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罗秀丽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
2020-04-17王琦苑李成银赵井苓
王琦苑 李成银△ 朱 晶 赵井苓
1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61 2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武汉 430065
罗秀丽,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中医专委会常委、湖北省抗癌协会中西结合委员会副主委等。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罗师治疗胃癌用药灵活,疗效显著,获得患者一致好评。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收集其2018年运用中药治疗胃癌的有效病例60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胃癌的病案进行研究,分析病案中症状、证型、中药运用规律,以供临床参考。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研究,可以全面解析其中的规律,分析其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提炼临证经验中蕴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实现名医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1]。现本文将数据挖掘技术下罗师治疗胃癌的临床用药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罗秀丽教授2018年治疗胃癌的有效病例共6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且为罗秀丽教授亲诊;三个诊次以上及同一姓名反复就诊者按一个病例计算。纳入患者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5±26)岁;男性23例,女性37例;胃癌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占45.00%(27/60),中分化腺癌占20.00%(12/60),高分化腺癌占18.33%(11/60),黏膜细胞癌占8.33%(5/60),印戒细胞癌占6.67%(4/60),未分化癌占1.67%(1/60)。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对罗师2018年治疗胃癌的有效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数据进一步清洗、建库、标准化,并进行分析与挖掘。
把原来使用的不规范症状、舌象、脉象、诊断、治法及处方等名称规范化,如“胃脘隐隐刺痛=胃脘隐痛”、“舌体暗紫=舌暗”、“白蚤休=白重楼”、“土鳖虫=蜇虫”、“紫苏=苏叶”、“莲子米=莲米”等。把标准化后的数据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批量加入分析池,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2 结果
2.1 四诊情况
对有效病例中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情况出现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到常见四诊情况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见表1。症状表现主要为恶心、纳呆、食少、胃脘痞闷、胃脘痛、呕吐、腹胀、嗳气等,伴有乏力、面色少华、全身无力等表现;舌苔主要表现为舌暗、舌淡、舌红、苔白;脉象主要表现为脉细、脉弦、脉涩、脉滑。
表1 四诊频次表
2.2 常用治法
对有效病例中常用治法的频次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到罗师治疗胃癌常用治法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见表2。使用最多的治法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较多的有健脾理气、化痰降逆。
表2 常用治法频次表
2.3 四气雷达图
把药物的四气属性出现频次从0~500作雷达图,见图1。由图可以看出,罗师使用最多的是温、平类药物;使用较多的是微寒、微温、凉类药物;使用较少的是寒、热类药物;大热、大寒类药物基本不用。
图1 中药四气雷达图
2.4 五味雷达图
把药物的五味属性出现频次从0~1000作雷达图,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罗师使用最多的是辛、甘、苦、咸类药物;使用较多的是酸、淡、涩类药物;使用较少的是微苦、微甘、微辛类药物;微酸药物基本不用。
图2 中药五味雷达图
2.5 归经雷达图
把药物的五味属性出现频次从0~1000作雷达图,见图3。由图可以看出,罗师使用最多的是归属于脾、肝、肺、胃、心、肾经的药物;使用较多的是归属于胆、膀胱、大肠、三焦经的药物;使用较少的是归属于小肠、心包经的药物。
图3 中药归经雷达图
2.6 常用中药功效
统计药物的功效分类频次超过40次者发现,罗师在治疗胃癌时,使用最多的是清热解毒类药物,使用较多的有燥湿化痰、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利水渗湿、清热燥湿、健脾养血、宁心安神、生津养血、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等药物,见表3。
2.7 常用中药
对有效病例中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得到罗师治疗胃癌常用中药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见表4。可以看出,其使用最为频繁的中药是茯苓,其次是砂仁、木香、甘草等。
3 讨论
罗师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脾虚或者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造成津液运化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加之癌毒作用,导致体内津液停聚,或留而成饮,或聚而生痰,加剧气血的失调,导致血行缓慢,停滞脉内则为瘀血,痰结血聚停于胃脘,久则成形,变为积聚癥瘕。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常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等症状;胃为癌毒侵淫,胃失和降,故而临床可见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表现。
罗师认为胃癌总属本虚标实,其中脾虚血亏贯穿胃癌始终,治疗当以健脾养血扶正为主,兼以抗癌解毒、利湿化瘀以祛邪[2-3]。因此,罗师常用治法有辛开苦降、益气健脾、益气养血、行气化痰、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温阳补气、化瘀止血、行气活血、降逆散结、养血补血、温阳活血、温阳利水、健脾行气养血、祛湿化痰、清虚热、淡渗利湿、理气化痰、养血活血等[4]。
罗师推崇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对脾胃的认知:“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她认为通过观察患者胃气盈亏,可以预测预后情况。如果人在生病之时,还能正常地饮食,那说明胃气尚存,预后往往较为良好。罗师在遣方用药上,很注意顾护患者胃气,她认为大苦大寒之药易伤胃气,胃癌患者本就食欲不振,所以在用药上应尽量避免大苦大寒之品,防止败胃,而喜用温、平、微寒,甘、苦、辛,归脾胃、肝肾、肺经之品。胃癌治疗应以缓图之,用药、用方宜平和,如用药太过,反伤脾胃。胃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疗胃、大肠病证时,常施通降之法。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脾胃病证也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克脾土,肾阳不温脾土等,故在治疗本类病证时,应兼治相关脏腑,全面考虑,整体治疗。胃癌的对症治疗也很重要,罗秀丽教授认为一般胃癌患者到中晚期大多会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例如:腹痛腹泻、咳嗽、头痛、水肿、失眠等等;生活质量差,会影响患者的精神饮食状态,导致患者正气亏虚,难以抗邪,所以改善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其常用的中药及剂量为茯苓15 g,砂仁10 g,黄芪30~60 g,木香15 g,炒白术15 g,甘草10 g,石见穿30 g,藤梨根30 g,法半夏15 g,蜈蚣2条,鳖甲30 g,当归15 g,党参20 g,鸡内金30 g,水蛭10 g,干姜6 g,黄连6 g,陈皮15 g,黄芩10 g,石韦30 g等。
表3 常用中药功效频次表
表4 常用中药频次表
在注重整体治疗的同时,罗师还很注重分期而治,认为胃癌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即指疾病刚发生,邪气较盛,机体壮实,正气充足,在这个时候,治疗原则主要以攻邪为主,即所谓“邪去则正安”;在疾病的中期,邪气旺,正气稍有亏虚,故此时的治疗原则是攻补兼施;疾病到了晚期,邪气不是很旺,正气亏虚为主,治疗原则主要以补为主,补充气血阴阳的亏虚。在用药过程中,健脾和胃理气应贯穿始终。除了药物的治疗,饮食起居也要注意,即所谓“三分治疗,七分保养”。胃癌患者应注意生活调摄,特别应注意饮食。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进食流质饮食,慎食油腻、鱼腥、辛辣之物,忌食生冷、过烫、粗硬、醇酒类食物。营养要平衡,避免偏食。进食要有规律,也可遵医嘱少食多餐。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腐馊不洁之物,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服药时要冷热适宜,对于伴有呕吐者,应该少量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