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与干预

2020-04-17陈亮姜丹田宝东王彦东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等教育大学生

陈亮 姜丹 田宝东 王彦东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欺凌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主要考察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并介绍相关干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网络欺凌;社交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交通信,包括电子邮件、信息检索、健康资源和生活娱乐等。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烦恼。许多人开始将网络作为便捷手段,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网络欺凌也就随之诞生。研究发现,长期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会增加参与网络欺凌或受欺凌的概率,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人数和使用网络的时间在网络使用者中均占比很高,使得近年来网络欺凌在大学生群体中频发。由于匿名性、强传播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网络欺凌会严重影响受欺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网络欺凌受害者往往会选择网络欺凌的方式发泄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网络欺凌的定义

网络欺凌是网上社交中的欺凌事件,是传统欺凌在网络中的延伸,即通过电子媒介反复地对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在线骚扰、网络跟踪、网络诋毁等。网络欺凌可以通过任何用于电子通信的设备完成,而且实施起来更为简单快捷。研究发现,网络欺凌多发生于社交媒体中,如QQ、微信、聊天室和论坛等。拉各斯(Langos)认为网络欺凌包含两个子集,即直接网络欺凌和间接网络欺凌。直接网络欺凌发生在网络欺凌实施者直接针对在线受害者之间的欺凌行为,而间接网络欺凌发生在网络欺凌实施者在网络上发布关于受害者的事情时多人可以访问的社交模式。

二、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

首先,网络欺凌的匿名性对于实施者十分有利。传统欺凌主要发生在强势群体或个人针对弱势群体或个人的攻击,而网络欺凌的匿名性则弱化了实施者与受害者的身份特征。在匿名状态下,人们往往更容易表露出平时不愿意做的行为。在传统的欺凌行为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在看到受害者已经吃到苦头,在得知欺凌行为达到目的后,往往会停止欺凌行为。而在网络欺凌中,由于双方都是匿名的,欺凌者无法得知自己的目的是否达到,或者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会将欺凌持续下去,对受害者的伤害要大于传统的欺凌行为。匿名性会导致去抑制效果。虽然一些网络欺凌实施者可能会瞄准他或她认识的人,但研究发现,一些网络欺凌旁观者会因为匿名身份而参与攻击网络欺凌受害者,从而成为网络欺凌实施者。此外,网络欺凌实施者和旁观者无法看到受害者的直接反应,这也可能导致对欺凌结果缺乏关注和减少抑制。也有学者指出,匿名性会使网络欺凌实施者忽视责任和社会规范控制,从而导致在线攻击,冲动和非理性增加。同时,网络欺凌实施者的IP地址和真实信息都十分难以获取,也是令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其次,人格特质能够预测网络欺凌。在一项关于网络欺凌预测因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形容词检查表对66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某些人格特质可以预测网络欺凌的参与率。例如,内感受作用(试图了解他人和自我行为)和侵略性人格特质预测现在参与和未来参与网络欺凌。此外,有学者将被试分为网络欺凌旁观者、网络欺凌受害者、网络欺凌实施者和网络欺凌双向者(既是实施者又是受害者)。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尤其在被欺凌之后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愤怒情绪体验,从而转变成为新的网络欺凌实施者,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最后,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网络欺凌存在相关。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不良关系和互动已被证明会导致网络欺凌行为的增加。儿童期遭受过心理虐待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更严重的偏差行为,诸如侵犯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等,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研究发现,大约有45.3%的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过心理虐待,这些大学生的孤独和抑郁水平都显著地高于普通大学生,并伴有社会性情绪发展障碍,人际关系不良和社交困难等问题。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不仅对青少年时期的暴力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还与青少年阶段的各种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三、网络欺凌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网络欺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且形式多种多样,对被受害者的伤害持续时间很长。由于网络欺凌的匿名性和网络的便利导致欺凌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欺凌受害者。同时,网络欺凌的手段类型多种多样,如手机短信、手机传送的照片或者录像、电话、邮件、聊天室或网站等,相比传统欺凌形式危害更严重。例如,有些欺凌者将被害者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公共社交网站上,这种网络欺凌形式使受害者处在一个十分尴尬和不利的情境中,受害者不知道会有谁会看见、有多少人看见以及不知道它会带来的具体影响,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这样的网络欺凌的经历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情绪,例如不开心、生气、难过、害怕、痛苦、无助和沮丧,自尊降低,甚至自杀。由于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十分迅速且获得起来非常容易,这样使得网络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控制它。由于没有及时的避免伤害和限制传播,这种情况下对被害者的伤害是持续的,更加嚴重的。同时,受到网络欺凌伤害的受害者会变得拒绝与他人交流,抗拒参加集体活动,生活和学业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被欺凌者对自己遭受网络欺凌的现实的隐瞒,使得网络欺凌的现象变得更加难以干预。

在网络欺凌中,受害者的身心可能会有永久性伤害,并可能导致情绪失调、物质滥用,甚至自杀行为。同时,实施者也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欺凌实施者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更多的不动情、冲动和心理变态特征,并且更多地参与暴力行为,甚至犯罪。他们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得分也很高,表现出缺乏社交技能,以及酗酒问题。实施者也缺乏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心。在网络欺凌旁观者中,更多的人见证了网络欺凌行为而不是积极阻止。因此,一些研究者指出旁观者的不作为会增加对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有害影响。当旁观者挑战实施者或支持受害者时,他们会模仿不同的行为。然而,对他们进行行为干预时,有必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这样他们就不会使自己成为受害者,而不活跃的旁观者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鉴于网络欺凌的不断蔓延的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外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干预。立法是打击网络欺凌相对有力的一种措施,各国政府对此的认识是较为一致的。最近几年,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法规,借此对欺凌的行为后果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和个人的责任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从而指导类似网络欺凌案件的起诉和裁决。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干预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建立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于网络欺凌实施者的处罚机制要更加完善,彻底消灭欺凌者能够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这样才能控制住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相关部门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保证大学生在别人或自身遭遇到网络欺凌事件时,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采取默不作声的态度自己承受。学校应该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导大学生怎样合理地使用网络。要让大学生学会怎样在网络中识别和应对网络欺凌,这样在他们遭遇类似情景时不至于不知所措。对于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帮助措施要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心理咨询专业教师要在线上、线下及时对被害者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郑茹,星一,段佳丽.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流行及干预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6):955-959.

[2]金童林,陆桂芝,张璐,范国沛,李肖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25(1):65-71.

[3]邹逸,殷玉新.国外网络欺凌研究的热点内容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9):67-73.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高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