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20-04-17王爱平
摘 要:小学阶段,属于学生接触系统化学习的初期阶段。尤其是数学课程,都是从简单加减,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从最基础1,2,3,4,5,…开始,逐步延伸到后期高等数学等,伴随着学生成长,并跟随学生年级增长,逐步增加难度。因此,小学时期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思维,掌握计算技巧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引起重视。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它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导能力。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数学知识,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根据具体数学教学内容,发散思维,以此理解教材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和公式运算法则等等,并运用这些理论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相应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题思维,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打好基础,为后期学习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属于叠加型学科,知识都是叠加的。前期学习的知识,是为后期知识打基础。所以,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能够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推导出有联系的知识点,以此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而学生在思考解题思路中,也能够在潜意识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再通过传统题海战术的方式,反复计算、练习,在解题的思维中掌握有关知识点,如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等。
二、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
(一)笔算过程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维简单,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有待提升,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小学时期是学生初次系统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比较陌生。因此,在学生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的情况,或者有些学生学习完就会忘记的现象等等。这时,教师就需要认识到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问题,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辅助性的计算工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笔算的每一个步骤,并巧妙的掌握有关的计算技巧。比如,教师在计算“11+20=?”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竖向相加公式,并引导学生掌握数字与数字对齐,像上述11与20相加,则十位上1与十位上2对齐,个位上1与个位上0对齐,进行计算。如果有十位或者个位上的数字满10时,就需要向前一位数位上加1,如“11+19,个位上1加上个位上9,等于10;就需要向十位上进一位,则得出十位的加法为1+1,得出结果2之后,还应当加1,最后十位上的结果为3;所以,得出计算公式的结果为30。”并且,在进位方面,教师应当反复提醒学生,以免学生出现这一方面的错误。而且,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笔算时,将进位数字标在数位上,帮助学生记忆,以此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二)口算过程
口算是在筆算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它与笔算相比,主要是将“动笔过程”转换为“口算过程”,它可以避免笔算繁杂的程序,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新阶段。比如,教师出一道减法题目,让学生计算“53-24=?”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一些失误。由于是减法计算,很多学生思维都处于加法计算中,所以,一旦遇到减法,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将笔算模式转换到思维中,进行竖向减法计算,让大脑代替纸张,进行口算。这样,既可以节约计算时间,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心算过程
这个过程属于再一次升级过程,比口算难度更高,需要完全依赖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根据以往计算经验,能够区分一些简单性计算错误,并形成筛选排除的思维意识。比如,在计算“42+(23-15)=?”通常情况下,学生会选择先计算括号内减法,再计算加法。而且,学生一旦达到心算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百位以内加减法,以及简单乘除的计算方式。并且,能够利用思维模式,解决综合性计算题目。这样的学习成长,不但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
(四)简算过程
循环式学习方法,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教学都是反复学习、巩固,而后期知识主要是为了在前期基础上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并以一种更为简单、迅速的方法,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效率。比如,在学生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以及简单计算模式之后,就会学习到交换律,结合律等计算规则,也就是所谓简算模式。它主要是让计算过程变得更加简便,迅速,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比如,计算“13×67+13×23=?”如果按照上述提到的算法,需要按部就班进行计算,会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且容易出现计算失误的情况。这时,可以结合这些计算规则,将整个算式进行简化计算。如将上述算式利用分配律简化为13×(67+23),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计算过程,也能够降低学生计算错误的几率,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效率。
(五)综合计算过程
一旦学生计算能力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可以灵活应用各种算法,解决数学计算问题。并结合一些计算规则,解决综合性难度较高的数学题。比如,解方程式题目,学生可以利用计算规则中结合律和交换律等规则,进行简化运算,以此提高解题效率。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初步学习的计算过程,检验后期简化计算的结果。比如,“132+187-56-42=?”这样一道综合性加减法题目,学生利用心算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无法察觉。这时,学生可以还原到笔算模式,用笔算方法检验心算结果,以此保证计算的正确率。这样综合性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计算方法,也能够更好掌握难度性较高的计算方法。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一)以基础为核心,掌握相关知识点
数学问题如何解决,首先,思维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计算方式,计算规则,计算概念等等。所以,数学计算是需要构建在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掌握各种计算技能,以此解答数学问题。那么,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特点,兴趣,学习能力等等,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基础理论,从而从原理上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九九乘法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计算规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一些动画模式,表示计算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的方法,记住具体的乘法口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学生计算数学题目时,问题涉及计算的内容过多,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换算,才能得出结果。这时,学生需要较多的纸张进行换算。而有的学生到处换算,计算过程运用较多的纸张,导致后期无法检查计算过程,进而忽略了计算过程中的失误。有的学生则直接在题目上计算,最后无法分清题目,在换算中也出现计算迷茫的情况。这些都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此,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准备草稿本,将每一个计算过程标注数字,并按照思维和计算顺序进行一步一步计算,不得到处乱涂乱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做完题目之后,迅速检查整个计算过程是否有误,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在学生计算时,也可以传授一些做题的口诀,比如看,想,算等,必须要仔细观察,看清楚题目的形式,然后,想一想,运用哪一种计算方法,最后将想法运用到实践上,进行演算,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整理错题集,吸取经验
一方面,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时,都会普遍犯同一种错误,且反复犯错。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面对这些题目难度。比如,对于同一種题目的变化形式,由于学生概念理解不清,依旧会出现错误。比如,466-(66+125)=?与125+(76-49)=?在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些学生第一道题目算错,第二道题目却算对了。而这两个题目的计算是一样的,只是加减法综合计算的一种变化形式而已。只需要注意加号和减号的区别。加号表示的数是加数和加数,两者的位置互换也不会影响结果。而减法不同,它指的是减数和被减数。一旦两者交换位置,则计算答案必然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收集起来,并整理出来。再利用其他时间,与学生共同分析计算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这些题目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定期开展错题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所犯的错误题目,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和讨论,并在交流中听取他人意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思维错误,计算错误等等,再反思自身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计算经验,从而更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计算情况,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2]刘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79-81.
[3]梁文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84-85.
[4]陈成森,咸金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5):68.
作者简介:王爱平,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