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群训练应用于宫颈癌围术期护理中 对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效果观察
2020-04-17丁晓毅
李 萍,丁晓毅*
(泰州市人民医院妇科,江苏 泰州 225300)
宫颈癌作为临床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肿瘤疾病,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1]。本次研究对盆底肌群训练应用于宫颈癌围术期护理中对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资料,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依据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年龄在3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4±4.18)岁,病程0.6年~1.5年,平均病程为(1.01±0.22)年,病理分期:ⅠA期患者8例,ⅠB期患者18例,ⅡA期患者8例,ⅡB期患者1例;观察组年龄在33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3±4.12)岁,病程0.6年~1.5年,平均病程为(1.06±0.24)年,病理分期:ⅠA期患者6例,ⅠB期患者17例,ⅡA期患者11例,ⅡB期患者1例;排除手术禁忌症患者、术后伴随局部或远处复发转移患者、放化疗患者及尿瘘和切口感染患者等。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训练,具体如下:①盆底肌功能训练,开展盆底肌功能训练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训练的方法及作用,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即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引导到双腿屈曲,促使其听从指导在吸气时收缩肛门6~8 s,再呼气时放松肛门,持续锻炼15~30 min,每天可指导3~5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苏醒锻炼,将手指按压会阴中心腱,起到促进肌肉收缩的作用,利于增强盆底肌功能。②生物电反馈治疗仪治疗,向患者介绍生物电反馈治疗仪治疗的过程及作用,可选择PHENIX SB4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开展指导工作,确保嘱托患者治疗前排空大小便,治疗时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同时将探头放置阴道内进行电刺激治疗,合理控制刺激强度,促使患者盆底肌肉被动收缩,治疗期间需观察肌电图、压力曲线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指导,促使患者能够逐渐实现对不良盆底肌肉的控制。治疗应以每周2次,每次20~25 min为主。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盆底肌肉恢复情况,采用Oxford评分法评价,分为6级,级别越高,恢复效果越好。观察术后尿潴留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进行数据分析,正态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及尿潴留发生情况分析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尿潴留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31.43%,P<0.05。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及尿潴留发生情况分析[n(%)]
3 讨 论
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对盆底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2]。为使患者在术后能够尽快恢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和康复指导,不仅需要做好对其的常规护理,还应注重对其的盆底肌功能训练,促使患者能够尽快改善不良症状,且利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尿潴留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31.43%,P<0.05,表明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可增强盆底肌力恢复效果,且可控制尿潴留的发生,利于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在宫颈癌围术期护理中实施盆底肌群训练可有效预防术后尿潴留情况的发生,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