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关联意识,巧妙识字读文

2020-04-17申春娟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壁虎图文小猴子

申春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理念新颖,设计多元,教师在实践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学科育人功能,巧妙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际获得。本文以《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课文为例,谈谈笔者通过建立关联意识,指导学生识字读文的探索。

一、读懂插图,随图识字学词

《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课文的特点就是插图与课文段落完全对应,更为突出的是,课文中需要识记的生字词也有一部分在插图中有所体现,利用这一特点,采取图文对应的学习策略,引领学生结合插图中人物表情、人物动作、人物心情以及事物色彩等,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的同时直观感受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的好做法。

例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的插图再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些词语。在执教过程中,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等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插图,小猴子的动作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对“掰、扛、扔、摘、追”等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进行学习理解。学生们通过直观看图和自己试着做动作的方式,不仅很快记住了这些生字,还理解了这些生字词的意思。

又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 每幅插图都描绘了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并且形象地表达了段落中所学词语的意思。观察第一幅插图时笔者指导学生认读词语“墙角、墙壁、挣断”,观察第二幅插图时指导学生认读词语“摇着尾巴、拨水”,观察第三幅图时指导学生认读词语“甩着尾巴、赶蝇子”,观察第五幅图时指导学生认读词语“房檐、摆着翅膀、掌握方向”。在观察插图、认读词语时适当安排学生说一说这些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插图直观形象的描绘,认读词语的同时也知道了词语表述的意思。利用插图识字学词也是统编教材设计理念的初衷所在。

二、图文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统编教材试图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低年级的教材更是突出了插图和文章内容巧妙结合的特点,文章结构相似,如果在执教过程中采取“教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先学会观察一幅插图,再对照课文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这幅插图的,图文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猴子下山》一课,引导学生先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他是怎么做的。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方法,并出示学习任务单自读,小组合作学习2~4自然段,给学生们创设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方法尝试自主学习、合作阅读。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让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了?它是怎么说的?小鱼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小鱼为什么不借给小壁虎尾巴?继而引导学生们读出祈使句的语气和小鱼回答时的语气。然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互学4~5自然段,最后采取朗读展示的方式,通过生生、师生的互评推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老牛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老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蝇子的”“从书中插图也可以看出,老牛的尾巴正在赶苍蝇呢”“从小壁虎张着的嘴巴、瞪着眼睛的表情也可以看出,老牛一定没有答应借给他尾巴的”……从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對插图的理解是真实发生的,对文章的表达是真实理解的,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

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利用教材图文对应的特点,让图文巧妙结合,将一幅插图与文本建立关联之后,让学生利用这样的学习路径自学、互学,并通过朗读后生生、师生互评的方式,以读代讲,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三、连图成串,打开学生关联视野

两篇文章均是有几幅单一插图,虽然单独摆放,但作为执教者要能够读懂编者意图,读懂插图分别表达的意境,发现单一插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单一插图到发现一组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建立起插图之间的关联,用关联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让插图成为学生发展思维的桥梁,打开学生关联的视野。

把《小猴子下山》一课的五幅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不难发现,小猴子是真心喜欢玉米、喜欢桃子、喜欢西瓜,也是真心喜欢小兔子的,从每一次小猴子的动作、表情中就可以体会出来,这种童真、童趣要利用插图的特点引导学生真发现,并且要让学生知道喜欢这些是没有错误的,而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小猴子不是真心喜欢前面的玉米、桃子、西瓜,而仅仅是喜欢最后的小兔子,这样的理解就有所偏差了。最后一幅插图和前面四幅插图完全不一样,没有了表情,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再次细致观察,发挥想象力,小猴子搔着后脑勺又在想什么呢?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设计一个开放性题目,引发深度思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做事情要一心一意,确定了一个目标,就要朝着目标去努力的道理。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把六幅图放到一起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能发现什么?小壁虎的尾巴一点一点长长了,借此告诉学生们,小壁虎的尾巴是有再生能力的,一般需要10~15天的时间才能再长出一条新尾巴来,随机引导学生再回读课文,不难发现2~6自然段都是这样描述小壁虎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小壁虎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这里面反复用了“爬呀爬”,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还能发现什么—小壁虎借尾巴的时间是很长的,这也突出了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的表述也符合科学常识。

借助插图组合的方式,找到一幅插图与一个段落之间的关联,巧妙地把课文中的插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建立起单幅插图与单个自然段文本之间的关联,再建立起多幅插图与多幅插图之间、自然段与整篇文章之间关联的意识。此举打通了插图、文本横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思维路径,能有效提高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更为培养中年级“学会复述”能力奠定了基础和做好了铺垫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壁虎图文小猴子
画与理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的尾巴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小猴子
小猴子
图文配
图文配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