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次性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对肛周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020-04-17任建伟
任建伟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肛肠科 山西 太原 030032)
肛周脓肿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几率,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出发热及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1-2]。现阶段,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切开引流术及1 次性根治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对二者应用效果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医护人员开展工作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对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1 次性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3-4]。本文以抽取的240 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切开引流术及1 次性根治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价值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40 例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间就诊的肛周脓肿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将所选患者分为甲组及乙组,各120 例。甲组男性62 例,女性58 例,年龄24 ~71 岁,平均(47.2±11.4)岁;乙组男性63 例,女性57 例,年龄24 ~73 岁,平均(47.4±11.5)岁,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已确诊为肛周脓肿;患者精神正常、意识清醒,且均为成年人;患者及其亲属完全掌握本次实验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本院伦理委员会允许进行本次实验;患者及其亲属均签署自愿协议。
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
1.2 方法
医护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切开引流术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1 次性根治术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患处进行消毒,并要求患者保持侧卧位,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在麻醉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脓肿部位进行探查,在充分掌握患者脓肿波动范围的基础上对波动最大处进行穿刺处理,切口应呈现放射状。在甲组患者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对皮下组织进行处理,并利用血管钳、引流管等工具排出脓液。在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通过探针对病变组织进行处理,分离脓肿内外口,从患者体内取出脓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切口进行修复和处理,并适当使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肛痿出现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情况
甲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为15.83%,乙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相比切开引流术,1 次性根治术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其能够对患者脓腔内口及外口进行处理,优化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本次对抽取240 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研究,意在对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1 次性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5-6]。本结果显示,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较低,甲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为15.83%,高于乙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术后肛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表明,1 次性根治术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优于切开引流术,其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减少术后肛痿情况的发生效果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