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0-04-17陈晓彦
摘 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通过欣赏、绘画、手工、美术实践等环节,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审美教育;品德教育;互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除了思想品德课程之外,品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探讨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政策法规的支持到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家的研究探讨以及美术课程本身的教学环节中体现二者相得益彰的教育关系。
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重点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早在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作用,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学校应采取系统性措施,改變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教学现状,弥补学校美育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提出了重要要求:要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为原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切实增强学生美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并就学校美育提出了总体目标和任务。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教育思想,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美育的最高境界。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以陶冶情操为目的,以美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活动。在此思想指导下,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替代宗教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美育这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途径实现陶冶人们心灵的目的,以达到提高民众素质的目标。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以美育承载和渗透德育,正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前苏联著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实现智育、德育、体育、审美教育全面教育为基础,只有实现多种教育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统一、完整的教育过程。”综合古今、国内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德育与美育存在统一的内在关系,美育不仅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德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使命。如何实现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共鸣”,是值得小学美术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指导,理清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渗透路径,以此实现美育于德育的协调发展。
一、 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欣赏课中生根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有绘画、手工、泥塑、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逐步达到放眼世界,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至于不同国家在审美上的差异性,同一性。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欣赏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美好来达到对少年儿童心灵的陶冶,让他们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小学高年级逐步过渡到艺术作品的欣赏。如在欣赏中国传统美术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通过欣赏中外建筑、环境艺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循序渐进的审美欣赏中扎下深深的根,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容纳更加广阔的世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生活的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在大美山川中接受美的教育。从和谐人际关系中感受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小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同学。美术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欣赏课程,及时引导少年儿童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得到陶冶,潜移默化,使他们的身心、道德情操健康发展。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精美的文辞感染同学,鼓励他们注意积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中国画的教学,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好的画家,不仅画要过关,文化底蕴要过关,而画家的道德修养更要过关!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不畏权贵,关心民间疾苦,一身正气!当年侵华日军想要齐白石老人加入日本国籍,老人斩钉截铁回答:“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我齐璜(齐白石)去日本,可以把齐璜的脑袋拿去。”无不体现一个中国画家的民族大义,高风亮节,无愧“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教师要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导孩子从小塑造完美人格,高尚品德,将来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合格的建设者。
二、 让思想品德教育在绘画课中发芽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比如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母亲和孩子的题材,通过这样的绘画,可以有意识让学生增强对自己母亲的情感,从小懂得感恩,将来回报母亲,延伸扩展到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一个优秀的学生,必定是激情燃烧的,有着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正如中国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绘画的题材内容无不包含这种积极的情怀。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机会、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不能光要求同学们将画画好,这种单一的技能培训,只是教给他们技术,没有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如果美术课程只让孩子完成一张美术作业,片面强调绘画本身的美而忽视人文价值的提升,就不是完美的教育行为。美育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实一张完美的美术作品,包含着及其丰富的人生哲理,比如绘画构图中的主次关系,避让关系,绘画元素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作用;作品上色时的颜色搭配,色调的统一与变化,冷暖色彩的相互对比补充,真如人间社会生活的缩影,饱含人生哲理。爱的教育可以说是德育教育的重头戏。没有爱的人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也不可能用温暖回报社会。所以在绘画课中,通过学生描绘自然、人生、社会,增强爱的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爱的种子一旦在孩子充满希望的心灵发芽,就会茁壮成长!
三、 让思想品德教育在工艺课中开花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工艺制作课程占比较高,约为40%左右,教学内容包括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工艺制作教学不仅讲授制作原理和方法,而且要融入“爱艺术、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教育,实现能力培养与高尚情操的同步培养。如果单纯地认为手工是让学生完成制作,那仅仅是完成了浅层次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课堂教学应当完成的深层目的。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一课《美丽的天空》,在学生用彩纸完成美丽的天空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天更蓝,水更绿,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美版三年級上册第十课《民间面塑》,同学们用面团制作完作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带给孩子们快乐美感的同时,老师要结合课程内容,讲一下爱惜粮食,不能铺张浪费,实时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艺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工艺设计课程很多,只要教师自己首先充分认识到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手工课程将让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水乳交融,发扬光大,高尚的道德情操之花将会盛开。
四、 让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结果
在美术教学中,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造型设计类如通过“折纸比赛”“美化生活小能手”“我是泥塑大师”等活动,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善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通过设计交通图标,让孩子们从小知道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同时要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每次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主动清理好教室卫生,垃圾分类处理,绘画类课程通过它的艺术形象的设计和色彩训练从中享受快乐,达到陶冶情趣、美化生活的目的。有的课程有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形式,共同讨论探究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集体的智慧,才是不可战胜的!美术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的创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养成勤劳、仔细、耐心,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神往。只有将美育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滋润幼小的心田,定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实践中感觉到在品德课上系统进行的必要性,但是这样的教育往往枯燥,学生对干巴巴的教授兴趣索然,所以挖掘其他学科的优点,对学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提升,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教育根本目的的要求。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成绩优秀却道德沦丧,深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教育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兴衰在教育,教育兴衰在老师。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时时刻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为将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作者简介:陈晓彦,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