头,突显其内心情感的转变。除了视觉上的冲击,该片在声音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作为片中唯一场景,录音室内充斥着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真实声音、电话线接通的声音、电视机报道的声音、电波音效以及尖锐刺耳的耳鸣和短暂空白,这些音效制造出耳麦爆炸之前的惊悚之感,让主人公情绪感染力和动作张力最大限度地宣泄。
(三)叙事
1.催泪与温情相结合
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会在不经意间埋下催泪的伏笔。《妈妈别哭》中女孩临终前给母亲留下的蛋糕,《釜山行》中列车上用身躯抵挡丧尸的大叔,《素媛》中慈爱的父亲,催泪与温情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压抑、绝望中寻求了片刻的希望。
2.戏剧性的冲突惯例
韩国电影创作者善于将其對现实社会的反思转换为具体的戏剧冲突,惯有的设定类型有:犯罪分子狡诈阴险,政府与警方对真相刻意隐瞒,富有正义感的平民迎难而上,希望揭露事件的真相,得到正义的判决。然而谎言与磨难接踵而至,证据与事实也总能被掩盖,受害人及家属的痛苦与社会各方反映作为情绪的落脚点穿插其中,正义的审判像水中月亮一般难易触及。
韩国电影大多将社会管理者或执法者设置为审判的对象,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审视了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管理者们。管理者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令人愤怒又失望,他们往往冷漠傲慢、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变本加厉成为加重受害人苦难的帮凶。《妈妈别哭》中的警察对受害者及其母亲持冷漠态度,发现受害者是女儿的朋友才开始有所同情,但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不仅没有在主人公艰困时刻伸出援手,还在最后的打斗中射杀了悲痛欲绝的母亲。
3.正不压邪的悲剧式结局
与经典好莱坞“英雄之旅”叙事套路不同的是,“正不压邪”是大多韩国批判性电影的最终结局。也难怪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拯救全世界是好莱坞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么一个人报复全世界则越来越成为韩国电影的现实趋向。”
经典好莱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策略在韩国批判性影片中频频失效,绝大多数社会批判性电影以“不结案”和“未解决”作为影片结局策略。如取材于“釜林事件”的《辩护人》,正义的律师没能阻止冤案的发生;取材于“华城连环杀人案”的《杀人回忆》,警方未将真凶捉拿归案;取材于真实儿童性侵案件的《熔炉》与《素媛》,犯人由于证据不足而减刑或释放。即便个别影片的结局解决了问题,也无法释怀主人公内心的伤痛。
三、关怀与反思: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意义
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电影关怀现实,用压抑的冲击来警醒民众,引发其内心深处的思考,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上述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向韩国的司法制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为弱势群体发声,渐渐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基本伦理尺度,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熔炉》的公映放大了争议,舆论的抨击敦促着司法机构将旧案重审,并出台了专门对付性侵儿童的“熔炉法案”;《素媛》也一度引起民众的哗然,民众不断地集会游行致使韩国总统出面道歉,并修正了强奸幼女的相关法律,还首次通过了针对性犯罪的化学阉割法案。
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还开创了以冲突叙事模式为主线的韩国电影新类型。用事实与行动向世界证明了类型发展存在的基本动力就是不断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沟通,并且不断通过叙事文本的建构来描述、检验现实社会的文化冲突,这恰恰是批判性电影的积极影响,也是值得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学习和借鉴的类型发展范本。
(二)消极影响
部分影片对政府批斗大于对剧情的把控,为了凸显人性而设计了大量抹黑政府的情节,完全是为了黑而黑。加上部分电影作品套路作祟,有着太多社会批判题材电影固有的叙事模式,煽情过猛,反而有一种食之无味的钝感。
参考文献:
[1]张会军,黄欣.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赵博雅.基于文化视域下的韩国犯罪电影及其现实表达[J].当代电影,2017(6).
[3]金宝镜.韩国法庭片的特征及社会意义——以电影《熔炉》《断箭》《辩护人》为例[J].当代电影,2015(10).
[4]李春.韩国近年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与启示[J].当代电影,2015(5).
[5]张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3).
[6]马翔宇.孤岛上的复仇与救赎——论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女性形象的塑造[J].电影评介,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