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4-17雷琼韩姗
雷琼 韩姗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强、部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不高、传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冲击方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推动理论课堂构建、实践课堂构建、网络课堂构建,协同发力、高效育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结合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并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基因,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挑战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危及红色文化教育
第一,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西方敌对势力有意鼓吹西方社会的科技成果,有选择地避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恶意宣扬某些失误,借此抨击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第二,西方敌对势力有意丑化、抹黑革命英雄人物。通过捏造不实或煽动敏感话题,利用网络等便利,伺机抹黑、丑化、诋毁革命领袖和人民英雄形象,甚至割裂中国历史,消解大学生红色情结,削弱大学生红色信仰,瓦解大学生红色基因。第三,部分高校教师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说客。为争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打着文化交流旗号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轮番登场,历史虚无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甚嚣尘上。部分高校教师被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虚假民主、虚假平等所蛊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帮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授这些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观念。
(二)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高
第一,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迷茫。“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4],在多元化思潮的熏陶下,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变性、灵活性、选择性,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出现思想困惑、理想模糊、立场不坚定、政治信仰动摇等现象。为尽量避免错误思潮蛊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迫切需要红色文化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第二,部分大学生红色文化课堂抬头率不高。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本身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参与度低。另一方面,高校红色文化理论课程枯燥乏味且与实践脱轨。一些教师在思政课堂,未全面顾及学生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照本宣科,内容乏味枯燥。大多数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教育理论知识比较空泛、不真实,感受不到红色文化教育的亲切感与现实性,以至于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理论,甚至对红色文化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不易发挥红色文化的正向功能。红色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课堂说教,没有结合实际,未能激发学生运用红色文化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拉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隙。
第三,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不强。部分敌对势力通过大学生休闲娱乐生活领域同化大学生意识形态,致使个别政治敏锐性差、政治觉悟低的大学生,偏离主流文化,为西方文化侵略帮腔,与红色文化教育唱反调;利用青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借助西方节日或传统习俗,用西方文化思想观念腐蚀大学生头脑和灵魂,削弱大學生本土文化自信,甚至导致大学生对又“专”又“红”的红色文化产生排斥心理。因此,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新媒体文化冲击传统红色文化教育
第一,新媒体文化成为大学生新宠。新时代,相比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基于网络及数字化、虚拟化的新媒体文化呈现爆炸式发展,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开放、包容、虚拟的话语交流空间和实时学习平台,大学生可借此获得便捷、高效、多元文化知识,自由表达对社会热点的看法。新媒体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新媒体文化中充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新媒体文化呈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发展,无政府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活跃在新媒体载体,再通过新元素、曲折情节、敏感话题等增加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理性思考。大学生不易于甄别虚实,甚至跟随舆论导向偏离主流文化轨道,形成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盲目追随吹捧。这对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弱化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误导大学生做出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价值判断。
只有将红色文化资源深深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认同感,改革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从化理论为情理服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着手,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方法,稳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进程。
(一)理论课堂建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课程要讲求时效性,要寻求大学生思想需求的契合点,讲究方式方法。第一,教师要把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一方面,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提升红色文化涵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激励,自觉与西方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植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一系列恶意行径,教师要明辨是非,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利用史实、文献资料等还原历史真相,避免错误思潮误导学生。
第二,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作为切入口,灵活掌握学生关注点、兴趣点,针砭时弊、旁征博引,适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理论灌输与启发诱导并重,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辨证看待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追寻红色记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为提高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故事感染力,在课堂讲授时可借助图画、影片、动画等多媒体载体,再现中国革命历史的恢弘史诗,展现中国革命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不断加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二)实践课堂建构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社会实践的形式更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红色印记、培养大学生红色品格,把牢大学生红色阵地。
第一,丰富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入学教育、征文比赛、红歌竞唱、话剧表演、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显性教育,唱响红色主旋律,加深大学生红色情结,将活动传递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南。第二,充分利用可用社会资源。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地考察、红色之旅、拜访革命英雄等活动开展隐性教育,激活、强化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情感,唤醒、加深大学生的文化主流意识,引导、加强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自信。
(三)网络课堂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嬗变,应当将网络优势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探索网络媒体新途径。开设抖音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为师生提供互通有无的交流空间、沟通渠道。引进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人性化红色虚拟旅游,开设模块化红色虚拟课程。将革命根据地、文献史料、文物实体等客观存在真实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人性化的人机操作交互界面,大学生可自主选择“菜单”浏览观赏;将红色课程内容“量体裁衣”,并合理分析解構,进行模块化设计,最终形成一个集趣味性和科学性,系统化和人性化的VR交互式虚拟仿真课件。
第二,加强网络教师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和话语表达能力。深入大学生群体,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用主流意识形态鞭策、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解放军报,2014-12-16(0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01).
[3]万鹏,谢磊.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讲好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9-04-09(13).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