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衰患者CRT治疗及预后情况评定

2020-04-17沈阳二四五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5期
关键词:冠状左心室心衰

沈阳二四五医院心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评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将本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CRT组行CRT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CRT组LVEF升高、6min步行距离延长、NYHA分级和生活质量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治疗心衰患者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预后效果。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结构及功能性病变引起的以左心室充盈、射血能力受损为病理表现的综合症状。其预后差,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心血管疾病。现阶段,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心衰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功能差、难治性和终末期心衰的治疗仍存在不足。近年来,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广泛应用,其已成为心衰患者的一线治疗措施。在我国,CRT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心衰的一种新型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本研究探讨了心衰患者应用CRT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心电图示QRS波宽<120ms 20例,≥120ms 58例;经超声检查证实室壁有不同程度的不协调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55mm。将患者随机分为CR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6.7±8.2)岁,平均病程(7.6±2.4)年;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25例;合并症:糖尿病5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5例。CRT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1±8.5)岁,平均病程(7.7±2.2)年;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23例;合并症:糖尿病7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14例。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强心药、ACEI、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CRT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CRT治疗。CRT型号:美国,M339974;程控仪型号:美国Minneapolis 2090;超声心动图型号:美国GE VIVID E9。具体方法如下:冠状静脉窦插管:①选择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或分离头静脉送入导引钢丝,然后将冠状静脉窦长鞘送入冠状静脉窦;②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在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前,首先应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血管的走行;③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心室电极导线: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完毕后,撤除造影导管,再沿静脉鞘将电极导线送入心脏静脉分支。术前经超声检查确定心衰不同步情况及左心室最延迟部位,选择左心室导引导管、左心室电极导线,连接电极导线与起搏器相应插孔,优化起搏器参数后,于胸大肌前囊袋内放置起搏器,使用封堵器封闭心房插口。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进行一次评估,对比各组患者的LVEF、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采用心脏超声测定LVEF;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相关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应用6min步行距离评价患者的运动耐量;利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定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RT组患者LVEF升高,6min步行距离延长,NYHA分级、生活质量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虽然药物治疗心衰早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疾病晚期、心脏失同步化的患者单纯予以药物治疗很难获取理想疗效[2]。近年来,CRT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衰患者临床疗效。该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CRT治疗主要基于心脏运动机械性不同步的病理基础安置起搏器,植入电极的右心室、左心室、心房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促使左右心室起搏,在确保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协调有序的同时,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脏运动的同步性,进而恢复心脏机械运动模式的正常功能,可保证心脏至外周血液输送的有效性。CRT虽无法就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却能够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协调各部位心肌电活动,达到抑制心肌重构、提高心脏做功效率及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目前,CRT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心功能分级Ⅲ~Ⅳ、存在心脏非同步化现象的心衰患者。其中,心脏非同步化表现为左心室内不同步、左右心室间不同步及房室不同步。该治疗手段结合了电生理检查、起搏、冠状动脉介入等技术,实施操作相对比较复杂,操作者不仅要具备起搏、电生理相关知识,还需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熟悉导丝操作方法。尽管CRT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但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仍会导致并发症发生。因此需要尽量完善手术操作,合理选择起搏导线,准确进行定位,同时还要加强对术后局部制动的指导,以此避免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指出,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3]。而心衰指南建议,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治疗前宜进行包括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药物治疗。因此,本研究CRT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CRT治疗。结果显示,CRT组治疗后LVEF升高、6min步行距离延长、NYHA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临床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心衰患者CRT治疗的疗效确切、预后较佳,经CRT治疗的心衰患者不仅床症状、心功能会得以改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CRT治疗心衰的价值较高。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n=39,±s)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n=39,±s)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组别 时间 LVEF(%) NYHA分级 6min步行距离(m) 生活质量(分)CRT组 治疗前 29.8±5.6 2.9±0.4 294.8±16.5 66.9±7.2治疗后 41.2±5.9ab 2.1±0.3ab 382.5±29.4ab 53.1±10.2ab对照组 治疗前 30.1±4.2 2.8±0.9 295.2±15.7 67.0±6.7治疗后 34.3±6.8a 2.6±0.8a 314.7±12.8a 60.9±8.6a

猜你喜欢

冠状左心室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