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更新与生命常青
2020-04-17李百艳
李百艳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老师“人民教育家”称号,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正式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者。关于于漪老师的报道和研究已然非常丰富,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总结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经历和体会,分析于漪老师专业更新与生命常青的教育人生特质,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获得教益。
一、远在天边的星辰
第一次听到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在大庆油田的一所子弟中学工作。记得到市教育学院参加教研活动时,当时的教研员崔惠华老师在培训中特别讲到我们要学习于漪老师,大意如下:于老师是全国知名语文老师,我们前两年有幸把她请到了油田,她的语文课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是那么美,生活处处有语文。于老师的报告精彩,她的公开课《海燕》更有万人空巷的效应,她特别懂学生,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她和学生的关系特别融洽,连学生为什么迷上琼瑶小说,她都要去阅读去了解,然后和学生交流体会,在交流中适时地进行引导。老师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于漪老师,立志做咱们油田的“于漪”。当时有一些老师有幸听过于漪老师的报告,亲眼目睹过于漪老师的风采,非常自豪,谈起来津津乐道。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错过了那次学习机会,听了教研员的一番讲话,又听了那些“幸运者”的描述,显得怅然若失、不胜惋惜,而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进了崔老师的话,但是,于我而言,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了层层的涟漪。我感叹世上还有这样的老师,语文老师竟然可以做到这样的境界,一定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像她那样做老师。
就这样,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岁月流逝,这颗种子慢慢发芽、长叶,时时开出一两朵摇曳多姿的小花。从那时起,于漪这个美丽的名字,走进了我的职业生涯,经常可以在语文研究期刊当中看到她的文章或是关于她的文章,她的思想是那么有见地,她的语言是那么精准,她是那么有影响力、吸引力,虽然她并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个渺小而平凡的我,然而,她就像远在天边的星辰一样,默默地给予我感召与引领。
二、近在眼前的大海
感谢命运的安排,世纪之交,而立之年的我“北雁南飞”,来到了上海浦东,落地在建平实验中学。在市区语文教研员及各位语文前辈的提携之下,笔者开始了语文教育探索的新历程。这其间有幸加入了上海市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会(简称青语会),担任秘书长,在理事长谭轶斌老师的引领下开展工作。青语会在于漪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很多探索,或筑坛讲学、或主题研讨、或立项研究、或展示评比,发改革先声,探教学新路,搭交流平台,育一代新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此间,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于漪老师,得到于漪老师的深切关怀,一个曾经那么遥远的名字,像天边的星辰一样吸引我的于漪老师一下子变成了眼前可亲可敬的长者,这是怎样的一份幸运和恩惠。
如果一个人不认识也从没听说过于漪老师,就会觉得她是一位衣着简朴、没有任何特别修饰、很像邻家奶奶一样的普通老人。然而,认识于漪老师的人都知道,只要她一站上讲台,立刻变得光芒璀璨。现在有句流行语叫“自带流量”,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同凡响,特别有吸引力。在我们的眼中,于漪老师永远有深不可测、用之不尽的流量。她的报告、讲话、指导、文章总是以智启智、以爱激爱、以情动情,为教育人解惑、答疑、鼓劲、加油、励志。她的家国情怀、她的坚定信念、她的语言魅力、她的教育储备、她的人文底蕴、她的思想矿藏、她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她对老师和学生一往情深的爱,让我们深深地叹服她像大海一样“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多次整理过于漪老师的讲话,她从不用发言稿,然而她的发言实录就是一篇文从字顺、文采斐然、立意高远的佳作。她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的手稿本简直就是一块无须雕琢的美玉。她是语言功底过硬的语文老师。她早些年的著作《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早已成为我的案头书,翻开蔚为大观的《于漪全集》,可以说真知灼见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
于漪老师是那样热爱语文,她深情地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那样的斑斓多彩”,她和語文的关系,简直就是一位武林至尊所达至的“人剑合一”的境界。她用原点思维与终极追问的哲学思考,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回答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语言的民族性问题,引导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她针对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提出课堂要力避“单一、平推、线性”,要转变为“面向所有学生的网络辐射性模式”,[1]文道统一、德智融合等重要规律在于漪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水乳交融的落实和体现。于漪老师的教育理论是从70年的教师生涯、2000多节公开课、600多万字的论文著作中生长出来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于漪老师就是歌德笔下的歌者的形象,“我站在这清讴,犹如鸟儿唱在枝头,我不需要任何奖赏,让我歌唱,就是对我无上的报酬。”于漪老师对语文的态度感染着我,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立文立人,以魅力语文激发学生对母语、对传统文化的志趣,和于漪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为自己能够以教语文为志业而感到幸运,为自己能够拥有深刻的职业认同而感到幸福。
于漪老师又是那样热爱学生,她说“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于漪老师的表达多么直白而恳切。她强调“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她和学生交朋友,采用“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等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她由衷地告诫青年教师“要真正洞悉学生的个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须多思考,舍得花工夫,花精力,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观察要精细、分析要周到”。[2]因此,她的施教总是能够“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她一直强调的“教师要一个心眼为学生”,成为我坚持“用父母心办教育”的原动力,坚信“心在何处,智慧就在何处;爱在何处,奇迹就在何处”。
于漪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老师的老师,她培养了很多赫赫有名的门墙桃李,我虽然没有机缘成为于漪基地正式学员,却一直以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受教的私淑弟子。她培养青年教师,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制高点上谈教育,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上谈文化,站在人性与道德的交叉点上谈育人,站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点上谈教学。她是教育的探路者、教师的领路人,是我们真正的榜样。“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德高望重、殊荣加身的于漪老师总是谦虚地说,“一辈子学做教师”。近距离的接觸,让我看到作为改革先锋和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三、永葆常青的生命
于漪老师最令人叹服的是,每一次听她讲话、和她交流,都会发现她又有了新思想、新思考,给人以新启发。她传承而避免因循,新锐而抵制偏激,创新而排斥猎奇,领先而拒绝时髦。在专业上,她总是能够与时俱进、守正出新。70年的教学生涯,她一直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对魅力汉语的无限钟情,对广大师生的满腔热爱,对教育真谛的执着坚守,对学术高峰的不断攀登。很多人看到她是一面“高高山顶立”的旗帜,但是,我更折服于她“深深海底行”的躬身实践和潜心钻研的精神。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感,每一次见到于漪老师,不管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带着怎样的困惑和烦恼,都会在和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得到开解,变得豁然开朗。于老师总是能够带给人思索,带给人力量。我曾经想过,于漪老师也不是神,她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她真的会没有自己的烦恼吗?后来我渐渐明白,圣人无忧,忧以天下。于漪老师特别在意的是工作和事业,而不是她自己。于漪老师的工作就是她的生活;或者说,她的生活就是她的工作。一个人有了更大的使命,个人的小悲小喜就不足以挂怀了。
今天的社会进入了一个超级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意识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其中有主流价值,也不乏亚文化、非主流。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些人“常被浮云遮望眼”,被功利捆锁,被焦虑裹挟,被平庸消磨,被偏见困扰。有人变得追风逐浪,心浮气躁;有人变得得过且过、未老先衰;有人变得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有人变得保守偏狭,相去甚远。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如果教师自身的生命处于如此消极、抑制的状态,又怎能指望他们给学生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
年逾90岁的于漪老师,身体已然不是很强健,但是她总是充满激情和力量,永葆生命常青。今日的于漪老师可以说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儒境界,然而这一切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源于一生一世的坚守。汉代陆贾说:“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我们学习于漪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习她的生命状态,学习她生命永葆常青的秘诀。长期扎根深厚的教育田野,不断吸纳时代的源头活水,于漪老师就像一棵长在溪水边的树,无论什么年景,干旱也好,烈日也罢,都能根深蒂固、开枝散叶、果实累累、永葆常青的生命。
有的人遇见了,是真正的三生有幸。于漪老师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梦想中的星辰大海,她的专业更新与生命常青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证、最佳的范本,一个人事业的长度、生命的阔度、精神的高度可以无限拓展。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