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钟南山”现象解析
2020-04-16庄莉红
庄莉红
庚子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院士成了神一样存在的人物,被推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面前。这个在2003中国抗击非典疫情中横空出世的呼吸疾病领军人物,在84岁高龄再一次披上战袍,逆向而行,深入疫情的中心城市——湖北武汉,与传染病专家、疾控中心组成新冠肺炎专家组,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共同领导了新冠肺炎的中国保卫战。钟南山的言行举止备受国人关注,数次上了微博热搜,被人们誉为“国士无双”、疫情中的“定海神针”。
如今,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伤痕累累的中国即将迎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曙光,痛定思痛,我们既要反思前期疫情管理中的疏漏和教训,也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体会,以期更好地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体系。我们在感念钟南山院士付出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由“钟南山”现象背后的舆情原因。
一、源起信任危机
有关研究表明:专业知识并不是决定谁最值得信任的决定因素。在此次疫情中有不少医疗体系高级别甚至院士参与其中,但类似卫健委王广发、疾控中心的高福等言行不一乃至自食苦果等行为寒了百姓的心,造成了老百姓对政府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官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人们甚至不再相信科学家了,并不是质疑科学家的专业知识,而是质疑科学家是否与其有着共同的利益。信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它不仅取决于信息的接收质量,还取决于传播者的特征、社会角色及其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公众渴望知道真相,渴望获得真实的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沟通,这甚至比了解专业知识要重要3—4倍。
而钟南山的两次挺身而出,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因此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与信任。2003年的非典期间,北京召开了关于SARS的新闻发布会,钟南山被记者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时,钟南山说:“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顿时场面哗然。“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点点向公众揭开。这次的新冠疫情,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中,证实了“有人传人现象”和“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一夜之间,改变了武汉当地媒体普遍缺位的失声情况,从而进入了多方参与、多元角逐的媒体表现阶段。钟南山的发言,证实了人们之前的猜测,也由此拉开封城抗疫的序幕。
因此,研究这两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钟南山都是舆情的关键,是百姓重拾对专家、对政府信心的转折点。
二、满足公众“医者仁心”的形象期待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形象”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而“形象期待”最初源自于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Has Robert Jauss)提出的“期待视野”里的一个层次而被人们所认知,指的是“由于作品中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期待表明,作者在开始接触某种形象时,希望看到与某一人物性格和某些情感相一致的氛围。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境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非典时期,钟南山面对未知病毒而毫不犹豫地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主动请缨收治危重病人,全力以赴制定医療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他的带动下,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而为世人所瞩目。而今,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一直活跃在救死扶伤的疫学前沿。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义无反顾地连夜搭乘高铁,深入到武汉重灾区,走访金银潭医院和疾控中心,了解和掌握疫情发生的一手资料,和其他专家共同制定并不断更新有关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为人民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医者仁心”再次跃然纸上。各地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主动请缨援鄂奔赴在疫情的最前线,前后两千多人被感染,以身殉职者数百人,谱写了一幅幅悲壮的抗疫画卷……同样是新冠疫情,香港地区医护人员裹胁着政治目的的罢工,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更凸显出以钟南山为首的白衣天使们精神的可贵!
三、民选的舆论领袖
关于舆论领袖,也有称之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源自于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于1944年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所提出的。舆论领袖又分官方舆论领袖和民间舆论领袖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而后者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上,如微博大V和热门自媒体等。在一些国际场合,由于少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偏见,致使我国主流媒体层面的官方舆论领袖往往不受关注。2020年2月新华社甚至不被美国认可为“媒体”,而被认为是“外交使团”,要求削减驻美记者数量等等。因此,民间舆论领袖反而具有某种相对的优势,特殊情况下传递出了中国声音。
钟南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舆论领袖,不是因为自媒体,而是因为被民众自发自觉自愿地给顶上去的。原因有三:
(一)专业的权威性
解决和控制危机事件,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需要民众的大力配合,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事件原因、发展趋势、可能结果、介绍防范措施等方面知识,还有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帮助人们辨别信息的真伪,排解心理压力,掌握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技巧,对由于危机而引发的心理异常等现象进行诊疗,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心理防御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克服精神障碍,消除危机带来的精神后遗症,能起到政府领导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而且又可以避免由于领导人说错话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即使专家学者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作为“百家争鸣”的观点讲话。
作为中国顶级的呼吸疾病专家、非典时期的领军人物、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与外国媒体打交道,如2月11日的路透社独家专访,3月3日至4日又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进行了视频連线,介绍中国的抗疫成果和经验。在老百姓心目中,凡有钟南山出面的场合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他所建议的也都成了老百姓自觉奉守的法则。例如钟南山发出疫情警示后,劝阻大家:“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同时告诉人们正确的防护措施等。民间就开始流传着很多以他的口吻设计的海报和防疫顺口溜等,例如春节被迫宅家苦闷时,人们说:“今天一动不动,明天也一动不动,什么时候动?钟南山说动才能动!” “如何洗手要听钟南山”“钟南山教你正确摘口罩”等等,过年时,民间还流传着“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万心抗疫”的励志对联等,甚至把他和李兰娟院士设计成为手拿消毒水和测量仪的“门神”……一时间,钟南山成为了“偶像级英雄”。不少网友说,“听见这个名字,犹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轻人也要赶快成长,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没有愧疚?”
(二)言辞的可信性
“只说你确知的事情,如果你只有90%的把握,宁可不说。如果你喜欢失败,就尽管说出你的臆测。只有在你能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说话,……话在精不在多,所谓沉默是金。”“绝对不要承认你的无知,找个理由中止谈话或回答:‘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想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再郑重回答你。总之绝不要承认你不知道,也绝不要给出错误的答案。宁可暂停、思索、分析、研究,然后给出正确答案。仓促回应只会让人看轻,审慎与精确才能得到尊重。”这是塑造和保证形象权威性的的两条重要法则。
与接受记者采访频出金句而走红的张文宏医生不同,钟南山的话语不多,但很谨慎,语言的严谨度把握得很好。
例如多次被问及疫情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1月底时他回答:“疫情1周或10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不会因为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但排查的措施不能停。”这里就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排查。因此后来由于个别人瞒报行程疏失和超长潜伏期的缘故,疫情出现了一点反复和延长,但人们并不会怀疑其前期的说法,原因就在于他表述的严密性,他发言所提到的是高峰期,而不是结束期,而且他对高峰期的预测也基本与事实走向相吻合。
2月中旬时他接受采访时说:“疫情预计结束会在4月份前,这只是个人预测,还不是最准确的时间。”
3月12日,广东省举行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回应公众:“若各个国家能响应世卫组织的呼吁,采取国家层面的干预,各国都能动员起来,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在6月结束。但这是基于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估。”这是基于疫情已被国内控制住而境外爆发反向输入的情况下做出的结论。
上述这些回答都是严谨的,都建立在科学前提基础上,人们是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尽管有人抨击他,认为其有关疫情结束时间一变再变,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始终对他的信任。因此不把话说全说死,留有余地,才是一个新闻发言人成熟的表现。
下面,我们举一个反面的例子。1997年11月香港禽流感,在自身对事态将如何发展还不确定的时候,香港卫生署署长玛格丽特在某记者招待会上不假思索地说:“我昨晚就吃了鸡肉,我每天都吃鸡肉。”根据其副手索尔博士的评论:“她的意图是想用普通人的说法来向公众给出保证。确实,吃熟鸡肉并不会感染病毒,这是正确的。但是她的发言中‘我每天都吃鸡肉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人会在一年365天当中天天吃鸡肉,而期望让公众相信这种情况也是不合逻辑的。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充足的证据和可信的逻辑向公众解释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政府作出了大规模杀鸡的决定,并对公众当你代表专业人士在谈论这些问题时尤其如此。”《亚洲周刊》杂志后来评论说,她的发言“对消除香港公众的恐惧没有任何帮助和作用”。反而让人们对香港卫生署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另一错误的承诺是在政府在做出杀掉全香港的鸡时,向民众保证“我们可以在24小时之内杀掉全市上百万只鸡”,而这在操作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中国香港政府里,以前没有人受过这个训练。中国香港政府也没有一个叫做“杀鸡办公室”的常设机构。而那些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工作人员,原来一生中可能从来没有杀过鸡的人,突然被发给手套、工作服,要立即学会如何用手扭断鸡的脖子,并且一天之内杀掉上百万只鸡。结果CNN的电视镜头中出现的都是堆满的垃圾袋,狼籍满地。新闻说:“香港简直乱了套!”其实香港政府应该更理性地与市民沟通:“我们会尽最大可能,最快地杀掉全香港的鸡。但是我们预计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可能会比较乱,可能会出现没有预料的事,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市民会理解的。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以寻求市民的支持与理解。政府还同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建议(be open to suggestion),通过各种渠道采纳公众的意见,与公众一道解决问题。
当前,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为了获得选票或怕影响重大体育赛事采取驼鸟政策掩耳盗铃的说辞,被一一打脸,公信力受到很大挑战。因此,措词严谨地向公众表达真实意见和想法,是舆论领袖应具备的语言艺术。
(三)情感的共鸣性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钟南山,一直是专业、稳重、儒雅的形象,但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他有两次接受采访激动、哽咽的画面,与其平常形象形成很大的差异,但这种有异平常的反差却为他加分不少,这体现出了钟南山高超的共情能力。
1月28日,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眼含热泪、哽咽地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一定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他的话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激发起了人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毅力。
2月7日凌晨,被誉为“吹哨人”的李文亮去世后,全国舆情达到了高潮,各种悲愤的声音以各种形式响彻互联网。2月11日,在广州接受路透社的独家采访里,谈到李文亮医生时,钟南山哭了,他说:“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李文亮)是中国的英雄,我也是。我为他骄傲,他早在12月份就把真相告诉人们。”一句“我也是”,立刻触摸到了无数国人的伤痛之处。钟南山接着说,“这是一个中国医生,我想大多数中国医生,实际上都像他(李文亮)一样。”医者仁心的无私无畏的心声表白,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因此,“钟南山”不仅仅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长者、医者,他还是一种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舆情现象。
最后,我们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非典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庆幸有钟南山这样的最勇敢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着中国人免受疫魔的摧残。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有钟南山这样的无双国士,有无数冲锋陷阵逆行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我们很快就能打赢这场战争,让生活重新归于和平与宁静。