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2020-04-17孟一琳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启示语文教学

孟一琳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学段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分析和论述,并依托古人读书方法以期得到新的启示。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问题;启示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化依靠古书记载和口耳相传而得以传承。而教育,能够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对学生来说,文言文可能不如白话文简单明了。甚至我们可以认为,被选入教学的课文最初是件蒙尘的瓷器,依靠教师的教学来让这件瓷器再次展现美丽的釉色。

当前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中都有不同难度文言文课文。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文言文掌握程度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二、文言文教学问题

(一)小學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我们可以把小学阶段的内容分为古诗和短篇文言文。相比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语句,古诗文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也同样是学生自己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低年级的古文教学多倾向于死记硬背,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要求学生,也是要用来应付考试。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记忆,而不是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包含的美景、情感或意境,这种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长久地语文教学和对文化的传承。而且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也不甚明确,这种不明确致使两种倾向出现,一种是和中学阶段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得小学阶段要求过高,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另一种是以文解文,浮光掠影,学生无法理解。

之前曾看过有人问“是不是应该在中小学删除古诗词?”“让孩子们学根本无法理解的古诗词真的好吗?真的有用吗?”或者“忘记当年的自己被强制背诵有多么痛苦吗?”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年少时读过的东西,多是一知半解,只有当处于相似情景时,忽然想起烂熟于心的某句诗句,才能懂得诗词之美。从问题和回答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句本身是美的,但我国现阶段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多以背过、背熟为目的,而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共情”,是否有相应的感悟。笔者认为这不是古诗或者文言课文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的默写、填空而进行强制教学。为什么多年后人们会觉得文言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韵味了呢?因为人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让他们真正懂得了这些字眼的意义,让它们不再只是印在课本上的生硬文字。所以我们应该讨论的问题不应该是是否取消古文言的学习,而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

(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初中阶段已经开始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大多关注实效。多大数学生把文言文学习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去完成,更不用说在课下只懂去接触和学习更多的文言文。

回想笔者自己曾经的初中文言文学习过程,老师在上课时也是要求我们对课文熟读背诵,甚至对不重要的课文不予讲解。笔者在写论文时也问了一些同学,大家对初中时候文言文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都是背诵,对文章背后的故事只剩些许的片段,而对自己没有背过的某句或某段话却印象深刻,甚至对当时自己的经历咬牙切齿。甚至现在有些学校直接跳过文言文选篇的讲解,教师会认为考试中可以靠死记硬背的部分就不需要讲解,但这种情况无疑会让学生们对高中阶段甚至之后的文言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学生正处在各种高级道德情感塑造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加入对学生情感的积极导向。而“高考”宛如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师对文言文的情感解读多偏重于考试所要求的标准答案式的讲解。而且由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仅限于读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倾向于把文章分解开来。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该是一种文学审美,更是一种文化浸染。学生虽然在高强度的训练之下掌握了文言知识,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丰富了文化底蕴。

三、当前教学问题对策

对于小学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通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处的学段,以及其身心发展水平来制定适合学生将要达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接触文言文,应重点指导他们正确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也应该有一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教育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期,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体会到文言语言的魅力,讲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背景,体会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依据疏导性和启发性原则,步步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文言,讲解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言文的美妙,这样在课余时间学生也会想更多的去了解和阅读古文、古诗,学生才会从小培养起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而教师在培养情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要使学生能掌握文章大意,文言文本身就朗朗上口,要争取让学生熟读成诵,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所帮助。

对于初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字词句是语言宫殿的雕梁画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者师生合作来解决疑难问题。古代也有极具借鉴意义的读书方法,比如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的朱子读书法。人类的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就像我们不能用高年级的学习标准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不能“揠苗助长”。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一刀切、一锅煮”。读书要有扎实的基础,不要急功冒进。不要急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全部知识,不然只能是“贪多嚼不烂”。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最初的水平可能并不高,但教师不能过快的要求学生高速发展,不能在教学之初,就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这是不现实的,要为学生提供耐心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之后再辅以当时的时代或作者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熟读精思”就是既要把知识烂熟于心,又不能遗忘了自己的思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多诵读文言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指导句读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增加学生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体悟。但不能死板地要求学生一定要多上几十遍,过犹不及,不能让教学和学习过于机械。“虚心涵泳”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先抛开自己的想法,不能以自己为主去理解。讀书中发现了疑问,也应该虚心思虑,不能草率取舍。而“涵泳”,是阅读时的认真感受,反复研究。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仔细体会文言文课文中字词的用法,多列举同一词的多种用法和同一用法的不同语句,让学生体会领悟。不能只一味灌输,“注入式”教学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习惯,一味地接受,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切记体察”是指理论要联系实践。对教学而言,在讲解诗文的内容和语境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应用。比如春天可以让学生观察柳树,引导学生说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观察荷花,体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味;秋天感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豁达;冬天引《世说新语》中的词句问大家“白雪纷纷何所似?”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会觉得文言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也更愿意去接触。“着紧用力”也就是要去积极的学习,一是鼓励积极进取,反对拖沓怠慢。二是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时刻打起精神。

文言文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同时也留下了教学难题。在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借鉴朱熹的读书法。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经典的品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个别词句的讲授是最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利用其他工具去理解文言文以及体会文言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的传授将是使学生无往而不胜的利器。而“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应该灵活根据自身教学风格积极变通,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孙晓娟,苏胜良.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54.

[2]李丽.略论中学文言文教学[J];汉字文化,2011(3):85-87.

[3]陈励.基于学生发展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5-8.

[5]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15-19.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启示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