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学习材料之媒,提数学课堂之效

2020-04-16陈萍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实效数学课堂

陈萍

【摘  要】  传统的学习材料是指课本,但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对材料做到适当加工、适量提炼、适时捕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习材料这个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通往有效学习之路。

【关键词】  学习材料;数学课堂;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提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材料,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利用学习材料,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分析和整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说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基本保证,是学生感受数学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数学课堂变得有情趣的关键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习材料这个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通往有效学习之路。如何利用好学习材料,让数学课富含“思考味”“生活味”“人情味”呢?

一、适当加工,凸现材料的现实意义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努力做到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学生思维没有支点,知识难以理解。

以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的教学为例,学生对正数和负数这个分界点的建立无疑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播放重庆洪崖洞“奇景”的视频:洪崖洞共11楼,楼顶也是1楼,楼顶上通马路跑汽车,形成了1楼和11楼走出去都是马路的山城特色。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网红景点让学生明白比较标准变了,正负数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视频将静态的知识还原为动态的现实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所学的内容能灵活应用,较好地处理了机械记忆与灵活应用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适量提炼,挖掘材料的丰富价值

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报怨:“这节公开课上,我准备了很多材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高,结果作业还没有上随堂课的正确率高。”不可否认,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课上兴趣大增,但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无法深入思考,淡化了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本质;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度,发挥材料的最佳功效。

1.小材大用

小材料别看它小,能做出大花样,有时只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利用它的价值,就能真正做到小材大用,营造出简约却不简单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圆、长方形、飞机、字母R、木马五个不同的研究对象,看似简单,其实是经过一番斟酌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目的,在体现目标突破难点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圆、长方形和飞机是对称图形,其中圆和长方形代表图形,飞机代表物体,另外圆有无数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而飞机只有1条对称轴。字母R和木马图不是对称图形,是两个反例,但它们又有所不同,字母R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是否是对称图形,而木马图不但很难看出来,且极易判断错误,只有在实际的折一折中才能确定。

初一看,教师选择的五种不同材料有随意性,让人感觉所选材料有点凌乱,实则教师是通盘考虑过的。有时候教师随手拿起的一张纸、一根线、一个粉笔盒……,对学生的理解数学方面都会有帮助。每一个材料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每一种材料都发挥了应有的价值,这样的研究能使学生集中精力,深入进行课堂探索。

2.一材多用

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学习材料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加以引导放大,才能避免学生忙于更换材料,对老师“隐藏”的材料加以惦记,关注点转移,因此材料的作用反而会失效。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时,利用一根铁丝,先围成熟悉的平面图形,对周长概念精确感知,然后呈现反例(见图),让学生明确哪一个三角形的周长就是铁丝的长,引导学生参与周长概念建构过程,最后思考平行四边形在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周长变了吗?继续利用这根铁丝动手折一折,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全课看似只利用一根铁丝,但充分发挥了学习材料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的丰富价值。“单而丰”,表面看学习材料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三、适时捕捉,突出材料的真实可信

课堂是具有生成性的,意外因素干扰及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决定了现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预约”的。因此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适当捕捉生成资源,巧妙地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敞亮。

1.利用备学资源

學生的学习资源除了自己直接经历的生活现象,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发生一些数学事件,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领悟数学的本质。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正比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两个相关联的量,在课中交流,学习完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判断他们自己收集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学生收集了这些信息:(1)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2)钢笔单价一定,总价与购买的数量;(3)小刚带的钱一定,用去的钱和还剩的钱;(4)小红和爸爸的年龄一定,小红的年龄和爸爸的年龄。由于这些例子都是学生自己寻找的,学生有亲切感,课堂上积极动脑,主动积极判断出它们之间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而且理由也非常充分。

2.善待错误资源

“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失误,它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错误,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了两条高和一条底的信息,有学生很快列出了8×6=48(平方厘米),我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对吗?有些学生认为对,有些学生认为不对,理由是6不是8的底边的高,不能这样算,那应该怎样列式?学生马上改正8×7=56(平方厘米),学生从这个错误中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底和高,由于教师的“善待”,学生对于公式中底和高相对应的认识有了本质的理解。

数学学习材料价值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师过度地准备学习材料,只有热闹的形式,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学生可能会觉得“真不过瘾”或“听不懂,真无聊”等厌学的情绪,这样的学习材料我们应该摒弃。要想增加学习材料的价值,我们要做到精心准备材料、合理选择材料、智慧运用材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有效学习真真切切地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希萍.借助素材,关注本质[J].小学数学教育,2017(09).

[2]周增福.浅谈数学学习材料的有效选择[J].学生之友,2013(12).

[3]包晓燕.综合与实践:找寻“数学”与“活动”的联接点[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4(11).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实效数学课堂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